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铭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铭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铭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划两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多)
(2)不蔓不枝(生枝蔓)
(3)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4)予谓菊(认为)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玩弄)
(6)宜乎众矣(应当)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2014·
安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2014·
安徽)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喜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单单爱莲花,(因为)它从淤积的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4.用原文填空。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3)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5.(2014·
安徽)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
花之隐逸者也;
世人“爱牡丹”的原因:
花之富贵者也。
6.(2014·
安徽)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
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7.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结尾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莲与牡丹进行对比,突出莲的高洁。
B.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花喻人,表达自己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用自己的话回答)
示例:
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9.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
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环境可以改变人;
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十四)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说说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描绘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它写出“跃”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竞相跳跃﹑嬉戏的情态,静中有动,突出了热闹的气氛。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激发人的想象,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2.翻译语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长啸,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了。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
共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__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__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十五)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天下独绝 群响毕绝
B.蝉则千转不穷转视积薪后
C.好鸟相鸣好为《梁父吟》
D.横柯上蔽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点拨:
D项:
均为“遮蔽”;
A项:
前者为“少有的,独一无二的”,后者为“消失、停止”;
B项:
前者通“啭”,鸟叫声,后者为“转身”;
C项:
前者为“美丽的”,后者为“喜欢”。
2.(2013·
百色)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A.猿则百叫无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从流飘荡隶而从者
C.鸢飞戾天者念无与为乐者
D.与朱元思书借旁近与之
前者为连词,可译为“就”“便”,也可不译,后者为表示转折的连词“却”;
均为动词“跟随”;
均为代词“……的人”;
均为动词“给”。
3.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些山)凭依(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好像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4.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山“奇”高、险(峻);
水“异”清、急
5.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
听觉:
表达效果: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6.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第①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有误,应为“以动写静,反衬出山林之寂静”。
(十六)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B.其真无马邪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马者食之不能尽其材
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和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马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马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5)呜呼!
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3.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4.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
”__修辞:
排比。
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5.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6.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知识的人才。
②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7.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②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十七)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014·
雅安)下列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至舍 太丘舍去
B.余幼时即嗜学邹忌修八尺有余
C.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
D.大雪深数尺广故数言欲亡
C.两个都是通“披”,穿的意思;
A.学舍,书馆/离开 B.我/多 D.几/屡次,多次。
2.(2014·
雅安)下列加点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当余之从师也四时之景不同
B.无从致书以观以头抢地尔
C.缊袍敝衣处其间其真无马邪
D.故余虽愚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两个都是“因此”的意思;
A.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的;
B.来/用;
C.他们/难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
4.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
阅读第一段,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解决“无书”的办法: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2)解决“无师”的办法: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地求教。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常常手抄借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乐”,而不是求学之“精”。
7.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我的看法:
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或:
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言之成理即可)
8.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①学习要勤奋刻苦。
②学习要以读书为乐。
(十八)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平民,百姓)
(2)由是感激(感动,激动,感慨)
(3)深入不毛(草木)
(4)夙夜忧叹(早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
(1)躬耕于南阳 (在)
(2)还于旧都 (到)
(3)以告先帝之灵 (来)
(4)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
3.翻译句子。
(1)遂许先帝以驱驰。
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文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5)(2014·
梅州)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评定他们的奖惩。
4.(2014·
梅州)填空。
出自上文的一些成语至今还经常为人所用,如“妄自菲薄”,该成语的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
另外,还有一个从《出师表》归纳出来,表示“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意思的成语,此成语是三顾茅庐。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哪两件事?
①五月渡泸,平定南方;
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6.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
(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
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
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
7.作者回顾了与刘备同生死共患难的几件事?
抒发了什么感情?
作用是什么?
作者回顾了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
①三顾茅庐。
②临危受命。
③临崩寄臣以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
8.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
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围绕“忠心;
诚信;
责任感、使命感;
知恩图报”等来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