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190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9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docx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docx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思路与治疗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肾病中心 谌贻璞

肾病综合征(NS)是一临床症候群,分为原发与继发两大类,皆由肾小球疾病引起。

在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时,必须严格按照下列三步进行:

①是否肾病综合征?

②是否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③是哪种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肾病综合征?

1.肾病综合征的诊断

肾病综合征由以下四个方面的临床表现组成:

①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大于3.5g/d);②低蛋白血症(血浆蛋白低于30g/L);③水肿(可轻可重,严重时常伴体腔积液);④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脂增高)。

前两条为诊断所必需,只有①②③、①②④或①②③④齐备时,肾病综合征诊断才能成立。

大量蛋白尿是导致肾病综合征各种表现的基础。

白蛋白从尿中丢失,且原尿中部分白蛋白在近端小管上皮中降解(每日可达10g),即刺激肝脏代偿性增加蛋白合成,若这一代偿合成仍不能补足蛋白丢失及降解,即出现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渗出至皮下形成水肿,甚至胸、腹腔出现体腔积液。

肝脏代偿合成蛋白并无选择性,在增加白蛋白合成的同时,也增加了脂蛋白的合成。

脂蛋白分子量大不易从尿中丢失而蓄积体内,且大量蛋白尿时脂蛋白降解酶的辅因子因分子量小也从尿中丢失,使酶活性下降而脂蛋白降解减少,这双重因素导致了高脂血症。

因此,准确测定尿蛋白量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前提,尿蛋白定性或尿蛋白半定量不能替代尿蛋白定量检查。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

肾病综合征诊断成立后,还必须除外先天遗传性疾病及全身系统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才能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能引起肾病综合征的遗传性肾脏病不多。

在儿科,主要见于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包括芬兰型及非芬兰型,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此病常在新生儿(芬兰型)或婴幼儿期(非芬兰型)发病,呈现肾病综合征及进行性肾损害,数年后即至终末肾衰竭。

此病发病率不高,国内罕见,应根据发病年龄、临床病理表现及家族史来诊断本病。

在内科,能引起肾病综合征的遗传肾脏病更少,仅见于极少数alport综合征病人。

Alport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呈异质性,多为性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近年已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报道。

此病在10岁前发病,以血尿(100%病有血尿)、蛋白尿(多为少量蛋白尿,仅极少数呈现大量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进行性肾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并常伴神经性耳聋及眼疾(球性晶体及黄斑病变)。

本病属性染色体显性遗传时,家族中男性病人病情常明显重于女性,男性多于30岁死亡。

肾脏组织电镜检查证实本病主要病变在肾小球基底膜,可见增厚与变薄的基底膜相间,在增厚的基底膜中致密带变宽并纵向劈裂成网,故根据疾病临床表现(肾、耳、眼病变)、病理特点(基底膜病变)及家族史,诊断本病并不困难。

能继发肾病综合征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却很多,应十分小心地一一除外。

如何发现这类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以下两点可提示:

①事先已知病人有全身系统性疾病,且知该病可继发肾小球损害,病人在此系统性疾病中出现肾病综合征应首先考虑为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②事先并未发现全身系统性疾病存在,病人仅以肾病综合征就诊,也不要贸然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仍必须依据病人年龄、性别特点考虑有关系统性疾病可能,仔细做相应检查。

例如:

婴儿肾病综合征应仔细检查有无先天性梅毒,青中年女性肾病综合征仔细检查有无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老年肾病综合征应仔细检查有无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淀粉样变等)及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第②很重要,常被没有经验的医生忽略。

常见的系统性疾病所致的肾病综合征主要有: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好发于少年儿童。

有典型的皮疹,可伴关节痛、腹痛及黑便,常在皮疹后1-4周出现血尿及蛋白尿,部分病人呈现肾病综合征,肾组织病理多为系膜增生性肾炎,系膜区有IgA及补体C3呈颗粒样沉积。

典型皮疹能提示本病诊断,肾穿刺病理检查能进一步帮助诊断。

狼疮性肾炎好发于青、中年女性。

常有发热、皮疹(蝶形红斑及光过敏)、口腔粘膜溃疡、关节痛、多发性浆膜炎及多器官系统(心、肾、血液及神经等)累表现。

化验血清补受体C3下降,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肾脏受累时部分病人呈肾病综合征。

