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级实验操作Word文件下载.docx
《三四年级实验操作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四年级实验操作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方法是:
把捏成团的橡皮泥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是沉在水里的。
捞出橡皮泥,把橡皮泥捏成船形或碗形,再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浮上来了。
在不改变物体重量的情况下,改变其形状尽量增大它的体积,就会使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就会浮上来。
用水中加盐、增大水的浮力的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把土豆放入装水的大烧杯中,看到土豆沉在水底。
捞出土豆,向水中加入两药匙盐(视土豆大小,决定加盐的匙数)用搅拌棒搅拌后,再放入土豆,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土豆浮起来了(土豆如果不能浮起,就向水中慢慢加盐、搅拌,直至土豆浮起来。
)这个实验说明:
向水中加盐、增大水的浮力的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借助漂浮物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把橡皮泥放入水中,看到它在水中是下沉的状况后,将其放到漂浮的泡沫板上,这时我们会看到橡皮泥借助泡沫板受到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如果现场提供的物体较大、泡沫板较小可以把几块泡沫板固定在一起)。
这个实验说明:
水中下沉物体借助漂浮物也可以浮上来。
不过要注意的是:
漂浮物受到的水的浮力,一定要大于漂浮物自身的重量加上下沉物体的重量,否则就会因超重使两个物体一块沉入水底。
3、实验题目:
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任文静整理)
实验材料:
土壤样本(沙土和黏土)、白纸、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抹布。
通过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点。
实验过程及现象:
用观察法比较沙土、黏土的颜色、颗粒大小不同
首先取沙土、黏土两种土样,用眼睛看颜色,发现沙土颜色比黏土颜色浅;
也可以分别用两种土在白纸上划一划,观察纸上的痕迹,也能发现沙土的印记颜色淡,黏土的印记颜色浓。
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沙土颗粒大,黏土颗粒小;
用感觉方法发现沙土、黏土的颗粒大小、紧密程度不同
分别抓取两种土,在手指尖中捻一捻发现沙土颗粒较多、粗糙,黏土颗粒较小,感觉细滑。
在再将两种土加点水后在握在手中感觉一下,发现沙土比较松散、不成团也不粘手。
黏土能成团并粘手。
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渗水性
将两种同样多的土分别放在相同的渗水性实验装置盒中,同时倒入相同多的水,然后观察(将水倒入相同的漏斗中,水量相同、漏斗颈粗细相同保证出水量相同),在相同的时间里,哪种土渗水快。
比较渗水快慢既可以直观地看留存在土样中水的多少,也可以看渗入烧杯中水的刻度。
我们选用直观的方法,看两种土样中留存的水的多少,发现黏土中留存的水多。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
沙土的渗水性强于黏土。
说明:
此对比实验基本不存在失败的问题,只是第三个实验要注意,如果不是用烧杯接渗出的水,而是使用玻璃杯的话,要有指导学生用尺子测量水高的环节,讲清楚眼睛要与水面和尺的刻度一齐,尺要放平。
4、实验题目:
天平、秒表、温度计的使用(任文静整理)
天平、秒表、温度计
明确天平、秒表、温度计在实验中的正确使用方法
工具一:
天平
1、测量开始前,必须先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然后才开始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若将平衡螺母左右移至尽头天平仍不得平衡,则应检查:
①天平托盘位置是否放错(应将“1”号载物盘放置左方,“2”号载物盘放置右方);
②天平刀口是否确实正落在刀槽中;
③指针及活动部分有无摩擦阻碍,尤其是刀槽必须清除尘垢。
2、称量物必须放在纸上称量,对潮湿及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上称量。
3、左盘放称量物,右盆放砝码。
砝码用镊子夹,不能用手拿,加砝码的顺序从大到小,大小砝码同时使用时要将大砝码放在盘中间,小砝码放在外围,最后移动游码。
4、使用完毕,砝码放回砝码盒,并将天平复原。
5、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几种,分别为0.1g、0.2g、0.5g、1g、2g、5g,称重前要大概估计重物的重量,所称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秤量,以免损坏梁架及影响感量。
。
工具二:
秒表
首先介绍秒表的操作:
秒表最上端的按钮用来开启和止动秒表。
用大拇指控下按钮,秒表开始计时;
再按下按钮,秒表停止走动,进行读数;
再按一次,秒表回零,准备下一次计时。
(注意:
使用这类秒表一定要完成这一程序后才能进行下一次计时。
这类表不能在按停后又重新开动秒表连续计时。
)
2、读数:
所测时间超过半分钟时,半分钟的整数部分由分针读出,不足半分钟的部分由秒表读出,总时间为两针之数之和。
3、使用完毕要将秒表归零放好。
工具三:
温度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时用的温度计主要是水温计,测量水温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看清水温计上每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以便读数迅速、准确。
使用水温计的方法是:
用手指捏住水温计上部,小心地将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底和壁,等液柱上升或下降停止后,温度计不要撤离水中,眼睛视线与液柱的凸面最高处或凹面最低处平齐时读数。
5、实验题目:
测量工具的使用二(量杯、测力计、酒精灯)(庞晓娇整理)
