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372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docx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docx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多单选,填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钟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1、五要素2、三过程

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

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三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不同。

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解释教育活动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简答)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裴斯泰洛齐:

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赫尔巴特:

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俄国)乌申斯基: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卡普列捷夫:

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桑代克: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泉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1994年,布鲁纳:

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1.实验法: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

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又称为自然实验法,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现场实验的不足之处是实现情景不易控制,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2.观察法:

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

优点:

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不足:

得到的结果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据此很好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被誉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3.调查法:

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

4.个案法:

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细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行为和心理的原因。

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5.教育经验总结法:

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6.产品分析法:

又称为活动产品分析或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7.测验法:

即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测量工具衡量心理、行为特征的方法。

心理测验主要有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多种。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2.教育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系统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概述

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岁~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26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人全面发展的主要观点:

(简答)

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

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

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关键期:

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注意: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差异性。

3.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填空题)

1)童年期。

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2)少年期。

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填空题)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青年初期。

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映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

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

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做出反应,动作也得以加强和丰富。

顺应是:

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简答题)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早期的符号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万物有灵论”。

前运算阶段的学生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

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儿童逐渐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得到发展。

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的守恒概念(儿童认识到即使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

例如:

去过几次小朋友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表现。

(填空)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也称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一来,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能够解决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具逻辑性和系统性。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他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a.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

各门具体学科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b.教学科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关于最近发展区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用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为促进交学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可采取教学支架,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注意:

教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要合适。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简答题)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地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