临床呈肾病综合征的狼疮性肾炎病理多属IV型(弥漫增生型)或V型(膜型)。

狼疮性肾炎必须依靠肾穿刺病理检查分型。

糖尿病肾病好发于中、老年。

患糖尿病数年才会出现肾损害,最初呈现白蛋白尿,以后逐渐进展成大量蛋白尿,出现肾病综合征时糖尿病病程已达10年以上。

此后病情进展更快,3-5年即进入尿毒症。

本病典型病理表现为结节性或弥漫性肾小球硬化。

由于出现肾病综合征前患者已有10多年糖尿病史,故此肾病不易误诊、漏诊。

肾淀粉样变性病好发于中、老年。

淀粉样变性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前者病因不清,主要侵犯心、肾、消化道(包括舌)、皮肤及神经;后者常经常继发于慢性化脓性感染及恶性肿瘤等病,主要侵犯肾及肝脾。

肾脏受累时体积增大,常出现肾病综合征。

此病确诊需做组织活检(牙龈、舌、直肠、肾或肝活检)病理检查,病变组织刚果红染色阳性,电镜检查可见无序排列的细纤维为病理特点。

骨髓瘤肾损害好发于中、老年,男多于女。

常有下列表现:

骨痛,扁骨X片穿凿样空洞,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增高,蛋白电泳M带,尿凝溶蛋白阳性,骨髓瘤可致多种肾损害,当大量轻链蛋白沉积肾小球(轻链蛋白肾病)或并发肾脏淀粉样变性病时,临床往往出现肾病综合征。

依据上述典型表现确诊骨髓瘤不难,骨髓瘤病人一旦出现尿异常,即应做肾穿刺明确肾病性质。

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基础病诊断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成立后,还必须明确导致其发生的基础肾小球疾病,因为不同的基础病治疗方案和预后不同,因此必须进行肾穿刺病理检查。

导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有以下5型:

微小病变(MCD)  好发于少年儿童,尤其2-6岁幼儿,但老年又有一发病高峰。

患者男多于女。

本病起病快,迅速出现大量蛋白尿,而后近乎100%病例呈现肾病综合征。

镜下血尿发生率低(15%-20%),无肉眼血尿,也无持续性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严重水肿时可有一过性高血压及氮质血症,利尿后即消退)。

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 好发于青少年,男多于女。

有前驱感染者(占50%)发病较急,可呈急性肾炎综合征(约占20%-30%),否则常隐袭起病。

肾病综合征发生率非IgA肾病高于IgA肾病(前者约30%,后者约15%),而血尿发生率IgA肾病高于非IgA肾病(前者近乎100%,后者约70%;肉眼血尿发生率前者约60%,后者约30%)。

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则随肾脏病变由轻而重逐渐增多。

此型肾炎在我国发病极高,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一半,其中IgA肾病及非IgA肾病又各约1/2,我国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约1/3病例系由该型肾炎引起。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MCGN)  又称膜增生性肾炎。

好发于青壮年,男多于女。

有前驱感染者(约占60%-70%)发病较急,可呈急性肾炎综合征(约占20%-30%),否则亦隐袭起病。

常呈肾病综合征(约占60%),伴有明显血尿(几乎100%有血尿,肉眼血尿20%),疾病常持续进展,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及贫血出现早。

约50%-70%血清补体C3持续下降,对本病诊断有提示意义。

膜性肾病(MN) 好发于中老年,男多于女。

隐袭起病,肾病综合征发生率高(80%),部分病例有镜下血尿(约占40%),但无肉眼血尿。

疾病进展缓慢,一般在发病5-10年后才开始出现肾功能损害及高血压。

但本病极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文献报道肾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30%-60%。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 好发于青少年,男多于女。

隐袭起病,肾病综合征发生率高(约占50%-75%),血尿发生率也很高(约75%),可见肉眼血尿(约20%)。

本病确诊时常已有肾功能减退及高血压。

此外,本病还常出现肾性糖尿等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

在已知上述各种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的临床表现后,即可试从临床表现推断病理诊断,以下几点可供参考中:

①发病年龄:

发病高峰年龄从小至老依次为MCD(儿童、少年)、MsPGN及FSGS(青少年)、MCGN(青壮年)、MN(中、老年)。

②起病情况:

起病急、临床呈单纯肾病综合征者,主要为MCD;感染后急性起病并呈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者,主要为MsPGN及MCGN;隐袭起病多为MN及FSGS;而MsPGN及MCGN在无前驱感染情况下也可隐袭起病。

③血尿:

感染后3日内出现肉眼血尿者多为IgA肾病;无肉眼血尿,乃至无血尿者主要为MCD及MN。

④肾功能不全:

MCGN肾功能不全出现早、进展快;MN肾功能不全出现晚、进展慢;FSGS及重度MsPGN确诊时已多有肾功能损害;而MCD及轻度MsPGN肾功能常正常。

⑤其他:

IgA肾病血清IgA水平可能增高;MCGN病人血清补体常持续降低。

由于肾小球疾病有下列特点:

一种病理类型可呈现多种临床表现,而一种临床表现又可来自多种病理类型,二者之间广泛存在着交叉联系,所以绝不可能完全推断正确。

一般来说,临床医师根据临床表现推断病理类型的最高准确性也只有60%-70%。

因此,要准确地作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基础诊断,仍必须进行肾穿刺病理检查。

4.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4.1 对症治疗-利尿消肿

导致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机制并不单一,但是肯定有低血浆胶体渗透压(由低蛋白血症导致)因素存在,因此,欲有效利尿,静脉补充胶体液是重要措施之一。

临床多静脉输注血浆代用品(如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来提高病人血浆胶体渗透压,但应注意:

①选低分子制剂(分子量2-4万道尔顿)以兼顾扩容及渗透性利尿;②应用含糖而不含钠制剂,以免氯化钠影响利尿疗效;③当尿量<400ml/d时应禁用此类药物,此时药物易滞留及堵塞肾小管,致成“渗透性肾病”,诱发急性肾衰竭。

若无心功能障碍时,可每次静脉输注500ml,隔日1次,输注结束立刻从滴壶入袢利尿剂,以获取最佳利尿效果。

现在不主张输注血浆或其制品(如白蛋白)来提高胶体渗透压。

因为输注的血浆或其制品均于24-48小时内经肾从尿丢失,如此将加重肾小球高滤过,严重时损伤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导致“蛋白负荷肾病”,而且滤过的蛋白将被近端肾小管上皮重吸收,过度重吸收将损伤肾小管,导致上皮细胞变性脱落。

有人用血浆及其制品作为营养药频繁输注来提高病人血浆蛋白水平,则更错误。

试验已证明输注血浆或白蛋白后将反馈抑制病人肝脏蛋白合成,只有弊而无利。

利尿效果不佳时,应检查病人是否严格限制食盐摄入。

利尿效果差的严重水肿病人,可辅助应用超滤脱水消肿;利尿效果差的严重腹水病人,亦可考虑进行自身腹水浓缩回输。

而病人利尿效果好时,亦需注意勿利尿过度、过猛,以免血液浓缩形成血栓,病人体重以每日下降0.5-1.0Kg为宜。

4.2主要治疗-抗免疫抗炎症

导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球疾病几乎都是免疫介导性疾病,而且多为免疫介导性炎症,故其主要治疗必为抗免疫及抗炎症治疗。

4.2.1 合理应用各种治疗药物

类固醇激素

尽管激素治疗存在多种方案,但是一般均遵循“足量、慢减、长期维持”的用药原则。

①开始用量要足:

以泼尼松为例,起始剂量需达到每日1mg/kg(不过,多数国内医师主张最大量不超过60mg/d),足量(≥40mg/d)服药12周。

②减撤药要慢:

有效病例每2-3周减原用量的1/10,当减至20mg/d左右时疾病尤易反跳,更应谨慎。

③维持用药要久:

常以隔日20mg顿服作维持量,共服半年至1年或更久。

起始量足有利于诱导疾病缓解,减量慢及维持用药久可预防疾病复发。

某些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尤其少数病理为微小病变或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者)可以试用甲基氢化泼尼松冲击治疗,0.5-1.0g溶于5%葡萄糖静脉点滴,隔日1次,共3次。

用药期间,必须注意防止感染、水钠潴留及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

细胞毒药物

包括盐酸氮芥、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硫唑嘌呤及长春新碱等,它们常与激素配伍应用。

此类药物中氮芥疗效最佳,但因副作用大(骨髓抑制、胃肠反应及局部刺激),临床现已少用,或仅用作二线药物(环磷酰胺疗效不佳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