酒精灯的的使用方法:
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2/3。
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量杯的使用方法:
1、看清量杯的分度值。
2、观察量杯的最大量程。
3、测量时要把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4、读数时无论液面下凹还是上凸,视线都应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测力计的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即未挂重物时,指针应在“0”位,若不符可调节顶端的螺母以校正;
2、手持弹簧秤顶端圆环,将被测重物悬挂在挂钩上或将被测力作用于挂钩上。
弹簧伸长的示值即为被测(重物的重)的数值。
读数时,眼睛应与指针水平视线。
3、测力时,力的作用方向应与弹簧在同一直线上。
否则会增大测量的误差;
4、用完以后,应去掉挂钩上的重物,使弹簧在自由状态下存放。
存放处应避免腐蚀性的气体。
6、实验题目:
影响声音音调高低因素的有关实验(至少2种)(庞晓娇整理)
首先猜想影响声音音调高低的因素可能有:
弦的粗细、弦的长短。
所以本实验分两次完成。
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是否有关。
空盒子,长度相同但粗细不同的3根橡皮筋。
了解音调高低与弦的粗细是否有关?
有什么样的关系?
实验过程:
1、取粗细不同的橡皮筋3根装到盒子上,拉紧橡皮筋。
2、用手分别弹一弹,听3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实验现象与结论:
通过实验发现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越高,粗皮筋发出的声音低。
实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细发出的音调越高。
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是否有关
空盒子、橡皮筋
了解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的是否有关?
1、将橡皮筋装到盒子上,拉紧橡皮筋。
用手弹一弹。
2、保持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不变,用左手捏住其中的一段,右手拨“弦”听听音调。
发现短皮筋发出的声音越高,长皮筋发出的声音低。
实验说明:
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有关,弦越短发出的音调越高。
7、实验题目: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王盛满整理)
小车x1、秒表x1、勾码(0.5N)x6、线绳、尺、记录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控制变量实验,了解如何去控制变量,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一般方法。
另外,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知道影响物体运动的速度会有很多的因素。
假设1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的大小有关,拉力越大,速度越快;
拉力越小,速度越慢。
保持不变的条件:
小车的载重量、轮子的多少、路面的平坦程度、距离、小车的形状。
需要改变的是:
拉力的大小。
实验步骤:
1、确定起点、终点,放好小车,载重一个勾码,对人员进行分工,要有计时员、操作员、记录员,做好应有的一切准备工作。
2、做一个勾码的拉力实验,记录时间。
本步骤连续做五次。
3、做两个勾码的拉力实验,记录时间。
4、做三个勾码的拉力实验,记录时间。
5、计算五次最后的平均值,并排序。
实验现象:
拉力越大,所用时间最少。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的大小有关,拉力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速度越慢。
假设2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的多少有关,载重越少,速度越快;
载重越多,速度越慢。
拉力的大小、轮子的多少、路面的平坦程度、距离、小车的形状。
小车的载重量
1、确定起点、终点,放好小车,拉力2个勾码,对人员进行分工,要有计时员、操作员、记录员,做好应有的一切准备工作。
2、做一个勾码的载重实验,记录时间。
3、做两个勾码的载重实验,记录时间。
4、做三个勾码的载重实验,记录时间。
载重越少,所用时间最少。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的多少有关,载重越少,速度越快;
8、实验题目:
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王盛满整理)
摆、秒表、记录表
本实验是在物质运动单元的基础上编设的,故其目的之一就是体验物质的运动,在一定条件下探究物体运动的原因。
“摆”的运动较为特殊,其运动的规律与学生的一般认知相悖,是较好的探究素材。
目的之二是控制变量实验能力提高的延伸,可以通过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此项实验的能力。
假设1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重快轻慢或重慢轻快。
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时间一致15秒、摆角大小(60度)、摆绳长短30厘米、自然释放
改变的是:
摆锤的轻重
1、悬挂小勾码,计时15秒数摆动次数,并记录。
此步骤重复5次。
2、悬挂大勾码,计时15秒数摆动次数,并记录。
3、计算平均次数,并分析实验数据
不管是摆锤轻还是重,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一致的。
摆的快慢和摆锤的轻重无关。
假设2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长慢,摆绳短快或与之相反。
时间一致15秒、摆角大小(60度)、摆锤的轻重小勾码、自然释放
摆绳长短15厘米30厘米
1、摆绳15厘米实验,计时15秒数摆动次数,并记录。
2、摆绳30厘米实验,计时15秒数摆动次数,并记录。
摆绳短的摆速度快,摆绳长的速度慢。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注意:
