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4455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

②、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③、一种生物不是固定于一条食物链上。

④、离基本能源(如生产者)越近的生物,受到捕食或取食的压力越大,其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殖能力越强。

⑤、食物网越复杂,最高营养级生物就越能获得持续稳定的能量来源。

⑥、取食对象一般选取低营养级生物的原因:

所含的能量多,不会因有毒物质富集对生物产生较强毒害作用。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则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的影响

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

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③、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

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为能量在食物链

(网)中流动时只有10%~20%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

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

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1、

能量流动

光能④生产者④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

能量的“3个去向,一个储存”

“3去路”——①、呼吸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残落物、遗体

“1储存”——④自身储存

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误区①:

常与“生产者所吸收的太阳能”混淆

误区②:

羊的残体是羊的能量去路;

羊的粪便是草的能量去路

3、特点:

①、单向流动:

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逐渐递减

A、每个营养级生物都因呼吸作用而散失部分热能

B、每个营养级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C、传递效率10%~20%(形象地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4、研究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正确理解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从一个种群流动到另一个种群时,需考虑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多方面的能量值,以某动物种群B捕食种群A为例,可用下图表示:

考点四、生态金字塔的的类型与含义

项目

类型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含义

各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量”

每一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总质量”

形状

特点

一般呈正金塔形

一般呈正金字塔形

分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消耗和散失,故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时,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变化,如图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如图

能较好地反映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本质,更加客观、全面

过高估计小型动物的作用

过高估计大型动物的作用

考点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理解

范围

生物圈(全球)

物质对象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形式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无机物生物群落内:

有机物

动力

能量

重要生物类群

生产者:

物质、能量输入分解者:

物质、能量输出

全球性、循环性

①、“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体内生命物质的相互转化,是依靠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完成的。

②、物质循环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

③、参与无机环境中物质与生物体内生命物质相互转化的生理过程,主要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等。

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流动。

考点六、信息传递

1、信息的种类及实例

类别

概念

传递方式

实例

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物理过程

萤火虫的闪光、植物五颜六色的花

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信息素

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其小便记路

行为信息

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

植物或动物的异常表现及行为

昆虫的舞蹈

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区别

联系

来源

途径

流动

太阳能

食物链或食物网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之间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

循环

生态系统

循环流动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信息

传递

生物或无机环境

多种

单向或双向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

考点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及维持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与表现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个发育成熟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①、三大功能类群齐全,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即结构相对稳定)。

②、能量输入输出平衡(即功能相对稳定)

③、物质输入输出相对平衡(即功能相对稳定)

2、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抗干扰)。

净化作用a、物理沉降b、化学分解c、微生物降解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

3、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①、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

实例:

如图所示的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②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4、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关系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其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成正比。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反之就越小。

考点八、生态环境的保护

1、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是指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净化作用。

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个过程完成。

物理沉降是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去除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个体比较大的污染物;

微生物净化是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H2O以及合氮的和含磷的无机盐,使污水得到净化(水体受生活污水污染后河流的自净过程)。

①、有机物的变化:

在污水注入点有机物达到最高,然后在细菌的作用下,逐渐减少。

②、好氧型细菌的变化:

随着污水的注入迅速增加达到最高值,随着有机物的减少其数量也逐渐下降。

③、溶解氧的变化:

随着好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逐渐减少,随着藻类的增加而逐渐增多。

④、藻类变化:

随着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数量逐渐增加,随着无机物的减少其数量下降。

⑤、无机物的变主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及意义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遗传多样性:

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

物种多样性:

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描述的物种约175万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生物圈中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

①、药用价值,如人参、冬虫夏草、青蒿素、五灵脂、蝉蜕等。

②、工业原料,如芦苇为造纸原料,霍霍巴种子可提炼油脂代替鲸油脂作为高级润滑油原料。

③、科学研究价值,如基因工程、仿生学(生物多样性是培育新品种的基因库)。

④、美学价值,如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灵感等。

(2)、间接使用价值

野生生物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

保护水源、维护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少旱涝,调节气侯;

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吸收和分解环境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

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娱乐环境等。

(3)、潜在使用价值

潜在使用价值是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但肯定具有的巨大的使用价值。

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也就是说一个基因库就消失了,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

潜在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例如:

我们对苍蝇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为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扑灭苍蝇;

在自然环境中留下它们的生存空间。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通过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

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课堂分类练习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

2、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

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5、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三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同一营养级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8、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

a—生产者、b一分解者、c一原核生物、d一蓝藻、e一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9、稻一鸭一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

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

A、该生态系统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D、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10、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正确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11、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激烈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

2、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D、物种多样性上升

3

、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5、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6、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7、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B、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

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D、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

8、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

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

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B、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9、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右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问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0、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11、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为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12、右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A、200gB、250gC、500gD、1000g

13、如果一个人食物有l/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l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

14、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15、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a>

b>

cB、c>

aC、c>

aD、a>

c>

b

16、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循环的模式图,图中“圆圈”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过程。

请据图回答:

(1)、3为________________,4为______________

(2)、6为________________,7为______________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4)、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_

17、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的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为是_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KJ。

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__和竞争。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1、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2、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B、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C、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D、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3、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选用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D、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

4、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

5、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6、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

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面积减少

7、某自然保护区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和其他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几起进入保护区内的家畜被虎捕食、人被虎咬伤的事件。

最合理的应对办法是()

A、加强虎的生存环境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B、捕获肇事虎,送动物园或动物救护中心进行迁地保护

C、捕获肇事虎,放归其他自然保护区

D、人工增投家畜,满足虎捕食需要

8、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