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备课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4341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备课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五下备课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五下备课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五下备课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五下备课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备课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下备课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备课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下备课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意义。

(1)这四个城市哪个城市的最低温度高?

哪个城市最低温度低?

(2)这四个城市哪个城市的最高温度高?

哪个城市最高温度低?

学生交流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正负数及0大小比较的方法。

现在大家知道这个季节里大头儿子去哪个城市旅游更合适一些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上海的温度适宜旅游)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资料。

教师参与其中。

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

1.下表记录了某星期内股市的升跌情况,请完成下表:

时间

升跌情况

用正负数表示

星期一

上升100点

+100

星期二

下跌50点

星期三

上升60点

星期四

下跌30点

星期五

上升2点

2.在4个不同的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

上升3厘米,下降6厘米,下降1厘米,不升不降。

3.举出3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4.教师谈话:

初步打算游完上海后,再去下面几个地方:

课件出示:

A地海拔高度是70m,B地海拔高度是30m,C地海拔高度是-10m,D地海拔高度是-30m。

哪个地方最高?

哪个地方最低?

5、第111页4题

四、师生总结,畅谈收获

谈话: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能谈谈自己、老师或同学本节课的表现及收获吗?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练习课

回顾整理P9---28页

1.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分数所学知识,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经历回顾整理的过程,学习掌握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

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评价与反思本学期的学习情况,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分数的分类、意义、分数基本性质

多媒体

一、情境激趣,回顾旧知

师:

同学们,今年的“六一”节你们是怎样过的?

过得快乐吗?

为了欢庆“六一”我们学校举行了哪些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

剪纸活动、墙报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等等

多媒体出示:

在剪纸活动中第一组用这张纸的,第二组用了这张纸,第三组用了这张纸的,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回顾单位“1”的知识。

除此以外我们还学过哪些与分数有关的知识?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有关以上内容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回顾了这么多知识,可是这么多知识杂乱无序的放在一起,看着真不舒服,同学们说怎么办呀!

引导学生说出通过重新分类整理的方法使知识变得更条理有序。

师谈话: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把这些知识分类整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好吗?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参与其中,个别指导。

展示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组长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形成网络图(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表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估计会形成以下网络图:

真分数小于1

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带分数

假分数

等于1的假分数

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清楚便捷的网络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些概念也连成一个网络图啊?

找学生边摆边说,其他学生补充形成网络图。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探究方法的总结归纳

我们在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迁移类推法)还有什么知识也是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的?

请学生举例说明:

整数运算定律运应于分数。

我们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转化的方法)

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也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

学生举例说明,如: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用转化的方法获得的。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归纳比较。

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和主动探究,整理出了有个性的知识网络、获得了许多知识!

1、做“自主练习”第2题:

在□里填上适当的分数或小数。

教师要注意检验学生化成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然后集体订正,抓住一两个典型的数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P110页一、二、三题。

第三课时

新授课

1、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进行整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会用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熟练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领回顾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收获和困惑?

咱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自由发言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中学到的知识可真不少呀,这么多内容散乱无序,同学们想不想对它们进行整理呀?

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回顾的知识,想一想知识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好吗?

把整理好的内容在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小组内自由交流)

全班进行组与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总结提升。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你认为那个小组整理得更合理更有创意?

为什么?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

让学生找出每个分数的单位“1”,然后再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3.判断对错

出示综合练习第4题

4.出示综合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诗配画的题目。

画中有四句诗,共有10个表示数的文字,先让学生回答占整首诗字数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提出其他有关分数的问题,如:

“一个字占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一句占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

5.出示综合练习第9题

先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写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长是宽的几倍。

对于涂出长方形面积的1/2,要让学生自主去涂,重在交流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四、综合练习,拓展应用。

1.出示综合练习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出示综合练习第14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红色部分占整个图形几分之几的,学生能直接看出来,其他颜色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学生不易看出来,这时可启发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然后写相应的分数。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想

第四课时

复习课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科书第29页---49页

1.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学习的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并把本单元内容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3、在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体会将知识条理化

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

回顾本单元都学过哪些知识?

生:

学习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2.师:

这么多的知识怎样进行复习?

生1:

可以分类,对比着复习。

生2:

可以列表抓重点进行复习。

生3:

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进行复习。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复习方法,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第一小组汇报

1.将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对比进行了整理

先找12和30的公因数和公倍数

我们通过列举法知道了1、2、3、6是12和30的公因数,60、120、180……是12和30的公倍数。

学生总结:

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公倍数

2师:

12和30的公因数除了1、2、3、6还有其它的吗?

说明公因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有限的)

12和30的公倍数除了60、120、180还有其它的吗?

说明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无限的)

3.生2:

用短除法求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说说过程和方法,将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和对比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课件出示: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0和57和816和2524和3

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判断的?

第二小组汇报

将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的互化进行整理复习

1.将概念整理列出提纲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叫最简分数?

什么叫约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

怎样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学生讨论、交流,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说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说说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能化成整数的要化成整数)

师:

观察最后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使计算简便)

三、知识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计算题:

-

+

1

2.2路公交车每5分钟发一班车,125路公交车每7分钟发一班车,两车同时发车,经过多长时间后两车又会同时发车?