1、此实验还可以采用摆动次数一致,记录摆动时间的方法进行测量。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时,要对无效数据进行甄别,以事实就是的态度进行筛选。
9、实验题目:
拉力与弹簧伸长长度之间的关系实验(崔昆整理)
钩码若干个,同样的弹簧10个,一块钉着10个钉子的木板,米尺一个。
知道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实验过程及步骤:
1、把木板挂在黑板或墙上,依次在钉子上挂上10个弹簧;
2、依次在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弹簧上挂上一个,两个,三个……钩码;
3、用米尺量出第一个弹簧的长度,再依次量出第二个,第三个……弹簧的长度;
记录好弹簧每次伸长长度是多少;
每挂一个钩码,弹簧会在原有长度的基础上伸长。
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在弹簧弹性范围内)
注意事项:
此实验不宜用线绳,因为线绳比较软或有弹性,会影响实验数据的收集,所以最好找一个木板钉上钉子,实验效果最为明显。
10、实验题目: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崔昆整理)
摩擦力的大小与表面有关实验
方形木块(一面粘有海绵),平板测力计,米尺。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表面有关。
被拉动物体的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1、先在桌面上量出一米的距离;
2、把木块光滑的一面与桌面相接触,用平板测力计匀速牵引木块移动一米的距离,记下所需力的大小;
3、再把木块有海绵的一面与桌面相接触,用平板测力计匀速牵引木块移动一米的距离,记下所需力的大小;
用平板测力计拉木块有海绵的一面比木块光滑的一面摩擦力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表面有关。
实验时,牵引木块用力要均匀。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实验
方形木块,平板测力计,钩码,米尺。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2、在木块放一个钩码,用平板测力计匀速牵引木块移动一米的距离,记下所需力的大小;
3、依次在木块放两个,三个,四个……钩码,用平板测力计匀速牵引木块移动一米的距离,记下所需力的大小;
木块上的钩码越多,拉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1、实验题目:
空气的成份检测实验(位风林整理)
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氧气),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大部分是氮气),说明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水槽1个、去掉底的饮料瓶1个、小玻璃片1块、蜡头1个、火柴
1、把蜡头固定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内,向水槽内加水,加至水深约20mm。
点燃蜡头后,用去掉底的饮料瓶(或集气瓶)缓缓在罩在玻璃片外,到接触到槽底为止,然后立即盖上瓶盖并拧紧。
2、把水槽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再拧开饮料瓶的盖子,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
蜡烛燃烧一段时间之后熄灭了,瓶内的水面随着上升一些,说明空气少了一些。
把点燃的火柴放入瓶内,可看到马上就熄灭了,说明没有氧气不能燃烧,瓶内剩下的是不参与燃烧的氮气。
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1、玻璃片要小于饮料瓶底,蜡烛要固定好。
2、拧开瓶盖前,要先往水槽内加水,加水量要略高于瓶内水面。
12、实验题目:
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性质检测实验(位风林整理)
会制取二氧化碳;
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小苏打、醋、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3个、蜡头2支、细铁丝一根、200m.l烧杯一个,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药匙、玻璃片2个、
1、在一只集气瓶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
2、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并通过导管反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收集两瓶。
3、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观察有什么变化。
4、用细铁丝分别绑住2支蜡烛,点燃后如图放入烧杯内。
5、用另一瓶二氧化碳沿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发生的现象。
1、将醋倒入盛有小苏打的瓶里时会出现泡泡。
2、将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后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3、将二氧化碳沿杯壁慢慢倾,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1、小苏打和醋混合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可以使用排空取气法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用其灭火。
1、每一次使用的小苏打不能太多,可分多次制取。
2、制取二氧化碳时,气泡明显减少时要重新放入小苏打和醋。
可用点燃的火柴在集气瓶口试验如果马上熄灭就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了。
3、往点燃蜡烛的杯子里倾倒二氧化碳时,要在远离蜡烛的另一端慢慢的沿杯壁倒入。
13、实验题目:
热水降温过程记录与分析(唐寅博整理)
