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动物怎样生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5448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动物怎样生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动物怎样生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动物怎样生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动物怎样生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动物怎样生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动物怎样生活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动物怎样生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动物怎样生活Word文档格式.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动物怎样生活Word文档格式.docx

23

四、磁铁

1.磁铁的磁性

25

2.磁铁的两极

27

3.做一个小磁铁

29

4.指南针

31

五、声音

1.听听声音

33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5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6

4.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38

5.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40

第   周 星期

2008年  月  日

课  题

动物怎样生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动物特征的兴趣;

知道某种被观察动物的外表特征和行为特征。

2.让学生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的过程。

3.能根据提供的观察要求,以小组形式开展观察、讨论和搜集相关信息;

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归纳,从而感知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初步获得对有生命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重  点

学生对动物有专题的动态观察过程。

难  点

围绕主题进行针对性的记录、交流。

教  具

方  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小朋友,你平时见过哪些动物?

(2)回顾以往见过的动物。

• 

回顾上一学期观察过的蜗牛、蚂蚁、蝗虫、蚕等动物。

问:

其他动物有什么特点?

它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注意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基本生活需要、生长变化过程、繁殖后代的方式、怎样运动以及它们对环境因素的反应等方面进行观察。

为下面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作准备)。

二、分小组选定一种观察的动物

我们要观察一种动物,那么观察什么内容呢?

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进行板书。

(学生们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基本生理特征、生长变化过程、繁殖及运动、环境等主要方面进行观察。

怎样观察?

碰到观察不到的内容怎样办?

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归纳。

要提醒观察时注意事项,比如不要伤害小动物、小组合作、做好记录等。

同时对一些无法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的内容如怎样繁殖、环境对它们的影响等,要引导学生用查资料的方法解决。

三、小组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学生观察自带的小动物,或者观察动物标本、图片等。

四、小组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归纳

对本小组观察中的发现,进行归纳、整理。

五、全班交流

(1)每小组选出两个代表上台交流(自带观察动物上台),小组的其他成员作补充。

(2)其他小组提出各类问题,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正,对不完整处进行补充。

(3)如果问题不在他们小组观察范围内,或无法回答,下课后小组成员再进行观察、研究,作课后的延伸。

六、教师总结,学生开展自评和相互评价

教学反思

形形式式的动物

1.知道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

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

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

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

它们怎样相似?

三、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4.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交流:

“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四、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1.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2.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五、作业

植物怎样生存

1.知道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需要空气、水、土壤中的养分和阳光。

2.经历寻找事实和根据对植物叶的作用进行认识的过程。

3.能在班级和小组讨论中,提出新的、有意义的问题,有根据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植物的养料是什么?

植物怎样自己制造养料。

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每组一台显微镜。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你知道它是靠什么生存的?

那植物生存所需的养料又是什么?

从哪里来?

二、讨论:

学生进行各种猜测

1.小组讨论、猜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什么?

2.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猜测思考。

学生可能认为水、土壤等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养料。

如:

“我们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可能水是植物的养料。

植物的根长在土壤里,那植物的养料可能从土壤里获得。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1.能不能通过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测?

学生设计实验。

2.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情况。

(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

四、了解海尔蒙实验

1.老师这儿也设计了一个实验,它是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所做的实验,我们把它叫海尔蒙的实验。

海尔蒙是第一个研究植物是从什么地方获得养料的人。

2.请学生阅读海尔蒙的实验。

3.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请学生讲解。

①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

②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

③实验证明了什么?

④海尔蒙又怎样作了进一步的猜测?

这个结论正确吗?

五、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植物的养料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观察研究,我们终于知道了,它是植物自己制造的。

2.学生阅读关于养料制造的教材内容。

3.交流。

①植物怎样制造养料?

②植物制造养料所需的空气和制造的氧气是怎样进出的?

4.利用显微镜认识气孔。

六、了解植物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

植物释放氧气,能为我们带来清新的空气,又能美化我们的环境等。

1.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

2.通过小组讨论制定植物吸收水分实验的改进方案;

知道植物的茎能输送水分和养料;

3.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

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

根和茎的作用的实验证明。

学生证明实验的自主设计。

多种多样的带根的植物;

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完好的小植物;

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

水;

食用油;

滴管;

剪刀;

两个装有不同颜色的水杯。

1.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怎样生存,你们知道植物怎样生存了吗?

