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各地中考说明文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3894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各地中考说明文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各地中考说明文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各地中考说明文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各地中考说明文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各地中考说明文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各地中考说明文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山东各地中考说明文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各地中考说明文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各地中考说明文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静静:

 

19.第②段中作者对中国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的关系所持观点是什么?

(用文中句子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20.第④段中划线句子作者用 

来比喻 

二者相似之处在于 

,其作用是 

21.选一首你比较熟悉的唐诗或者宋词,为它配上恰当的中国古典音乐,并简要说明的理由。

(6分)

二(2010年临沂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做16-21题(18分)

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展示标题为“齐鲁青未了”,该标题由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写。

表达“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

山东馆的展馆外形设计和展区设计富有特色,亮点很多。

展馆占地600平方米,最高处约9米,以蓝色为主色调,突破了以往展馆四墙合围的方正常规,外观将大海的浪涌和雄峙的泰山融为一体,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山东“海岱交融”的地理形胜,表达出“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

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之中,五岳之尊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了“齐鲁青未了”,表达了山东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情怀。

山东展馆具体展示内容分为3个板块:

“过去———文明礼仪的齐鲁”、“现在———科学发展的山东”、“未来———和谐美好的家园”。

在定位的把握上,历史文化部分重在文化,现代城市部分重在城市,未来发展部分重在家园;

在展馆设计的空间布局上设置“一廊”、“一厅”、“一家园”。

  

第一板块为“智慧长廊”,承担展馆的序厅功能。

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古代城市文明,展示山东人对城市文明进步所贡献的智慧。

观众进入该区域,将感受“文化山东”。

第二板块为“城市窗口”,承担展馆的主展厅功能,将给观众展现一个继承了传统的齐风鲁韵,开放进取、科学发展的山东。

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当代山东城市发展的成果,展现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该区域将给观众留下“魅力山东”的印象。

第三板块为“齐鲁家园”,承担展馆的尾厅功能。

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和对未来生活、未来家庭的追求。

该区域主要以互动方式使观众切身体验“好客山东”。

展区设计上亮点颇多。

特别是正门口一个以现代光电技术制作的巨大“鲁班锁”夺人眼球。

“鲁班锁”是山东馆的一大特色,“鲁班锁”是春秋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一种木制卯榫结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构件——斗拱的基础,将其作为城市营造智慧的典型符号,颇具齐鲁风味,同时紧扣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主展厅,120度弧幕上循环播映以“和而不同,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影片,重点展示山东城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尾厅“城市畅想”则大量体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

此外,展馆还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离子膜、集成电路等山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山东展馆以最有代表性的山东元素,展示了古代圣贤智慧的金色之光、当代城市发展的绿色之道和未来美好家园的蓝色愿景,把山东的历史与现实对接、与未来沟通,以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给参观者留下道德方正、智慧圆融、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文化感受。

16.从文中介绍看,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在外形设计和展区布设上各有什么特色?

外形设计:

展区布设:

17.“鲁班锁”之所以成为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大“亮点”,其原因究竟有哪些?

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分)

18.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做。

①本文最突出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9.选文末段画横线句中“现代”与“艺术”两个词语,能否删掉其中一个?

为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20.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山东展馆主题“齐鲁青未了”既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也表达了“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

B.山东展馆在空间布局上设置的“一走廊”“一窗口”“一家园”分别指的是“智慧长廊”“城市窗口”“齐鲁家园”三个具体的展示板块。

C.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也是上海世博会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个亮点。

D.山东展馆从外形设计,展区布设到具体展示内容,全面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文化世博”等先进理念。

21.上海世博山东馆开馆前夕,某同学在了解山东馆的诸多特点后,出于为山东馆“聚人气,增魅力”的目的,拟撰写一副对联。

下面是该同学结合展示内容拟出的上联,请你据此写出下联。

上联:

“智慧长廊”凝聚齐鲁圣贤智慧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0年青岛市)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

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ll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

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

“大凡顺者昌,逆者亡;

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

”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

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

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

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

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

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

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

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

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

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

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

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

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

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

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

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

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

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

地震之后,异常消失。

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

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晴天,一般是深绿色;

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

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

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

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

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

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

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

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

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

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4.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

15.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4分)

16.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①自然段则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

17.文章第⑤自然段写道:

“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

”句中“超能力”的意思是。

第⑧自然段写道:

“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

”称其为“气象树”的原因是。

(2分)

18.请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四(2010年潍坊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一18题。

(7分)

人体内的“联合国”

曹明华

①你也许不一定意识到,在你身上大约100万亿个细胞中,只有10%是真正属于人类的。

而其余的90%,完全被外来者占据着,包括细菌、真菌,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微生物……

②在你的眼睫毛上,有一种微型的小蠕螨。

它们长年累月地在那儿饮食起居、交配、繁殖,从不离开……除了极偶然地,趁你夜间熟睡,它们悄悄地离开你的眼睫毛到你脸上作一次夜间散步。

③假如你不经常刷牙,你会在牙齿表面有一层300到500个细胞厚度的细菌膜。

它们在你牙齿一出生时就赶来报到,而一直要等到你的全口牙齿全都掉完才悄然离开。

④同时,在构成我们人体最根本的基因组中,大约有1/12是由在千百万年以前感染过我们祖先的某些病毒的DNA构成的。

它们诡谲地将自己的“拷贝”塞嵌入我们人体的基因组内,从而可能引发我们体内基因变异等一系列新型的遗传性疾病。

⑤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着的生态系统,没有绝对的健康,只有相对的平衡。

因为在我们人体这个由为数众多的外来户居住着的小小“联合国”里,很难有长久的和平。

只有在动态中求平衡,不断地进行调解,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再由一段段短暂的安宁组成较为长久的相容和共存。

