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378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4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4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4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14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14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4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docx

《114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4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4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docx

114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

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

文峰学校刘俊丹

在11月2日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学展示活动中,张越琼老师的《幽默曲》一课,以幽默动人,轻松而富有想象力的教学风格征服了在场师生的心。

我想,每一位写听课感想的老师都不会吝于笔墨去描述这样一节美妙的音乐课。

于是,向教研员申请解除了三百个字的听后感文字限定,浅谈课中让我回味无穷的体态律动教学。

“律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

但大多只局限于类似于健身操似的动作组合。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奥尔夫已经在他的音乐教学体系中赋予了体态律动更为丰富的教育功能与深远意义。

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

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

音乐动作教学,是音乐声响的体态外化。

在奥尔夫看来,“音乐出于动作,动作出于音乐”,这种与动作结合的音乐教育,是合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幽默曲》一课,品味课堂中融合了教师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经典教育理念。

一、律动,让乐曲结构区域化呈现

教学片段一:

师:

“请大家模仿我来演奏。

0XXX|(动作:

摊开手、拍手、拍手、拍手)重复四次

师:

“配合另一个乐队来演奏,请注意是配合,不能喧宾夺主。

师生配合主题一音乐,进行声势练习。

期间,教师在第三小节做了改变,0X0X|(动作:

摊手,拍手,摊手,拍手)

板书呈现为:

0XXX|0XXX|0X0X|0XXX|

在主题一音乐出现的时候,引领学生进行声势律动。

这一部分的教学首先是通过声势律动呈现乐句,然后在学生感知乐句的基础上,通过重复相同的动作,让学生感知主题乐段。

这样的方式在课中多次运用,通过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音响特征,使音乐结构清晰的呈现。

二、律动,让旋律高低立体化呈现

教学片段二:

1、师念主题一节奏:

ti.keta.keti.keta.ke|ti.keta.keti.keta.ke|ti.keta.keti.keta.ke|ti---|

2、师生哼唱旋律。

3、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降低哼唱难度。

每一小排分到两拍旋律,每组为一小节旋律。

让学生用耳朵分辨旋律高低,并用坐或者站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分到的旋律小片段。

4、教师演唱旋律,学生用坐或者站来表现自己的旋律。

5、让学生更细致的区分音高,低音加入俯身动作

6、学生哼唱旋律

在这一个主题旋律教学片段中,课堂上学生随着教师哼唱的旋律,或站或坐或俯身,呈现了高低起伏的立体效果。

旋律的高低走向通过身体动作,外化在学生眼前。

就如我们经常使用的画旋律线的方式。

只不过在这里是由全班学生通过体态律动合作完成了。

哪个方式更新颖更有趣味性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听力,注意力,反应能力及团体协作能力呢?

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三、律动,让乐感在指尖流淌

教学片段三:

聆听音乐主题二时,教师在乐句开头做手指上转球的动作,并在旋律同音衔接处(类似于“鱼咬尾”的旋律),随着旋律的下行,把手指上“转动的球”传递给学生。

并让学生随着音乐一个一个传递。

最后传递回教师的手中,并在结束音上停留在教师的指尖。

这一个教学片断中,学生随着柔和婉转的旋律,静静又踊跃的传递着指尖上无形的球。

音乐在1351的高音上缓缓结束,学生却还在凝视着教师的指尖,似乎依然沉浸在音乐中静静的等待,久久的回味。

这一幕,成为静谧永恒的定格,让人感动不已。

我知道教师指尖无形转动的球已经让音乐进入学生的心中,因为它也进入了我的心中。

四、律动,让重复聆听变得轻而易举

在整节课中,全曲完整的重复聆听了六次。

谁能让三年级学生用心专注的静静聆听近二十分钟的音乐呢?

结合体态律动的巧妙教学设计做到了。

第一次聆听:

声势(摊手,拍手)配合主题一,在非主题一音乐播放时,教师揭示课题,板书律动节奏型。

第二次聆听:

声势(摊手,拍肩)配合钢琴版本的音乐主题一,在非主题一音乐播放时,提示学生关注乐器音色及变化的第四小节节奏X---|。

第三次聆听:

声势(摊手,拍手)配合小提琴版本音乐主题一,在非主题一音乐播放时,学生看教师手势静静的蹲到椅子后背。

在主题一重复出现时进行新的声势律动,配合音乐在凳面上敲击(握拳,指尖)。

第四次聆听:

设问“音乐有几个主题旋律呢?

”听到不同的主题音乐,用动作表示。

手指表示1、2、3。

明确音乐有三个主题旋律,乐曲结束在第二个主题上,并且音乐主题是在不断轮换的。

第五次聆听:

在学唱主题一旋律后,设问:

唱的是哪个主题旋律?

听到熟悉的旋律,学生用声势动作表示。

在聆听第二主题时,教师用新的动作与学生在音乐中进行动作传递。

第三主题时,分乐句请学生起立并蹲到凳子后进行随后而来的主题一声势动作。

第六次聆听:

在聆听乐曲中分辨并哼唱主题旋律结束音乐课。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时空艺术。

对于视觉、触觉来说,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这点上要比造型艺术、舞蹈、影视艺术,把握起来更难。

把这种抽象的时间距离感,通过一定的空间、体态运动来感觉体验和把握,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很有创造性的一种方法。

幽默曲或许并不一定幽默,但是我们尽可以用幽默并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来装扮我们的音乐课堂。

最后,用课中师生的幽默对答来结束这篇文字。

“小说小吗?