探究热水的降温过程,通过曲线图分析一杯水变凉的规律。
,(热水的降温过程是先快后慢。
铁架台、支架、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秒表
1.组装铁架台,调整好铁圈的位置。
(用铁圈代替支架是因为铁圈的高度可调。
2.在铁圈上放置石棉网。
3.在石棉网上放置烧杯,并把烧杯的位置摆正。
4.用铁夹固定温度计,并调整好温度计的高度。
(温度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
5.准备好热水、降温记录表和钢笔。
6.在烧杯里先少倒入些热水进行预热,(防止水温过高,烧杯炸裂),然后把热水倒入其中,大约是烧杯容量的80%。
(注意水量不能过多或太少,太多容易烫伤学生,太少的话实验效果不明显。
7.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并调整好温度计的高度,视线与温度计的刻度水平。
8.观察温度计的液柱,当液柱不再上升时要集中精神,液柱下降马上开始读0秒温度。
9.每两分钟观察一次,并把读出的数据记录在热水降温记录表上。
10.实验结束后,放置好记录表,并把仪器还原。
11.根据记录表上的数据绘制热水降温曲线图。
在实验室内状态下,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是先快后慢,最后接近室温。
1)烧杯和温度计是玻璃制品,容易破碎,因此要轻拿轻放。
2)温度计的放置温度计的液泡要浸没在液面下,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
3)热水温度较高,因此要注意安全,同时对烧杯进行预热。
4)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刻度水平。
14、实验题目:
热的传导实验(固体)(唐寅博整理)
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固体中热的传导方向是由高温向低温传递。
酒精灯、金属汤勺(方形铁片)、试管夹、蜡烛
1.点燃蜡烛,在金属汤匙柄的前端、中间、末端分别滴上等量的蜡烛,并让其凝固。
(也可以用方形铁片代替金属汤匙柄,在方形铁片的中心向周围滴上蜡油,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回答“热的传递方向是由一端向另一端传递”这样的错误。
2.用试管夹夹住金属汤匙。
3.点燃酒精灯。
(注意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的灯芯,并把灯冒竖直放在右手边上)
4.用酒精灯分别在汤匙的前端、中间、末端加热,观察不同位置蜡油的溶化速度。
(注意酒精灯的外焰温度高,因此要用外焰加热)
5.用酒精等(蜡烛)加热汤勺(方型金属片)的中间部分,观察汤勺(金属片)上的蜡油的熔化程度。
6.实验后,用灯冒自右上方斜向盖灭酒精灯的火焰。
7.实验结束后,放置好记录表,并把仪器还原。
通过实验现象,可以看到热在固体中传递时,从高温的地方向低温的地方传递,传递的方向驶向四面八方。
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1)用试管夹夹住金属汤匙,防止烧伤
2)注意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的灯芯,并把灯冒竖直右手边。
3)注意酒精灯的外焰温度高,因此要用外焰加热。
4)注意酒精灯的火焰不能用嘴吹灭,要灯冒自右上方斜向盖灭酒精灯的火焰。
5)加热的热源也可以用蜡烛。
15、实验题目:
热对流实验(郭宏超整理)
液体热对流实验
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高锰酸钾一粒
1、烧杯装水,水要装到烧杯容量的三分之二处。
2、支好三角架,点上石棉网,点燃酒精等,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3、当水加热三到五分钟后,在烧杯的边上向水中放入一点高锰酸钾。
4、继续加热,观察水中高锰酸钾溶液运行的路线。
高锰酸钾溶液在烧杯中的运行路线是从烧杯的底部向上升。
旁边的水流过来补充。
高锰酸钾颗粒受热后上升,遇冷后又下降。
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受热的部分上升,冷的液体流过来补充,。
从而形成对流。
液体的热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注意安全,要求学生在加热过程中,只观察,不动手。
气体热对流实验
风的形成演示箱
探究气体的热传递方式
1、点燃风的形成演示箱中的蜡烛
2、在风的形成演示箱入气孔处点燃一支蚊香。
3、观察文香烟的运行方向及路线。
4、用手感觉一下入口处和出口处的温度。
蚊香烟流进风的形成演示箱,并且从风的形成演示箱上不冒出,入口处的温度低,出口处的温度高。
热在空气中传递的方向是受热的部分上升,冷的气体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对流。
我们演示的只是部分气体受热象形,如果是一间相对密封的室内,热源周围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冷空气流过来补充,不断选环,形成热对流。
16、实验题目:
热胀冷缩实验(郭宏超整理)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认识固体具有的热胀冷缩现象
固体体胀器、酒精灯
1、教师演示给学生看:
没加热的铜球正好能从铁圈中通过
2、给铜球加热3到5分钟,并让学生预测铜球是否能通过
3、演示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
(卡住过不去)
4、将铜球冷却,再演示能否通过铁圈(通过)
3、将铜球冷却,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
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铁圈,冷却后又可以通过
铜球(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千万不能用手触摸加热后的铜球,并再次强调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
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认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平底烧瓶、细玻璃管、红水、胶塞、吸管
1、准备一只中间插有吸细玻璃管的胶塞。
用胶塞塞紧瓶口。
2、往平底烧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