2.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达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呢?

3.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

4.出示多种多样带根和茎的植物,让学生观察。

5.归纳:

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二、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根真的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吗?

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组织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的方案;

交流和指导:

(1)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说说你这样选择的原因。

(2)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容器装水?

为什么?

(3)怎样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去?

(4)你预测试管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怎样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

学生制作实验装置,并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

进一步交流讨论:

根在植物的生长中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三、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茎的实物或图片。

说说植物的茎有哪些作用?

交流:

有什么证据或方法可以证明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小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交流各组讨论结果,对实验设计进行改进。

提供实验器材,并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示实验的操作。

预测:

植物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课外拓展

1.课外对植物根和茎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实验和观察。

2.课外多阅读有关各种植物的书籍。

形形式式的植物

1.知道大部分常见的植物都经历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生长阶段;

2.知道大部分常见的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许多种;

3.知道大部分常见的植物的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

4.知道并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

5.初步了解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或适应);

6.能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和交流;

7.能概括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了解植物世界的多样性,了解植物的共同特点。

能运用查资料、小组协作等方法探究植物的多样性。

教师准备:

各种花卉盆景实物、凤仙花生长各阶段图(三年级下册)、多种多样的植物图片、植物向光性演示实验(在几天前应开始准备,教学时揭示实验结果);

小组活动材料:

大的透明塑料袋、盆栽植物或校园中的小型植物、相关植物图册书籍、学习单。

一、科学教室植物展

1.准备形形色色的植物图片、花卉盆景等实物展览。

2.汇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籍等资料。

3.各教室生物角的植物介绍资料,如各班准备制作的“让学生会开口说话”的植物名片。

二、植物个体特征的探究

教师出示一张凤仙花的照片,设问:

你知道凤仙花哪些情况?

出示凤仙花有关生长过程图片与资料。

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凤仙花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凤仙花的身体结构可以分为哪6个部分?

学生发表见解。

三、植物群体特征的学习。

选择一种典型或常见的植物进行小组研究

1.讨论并完成学习单:

(项目包括:

植物名称、生长阶段、繁殖方式、身体结构、生长环境、其他特点等)小组交流。

2.植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

植物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吗?

你有什么证据或例子?

教师出示植物向光性演示实验装置,讲解实验原理,并揭示实验结果。

四、了解植物间的异同点(植物的多样性)

① 具有相似的生长过程(种子→芽→花苗→开花→结果)。

② 具有相似的身体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③ 都能繁殖。

④ 都需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

……

从学生上述的交流中过渡或直接设问:

植物间具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它们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师生归纳。

五、植物叶的蒸腾作用实验

1.教师谈话:

植物外形虽形形色色,但它们的基本构造及功能都差不多,还记得根和茎有哪些作用吗?

谁知道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估计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叶在光合作用时,还有其他什么功能呢?

2.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出示事先套上透明塑料袋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塑料袋上的水珠,设问:

你有什么问题与想法吗?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想法供同学讨论。

引导与讨论:

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和植物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蒸腾有何作用?

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环境、气候、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好处。

小组讨论并在学习单中写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六、小结

交流:

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动物和植物

1.通过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比较事物的异同。

2.了解生物的基本特点,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命观,感受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命观,感受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非生物区别。

常见动物的图片。

“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

和‘形形色色的植物'

,这一课要总结前五课的学习内容,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

(1)列出动物的相同点和植物的相同点。

先请学生发言,然后加以整合,再把整合的结果和第二、五课记录的共同点加以对照,并分别填写到表格的左、右两栏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印象。

(2)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

还是按照发言、讨论整合、填写的步骤进行。

三、建立“生物”的概念

(1)向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是有生命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点,代表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点。

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概念,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

(3)讨论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例如“火是生物吗?

”“计算机是生物吗?