3.把长120厘米、宽80厘米的铁板裁成面积相等、最大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可以裁成多少块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通过今天的课,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像这节课一样这么认真、这么仔细复习好以后的知识。

第五课时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50-57页回顾整理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

同学们,我们学校在暑假里将要举行一次“远足活动”,同学们高兴吗?

学校初步定于7月24日早在操场集合。

多媒体出示五年级二班队列图:

五年级二班站成六排,每排有一名小组长负责,分别是李红、刘林、王媛、赵明、王凯、孙东,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几名同学的位置吗?

谈话:

咱班班长站立的位置是(4,5),小华站在(5,4)处,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二、合作整理、归纳建构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

同学们的队伍排得真整齐,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地在哪儿吗?

我们要去的第一站是一个博物馆,在学校北偏东30度方向8千米处,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标识.方向.单位等方面观察平面图准确确定位置。

我们要去第二站是小珠山,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确切位置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要描述某一点的准确位置,一般要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复习简单路线图

知道了我们的目的地就可以起程了,该怎样走呢?

多媒体出示路线图:

指生描述路线图并说说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图注意什么?

刚才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应用到了哪些知识?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图。

这三部分知识有什么联系吗?

请大家同位商量一下,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展示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引导形成网络图。

多媒体出示公园平面图

(1)用数对表示出民族风情园和游乐城的位置。

(2)李东现在的位置是(6,7),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3)动物园在民族风情园的()偏()方向;

公园大门在游乐城的()偏()方向。

(4)从公园大门到水族馆可以怎么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和自己的主动思考,回顾了许多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真了不起,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还有什么疑惑吗?

第六课时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科书第58页---70页

同学们,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关注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想一想本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a. 

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知识点:

通分,公分母,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b.引导学生复习:

什么是通分,通分有什么用处?

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举例说明,不明确的其他学生作补充。

明确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加减法都需要用到通分。

教师小结:

通分很有用,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又可以帮我们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师分别板书:

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只有通分这一种方法吗?

学生举例说明还有那些方法可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如:

1/2和1/3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

借助中间分数为参照进行比较等等。

总结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1)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呢?

告诉你的同位吧!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梳理并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比较大小。

3/5()5/77/11()7/123/4()9/164/15()7/30

2、填空。

3/5+5/6=()/30+()/()=()/()

11/12-13/18=()/36-()/36=()/()

3.小小审判员。

(判断正误)

(1)1/4+2/3=1+2/4+5=3/9=1/3()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

()

(3)1-1/8+7/8=1-1=0()

(4)11/12-(1/12+1/6)=11/12-1/12+1/6=1()

4.拓展延伸。

(1) 

在1/5和1/6之间的分数有多少个?

你能写出几个?

(2) 

(3/11-6/7+3/4)+(8/11+6/7-1/2)

第七课时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科书第69页---81页

1、通过对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有更深的理解,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统计知识体系。

2、以统计图知识为主线,让学生作图、读图、用图,体会数学知识内在之间的联系。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

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少先队要组织一次活动,计划从野炊、放风筝、爬山、采集标本四项活动中,选择一项作为活动内容。

怎样比较合理地选择那个项目作为活动内容呢?

(学生可能说出调查或统计的方法。

2、提出问题,明确复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制复式统计图

教师巡回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画出统计图。

学生交流的时候说说自己的画法,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数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作用。

学生根据上面的复习,把统计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根据你的经验,你有那些温馨提示?

师生共同形成知识网:

师强调画复式统计图时注意图例的标注。

1、独立思考。

在去参加活动之前,有两个同学的体温变化如下,请同学们看统计图。

(出示“我学会了吗?

”第2题)根据统计图思考两位同学的体温变化情况。

2、班内交流。

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对两位同学的体温有什么建议?

3、整理关于复式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一)争当小法官

1.一幅条形统计图中,直条越长所表示的数量越多。

()

2.统计图有单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

(二).某市两个超市营业额情况如下表,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媒体投影

第八课时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科书第82页---105页

1、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回顾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并能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计算的灵活运用

1.典型引入:

(出示一组实物,如:

奶盒,牙膏盒,粉笔盒等)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这些小小的物体将成为我们学习的小助手,与我们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

2.回顾旧知: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出示在黑板上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同学们回想一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它们的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描述呢?

学生结合实物图演示交流,进行旧知识回顾。

师小结:

(出示表格)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完成下面的表格。

形体

特征

联系

顶点

长方体

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

分组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计算。

出示整理要求:

(1)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记录。

(2)用喜欢的形式把有关表面积、体积、容积的知识整理出来。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整理方法?

师归纳总结:

老师也把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用表格整理出来,大家看看跟你的有什么不同?

电脑出示表格:

表面积

体积

容积

概念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计算

公式

长方体:

S=(ab+ah+bh)2

正方体:

S=6a

V=abh正方体:

V=a

V=Sh

常用

单位

m、dm、cm

1m=100dm1dm=100cm

m、dm、cm

1m=1000dm

1dm=1000cm

m、dm、cm、L、ml

1L=1000ml

那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到的,可以引导学生说。

教师重点强调高一级单位和低一级单位换算的方法。

1、知识积累

(1)6500mL=()L=()mL

(2)一盒酸奶的容积是240()。

(填上适当的单位)

(3)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