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电子备课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2379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上语文电子备课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三上语文电子备课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三上语文电子备课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三上语文电子备课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三上语文电子备课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上语文电子备课资料Word格式.docx

《三上语文电子备课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上语文电子备课资料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上语文电子备课资料Word格式.docx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

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

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

(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

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

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

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

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老爷爷

互相鼓舞汲取力量

教学反思

一、针对课题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学生很乐意提问,并且一般问题都能在当时解决,这不仅鼓励了爱提问题的同学,更激励其他同学课前认真预习。

重点问题是“他们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梳理出这个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学习讨论。

以学生问题定教学重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是运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突出了本单元训练重点。

如第二自然段教学,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中体会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再用画一画,评一评,读一读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感悟。

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

汶阳镇中心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2015年9月10日

5、灰雀

备课人

刘兰香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

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重点难点

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读书感悟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

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

n)步”、

“胸(xiōng)脯(pú

)”、“白桦(huà

)树”。

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

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

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

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

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

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作业布置

1、找出描写灰雀的语句

2、练字

第2课时

1.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课件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四、扩展延伸

板书设计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

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

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

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板书:

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

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

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

”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

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

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

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出示重点句子:

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

鸟怎么会说话呢?

”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一起来说说。

5、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男孩

教育知错就改

1、把课文描写灰雀句子摘记下来(状物篇)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教后记

《灰雀》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小男孩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课上,首先我让学生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

我提问:

“如果你们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

”有的说:

“逗它玩,给它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

”“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

“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

”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

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

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当灰雀不见了,列宁四处寻找时遇到了小男孩,我让学生表演读小男孩说的这句话,并提示性地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

“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吞吞吐吐,不连贯。

”我进而发问:

“为什么吞吞吐吐呢?

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

”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

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

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

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此后的情节我也依照这样的方式顺藤摸瓜,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发现了课文内涵的情感与道理。

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2015年9月28日

课题

9古诗两首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背诵<

夜书所见>

体会诗中感情.

1.背诵<

体会诗中感情.

2.会读写生字

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6.师:

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

好呀!

(鼓掌)

师:

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

上床睡吧,又睡不着。

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

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

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越睡不着,越兴奋。

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你们看(字幕显示):

“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

”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齐声诵读)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1朗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体会思亲之情

体会思亲之情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

问:

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

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

(1)集体赛:

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

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

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

“你喜欢过节吗?

过节时开心吗?

”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

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课文,聪明的小朋友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

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

“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指名读,让学生说说体会。

第二步:

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

“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

”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第一小节,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重读“两年”。

随即引出:

“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引述:

“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景象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我创设情境;

“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

你会怎么想?

王维呢?

”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在充分悟读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每句诗的意思,并试背古诗。

第三步:

拓展并复习。

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回忆李白的思乡古诗《静夜思》,最后在课文全部结束的基础上第三次出示古诗,让学生诵读,达到课堂的深化和学生的巩固。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富有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读得很有韵味,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汶阳镇中心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2015年月日

15、玩出了名堂

知识与技能:

抓住3~4自然段,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自己的活动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搜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述: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

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

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理解“名堂”。

教师同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

如:

谁玩出了名堂?

他玩的是什么?

他玩出什么名堂?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2)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2)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3)小老师教生字,开火车熟悉生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1、多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

3、学生交流想象时,教师要注意点拨:

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

4、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发现该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继续读书,了解玩出的名堂

1、教师引言:

列文虎克就这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

我们继续学习、研究。

2、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

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

他发现了什么?

(2)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摄取更多信息,生发感想。

3、交流讨论。

(1)有新的想法:

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2)有新的玩法:

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可以随意调节。

(3)有新的发现:

看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小人国”世界。

4、转换角色想象。

组内交流:

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竟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

5、朗读体会感情。

6、表达感悟。

了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发现以后,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

(可多人次谈,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地点拨、肯定)

五、欣赏玩出的名堂

1、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国”究竟是什么?

他究竟玩出了什么大名堂?

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2、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3、交流讨论:

“小人国”指的是什么?

他究竟玩出了怎样的大名堂?

4、指名朗读资料袋里的内容,议议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5、再次品读:

对这一段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

(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

六、替换朗读、理解引号

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1、引导学生说说“小人国、居民、玩具”在课文中分别是指什么?

(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

2、让学生把“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和文中的“小人国、居民、玩具”进行替换,朗读。

七、教师总结

小结:

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

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

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