”进一步摆脱以运动定义生命的思维方式。

四、讨论“我们是什么”

方案一:

如果首先发言的学生说“我们不是生物”,讨论就从人和生物有什么不同开始,让他们充分说明人和生物的不同,然后再找人和生物的相同点。

找出了相同点,还可以进一步说说我们和哪一种动物相似。

方案二:

如果首先发言的学生说我们也是生物,讨论就从人和生物有什么相同开始。

通常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看成和狗是一类,其中有“人是地球的主宰”的观念因素,可以相机告诉学生:

人和其他生物是互相依存,是平等的。

人类的确是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生物中的一种,但人类通过进化形成了一个发达的大脑,使人类远远超出了任何其他生物。

大脑的进化与功能发展使我们能够更科学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这是我们和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科学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科学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小组实验用:

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各一包、搅拌棒3根、一次性透明度较高的塑料杯5个(2/3水)、烧杯1只、自来水、抹布、过滤器、滤纸、塑料水槽(废水槽)

一、尝饮料,引入课题

1.(出示事先调好的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这里有两杯饮料,是什么饮料呢?

想尝一尝味道吗?

2.说一说,品尝到了什么味道?

你认为它们是什么东西制作的?

3.你看见了这杯水中的糖和盐了吗?

4.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糖、盐等物质在水中会有哪些变化。

二、沙和食盐哪个溶解了

1.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

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观察比较搅拌成的两杯混合物。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

沙在水里溶解了吗?

3.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三、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食盐在水里很快地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

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

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比较面粉、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4.混合在水中的沙、面粉、盐是否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5.讨论:

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

四、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

1.在两个玻璃杯中各装半杯水,分别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和砂糖。

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

2.用筷子轻轻搅动几下,继续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和砂糖的变化。

3.想像糖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五、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1.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

面粉

高锰酸钾

砂糖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

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呢?

3.溶解的特征:

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能正确认识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知道怎样才能使物质溶解得更快。

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怎样才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实验;

愿意与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每组一只手表,一次性杯子6只,大小相同的肥皂6块(其中一块肥皂切碎并用塑料袋包好),筷子1根,糖4颗,方糖1块。

每组桌上放一块抹布,一个装有水的水槽。

一、肥皂能在水中溶解吗

1.教师出示一块肥皂,提问:

肥皂能在水中溶解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课题:

怎样加快溶解。

二、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

1.如果要使肥皂溶解得快些,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研究。

2.研讨,得出结论:

搅拌切碎用热水

3.学生选择研究主题。

讨论好实验方案后,教师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

后面选择的研究方法要在第一个方法研究完后再进行。

搅拌与不搅拌

你们觉得我们可以怎样研究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

小组讨论。

对于同学的回答,你们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在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总结出:

对比实验的水温、水量和肥皂的大小都要相同,而不同的是其中一杯进行搅拌,另一杯不搅拌。

切碎与不切碎用热水与用冷水

对于这两种方法,我们又该注意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不相同的呢?

在实验时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研究用热水实验时,热水由教师给学生倒。

4.实验结束,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5.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给学生每人一颗糖作为奖励。

三、糖块溶解的时间记录

1.教师提问:

糖块能在水里溶解吗?

怎样才能使糖块在水中更快溶解?

2.学生讨论交流。

3.给学生分工,按照要求进行研究。

糖块溶解的时间记录表

 

溶解糖块的方法

溶解所用的时间

小组长

含在嘴里不动

实验员

用舌头翻动搅拌

材料员

把糖咬碎并搅拌

记录员

学生自己选择

4.各组材料员领取材料后进行实验。

5.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四、加快方糖的溶解

1.创设情境:

春节时,用方糖给客人泡一杯甜甜的糖茶,你们有什么方法能使糖块更快的溶解?

利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实验。

2.学生讨论,领取材料后实验。

3.请第一名的小组说说自己的经验。

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

4.总结:

怎样才能使物质溶解得更快。

五、课后延伸

做食盐溶解的对比实验。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1.科学技能:

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

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研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食盐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

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食盐怎样算不能溶解了(饱和溶液的初步认识)

学生材料:

食盐、小勺、筷子、盛有50毫升水的100毫升烧杯、牙签、毛巾、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

(大、小)烧杯各一、(大、小)勺子各一、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一、食盐能无限溶解吗

1.通过上几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和一些加快溶解的方法。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溶解问题。

2.(出示一杯清水,把一小勺盐倒入杯中并搅拌)

仔细观察,盐在水中怎么了?

3.(再往杯中倒入一小勺盐并搅拌)

盐在水中又怎么了?

4.那我不停地往里面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5.这只是大家的猜测,大家想不想知道呢?

6.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小黑板出示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