”——“不小。

”——“小说只是一种文学体裁。

“幽默曲幽默吗?

”——“不一定。

”——“幽默曲也只是一种音乐体裁。

 

浅谈《幽默曲》中的律动教学

文峰学校   刘俊丹

(修订版)

在11月2日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学展示活动中,张越琼老师的《幽默曲》一课,以幽默动人,轻松而富有想象力的教学风格征服了在场师生的心。

我想,每一位写听课感想的老师都不会吝于笔墨去描述这样一节美妙的音乐课。

现结合本课,浅谈让我回味无穷的体态律动教学。

“律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

但大多只局限于类似于健身操似的动作组合。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等人已经在他们的音乐教学体系中赋予了体态律动丰富的教育功能与深远意义。

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

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

音乐动作教学,是音乐声响的体态外化。

在奥尔夫看来,“音乐出于动作,动作出于音乐”,这种与动作结合的音乐教育,是合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幽默曲》一课,品味课堂中融合了教师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经典教育理念。

一、律动,让结构清晰化呈现

教学片段一:

师:

“请大家模仿我来演奏。

     0XXX|(动作:

摊开手、拍手、拍手、拍手)重复四次

师:

“配合另一个乐队来演奏,请注意是配合,不能喧宾夺主。

师生配合主题一音乐,进行声势练习。

期间,教师在第三小节做了改变,0X0X|(动作:

摊手,拍手,摊手,拍手)

板书呈现为:

0XXX|0XXX|0X0X|0XXX|

在主题一音乐出现的时候,引领学生进行声势律动。

这一部分的教学首先是通过声势律动呈现乐句,然后在学生感知乐句的基础上,通过重复相同的动作,让学生感知主题乐段。

这样的方式在课中多次运用,通过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音响特征,使音乐结构清晰的呈现。

二、律动,让旋律形象化感知

教学片段二:

1、师念主题一节奏:

ti.ke ta.keti.ke ta.ke |ti.ke ta.keti.ke ta.ke |ti.ke ta.keti.ke ta.ke |ti---|

2、师生哼唱旋律。

3、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降低哼唱难度。

每一小排分到两拍旋律,每组为一小节旋律。

让学生用耳朵分辨旋律高低,并用坐或者站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分到的旋律小片段。

4、教师演唱旋律,学生用坐或者站来表现自己的旋律。

5、让学生更细致的区分音高,低音加入俯身动作

6、学生哼唱旋律

在这一个主题旋律教学片段中,课堂上学生随着教师哼唱的旋律,或站或坐或俯身,呈现了高低起伏的立体效果。

旋律的高低走向通过身体动作,外化在学生眼前。

就如我们经常使用的画旋律线的方式。

只不过在这里是由全班学生通过体态律动合作完成了。

哪个方式更新颖更有趣味性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听力,注意力,反应能力及团体协作能力呢?

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三、律动,让乐句无缝化传递

教学片段三:

聆听音乐主题二时,教师在乐句开头做手指上转球的动作,并在旋律同音衔接处(类似于“鱼咬尾”的旋律),随着旋律的下行,把手指上“转动的球”传递给学生。

并让学生随着音乐一个一个传递。

最后传递回教师的手中,并在结束音上停留在教师的指尖。

这一个教学片断中,学生随着柔和婉转的旋律,静静又踊跃的传递着指尖上无形的球。

音乐在1351的高音上缓缓结束,学生却还在凝视着教师的指尖,似乎依然沉浸在音乐中静静的等待,久久的回味。

这一幕,成为静谧永恒的定格,让人感动不已。

我知道教师指尖无形转动的球已经让音乐进入学生的心中,因为它也进入了我的心中。

四、律动,让音乐深入化体验

在整节课中,全曲完整的重复聆听了六次。

怎样能让三年级学生用心专注的静静聆听近二十分钟的音乐并获得深入的音乐体验呢?

结合体态律动的巧妙教学设计做到了。

第一次聆听:

声势(摊手,拍手)配合主题一,在非主题一音乐播放时,教师揭示课题,板书律动节奏型。

第二次聆听:

声势(摊手,拍肩)配合钢琴版本的音乐主题一,在非主题一音乐播放时,提示学生关注乐器音色及变化的第四小节节奏X---|。

第三次聆听:

声势(摊手,拍手)配合小提琴版本音乐主题一,在非主题一音乐播放时,学生看教师手势静静的蹲到椅子后背。

在主题一重复出现时进行新的声势律动,配合音乐在凳面上敲击(握拳,指尖)。

第四次聆听:

设问“音乐有几个主题旋律呢?

”听到不同的主题音乐,用动作表示。

手指表示1、2、3。

明确音乐有三个主题旋律,乐曲结束在第二个主题上,并且音乐主题是在不断轮换的。

第五次聆听:

在学唱主题一旋律后,设问:

唱的是哪个主题旋律?

听到熟悉的旋律,学生用声势动作表示。

在聆听第二主题时,教师用新的动作与学生在音乐中进行动作传递。

第三主题时,分乐句请学生起立并蹲到凳子后进行随后而来的主题一声势动作。

第六次聆听:

在聆听乐曲中分辨并哼唱主题旋律结束音乐课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时空艺术。

对于视觉、触觉来说,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这点上要比美术、舞蹈、影视艺术等把握起来更难。

把这种抽象的时间距离感,通过一定的空间、体态运动来感觉体验和把握,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很有创造性的一种方法。

《幽默曲》一课,正是对奥尔夫律动教学原理的完美诠释。

张老师幽默并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让音乐课堂情趣盎然,熠熠生辉。

这,正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