⑥现代西方医学虽然在战术上极其精到,而在战略上,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反倒是中国传统的中医,虽未精确到计算出人体上有90%的细胞为外来居住者,却智慧地悟出了要有一个“联合国”式的和平机构,它反对像西医那样动不动就用医疗器械来一场歼灭战。

好的中医是一门不断地在动态中调节人体各方面平衡的艺术,它和西医的区别,有点像“人治”和“法治”的区别。

⑦如今,已经有愈来愈多受西医训练的人,开始探索并接受了日益流行的“整体医学”观念:

每一个人都存在他/她自身的“人体能量场”,而这一人体能量场又置于宇宙能量场之中。

对这种能量场的调节和平衡,是维护健康的关键。

西方“整体医学”所行走的方向,与我们的中国传统医学,有“殊途同归”之妙。

⑧但是,无论西医中医、庸医神医,一个不变的规律是:

没有一个医生是能够对他的每一个病人下承诺的。

我还深深记得那个用一副七味的草药便治愈了我顽固性支气管炎的中医。

他为我看病时说的第一句话是:

“我治得了病,治不了命!

”后来,我才得知他同时还在看着几个重症癌症病人……一个人真正的病因,与一个人的起居、性格、环境等等因素互相纠缠着,当这种纠缠到了一定程度后,无论西医中医,庸医神医,能力都是有限的。

就像一位医生所说:

有些病要看西医,有些病要看中医,还有些病要看上帝,而大多数时候,则要靠我们自己。

(《文汇报》2009年7月27日,有删改)

16.选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写出三种,并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3分)

17.作者在文章末尾引用了一位医生的话“有些病要看西医,有些病要看中医,还有些病要看上帝,而大多数时候,则要靠我们自己”。

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大多数时候,则要靠我们自己”的理解。

似分)

18.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人体“生态系统”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B.只要我们经常刷牙,在我们的牙齿表面就不会存在细菌。

C.选文前四段和第⑤段之间存在逻辑关系,顺序不能调换。

D.西方“整体医学”发展的方向与中国传统医学是一致的。

五(2010年潍坊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一21题。

(8分)

“衣食足”应“知书趣”

李景阳

①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

他逛西湖,发感慨说:

“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

”这“书香”景色,其实我也亲见。

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②看今日,文化手段先进多了,何需木石上的凿子功夫,什么信息都可“实时”。

单说电视,在家看,出了家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挂着这玩意儿,不看也得看。

不过请原谅我说句泼冷水的话:

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

或客气一点说:

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

就说公交车上的电视罢,原先还有些杂耍,渐渐成了商家的别动队,一水儿的广告,随时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了做物质的奴隶,论文化氛围,我们的确有点“不古”了。

③这倒不能怨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

荧屏上玩点“诗意”,实在并不费劲。

关键还是“国民心态”。

你搞高雅文化,只怕没人买账。

不能说满大街没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

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

须声明,我的批评不含“弱势群体”,他们奔的是一碗饭,别苛求人家。

但吃饱肚子的,还是得有点“超然物外”的想头。

当然话又说回来,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

以我的经历说,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

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

“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

于是恍然大悟,这“阳春白雪”的东西越发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别在大街上傻转,顶好拔脚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里去寻踪。

④刚才那句孟子的话,其实还剩一半:

“……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我未敢说完全,怕有骂人之嫌,虽则是借古人的嘴。

终于还是将话补齐,但我想恩格斯可为我打圆场。

他前面的话记不清了,“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这话记得清楚。

照我的领会,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

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

未必。

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⑤我在此只是思考一个问题:

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

管子有言: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闹饥荒的时候,“人肉以相食”的事都不新鲜,当然谈不上礼节。

但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喽”“拜拜”之类,还是不够。

因此笔者想“发展”一下管子,曰:

“衣食足”应“知书趣”。

但我用“应”而不敢用“则”,因为现状告诉我:

衣食足未必知书趣。

这是个好大的悖论,我也始料未及。

因此,姑且用“应”字来一回“鼓与呼”罢!

⑥最后需做注解的是,“书趣”,与为“黄金屋”或为“颜如玉”的读书不是一回事。

我说的书趣,是境界。

目下我们缺的,正是境界。

(《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有删改)

19.选文开头说:

“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异”在何处。

(2分)

20.选文按照议论文“提出同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

开头先提出“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的问题并举例论证,然后围绕“国民心态”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

二是,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21.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连“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

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六(2010年烟台市)现代文阅读I(15分)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

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

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

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

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

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潮危动物。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

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

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

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

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

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

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

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

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14.文章说明了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15.根据第①②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16.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7.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⑧段中“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中“或许”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说明文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③段中“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像瘟疫一样”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C.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蜜蜂,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进行说明。

七(2010年枣庄市)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

世博会:

让人与自然更和谐

赵致真

①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

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和高歌猛进。

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拯救地球”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盛世危言,而化作了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②1901年布法罗世博会开幕时,美国总统麦金来收到的“请柬”空前绝后——这是一张完整的美洲豹皮。

正面毛色灿然,反面用烙铁烫出“恭请总统参观世博会野生动物馆”的文字。

当年的美洲豹没有享受“国家一级保护”待遇,世上也没有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存在。

早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狮子、老虎、北极熊等凶猛动物的毛皮随处可见。

来自非洲的各种象牙分外抢眼。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的整张大象皮长20英尺,宽16英尺。

“兽中之王”们一个个“斩首示众”和“剥皮萱草”,A_____(映射、影射)了“征服者”的心态和趣味。

海上同样“捷报频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