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还是小》教案9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1423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还是小》教案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还是小》教案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还是小》教案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还是小》教案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还是小》教案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还是小》教案9Word文档格式.docx

《《大还是小》教案9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还是小》教案9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还是小》教案9Word文档格式.docx

4.以“我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很大,什么时候很小”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并引入新课。

1.认清两个字,并大声地认读“大”字,小声地读出“小”字。

2.认真观察老师的书写,并大声读出课题:

大还是小。

3.读题,结合生活实际交流。

例:

我的拳头和爸爸的拳头比,爸爸的大,我的小等。

4.结合课前预习,想一想,文中的“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简单交流,再到文中读一读,找出更准确的答案。

  在学生运用课题说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可以是身体比大小,可以是胆量比大小,可以是物体体积比大小,可以是作用比大小,可以是眼镜度数比大小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用时:

20分钟)

1.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3.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检测自学情况,并相互交流遇到的问题。

4.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

(1)出示生词(生字带拼音),指名认读、正音。

1.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听清字音。

2.根据自学要求开展自学。

(1)通读全文,多读一读预习时圈画的生字,努力将句子读通顺。

(2)标序号,要将每个自然段都读通顺。

(3)再读全文,每读完一个自然段,想一想自己知道了什么。

在遇到问题的地方做好标记。

3.小组合作,组员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

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解答。

1.在读文过程中有疑问时,要引导学生借助一些符号做好标记。

例如,可以用“  ”画出不理解的句子,用“·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标记自己遇到的问题等。

为高年级的批注读书打好基础。

2.学生在读词语的过程中要重点强调“时候”的“候”读轻声,“觉得”的“得”读轻声,“衣服”的“服”读轻声,“快点儿”要读好儿化音。

时候 觉得 穿衣服

自己 很小 快点儿

(2)提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3)去掉拼音,指名认读。

时 候 觉 得 自 己 很

穿 衣 服 快

5.认读生字:

“得”“快”。

(1)观察左侧的偏旁,交代这是我们要认识的新偏旁:

双人旁和竖心旁。

(2)引导学生交流:

本课的生字中就有双人旁的字,你观察到了吗?

(得、很)你还见过哪些字含有这个偏旁?

4.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学情况:

(1)借助拼音读准词语,要认真听取同学的指正,及时纠正错误字音。

 

(2)可以先读字,再拼音节验证自己读得是否准确,遇到读不准的要多读几次。

(3)准确认读,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要认真听同学读,还可以请同学为自己讲一讲怎样识记。

5.认读生字“得”“快”。

(1)认识偏旁:

(2)同桌交流认识哪些字含有双人旁和竖心旁。

3.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其他同学分享识字方法。

如: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时、快”;

用猜谜语的方式记“穿”;

教师演示用字理识字法记“候、服”;

用换一换的方法记“觉”。

三、再读课文,展示朗读(用时:

7分钟)

1.出示长句子,引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及时评价。

(1)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2)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3)更多的时候,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2.展示朗读。

1.在老师的指导下读长句子,并进行评价。

(1)独立练习读这些长句子。

(2)在小组内交流读,并进行相互评价。

(3)自由选择一句在班内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及时倾听同学的评价,并学习同学朗读的精彩之处。

  学生在朗读句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调整朗读要求。

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做到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将句子读得通顺、连贯;

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体会句子中的情感,借助自己的体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写字(用时:

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自、己、衣”三个生字,引导认读,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起笔点和落笔点。

“己”最后一笔竖弯钩起笔不出头;

“衣”在书写时要注意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3.教师指导临写,重点指导“衣”字,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捺。

4.组织展示评价。

1.在教师的组织下认读三个生字,并给这三个生字组词。

2.观察并交流。

3.观察老师范写,掌握书写要领,在田字格内临写。

4.小组、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

  书写时要注意:

“自”要和“白”区分开,“自”里面有两横。

第二课时

一、质疑问难,导入新课(用时:

6分钟)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题质疑。

2.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全文,寻找答案。

1.齐读课题,交流自己在读题中遇到的问题。

2.相互解答简单问题,带着不能解答的问题通读全文,寻找答案。

  教师要启发学生自由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醒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二、感悟品读,指导朗读(用时:

27分钟)

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重点问题进行交流,相机点拨。

1.“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

(1)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组织学生朗读并思考:

“我”这些时候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很大?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将“有时候”三个字加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

还有哪些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2.“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1)引导学生回忆: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小的时候?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

3.“我”为什么一会儿希望自己不要长大,一会儿又盼望自己快点儿长大?

汇报交流,根据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点拨及时完善自己的答案。

1.交流一:

自己穿衣服和自己系鞋带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大。

(1)小组朗读体会:

因为“我”能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说明“我”很能干,“我”长大了。

(2)同桌互读,将“有时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再想想自己有没有觉得“我已经长大了”的时候。

最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3)想象自己能做事时的情境,带着骄傲、兴奋之情朗读。

2.交流二:

自己够不到按钮和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1)自由交流,说清楚自己当时遇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

(2)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一边朗读,读出当时的感受。

3.交流三:

因为“我”如果不长大,就可以永远当小孩儿,自由快乐!

“我”如果长大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1.在引导交流“‘我’还有哪些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时要充分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比如帮妈妈买菜时,帮奶奶捶背时,替邻居开单元门时,坐公交车给老人让座时,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时,等等。

2.在朗读第4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当时不同的情感。

从“够不到按钮的时候”可以体会“我”着急的心情;

通过“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可以想象“我”当时紧张、害怕,甚至恐惧的心理。

3.学生在交流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什么时候希望自己长大,什么时候又希望自己不长大。

三、朗读全文,丰富情感(用时:

1.课件播放课文的朗读动漫,引导学生一边观察画面中“我”的表情、动作,一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指名朗读全文,集体评议交流。

1.认真观察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想象“我”当时的心情,带着这种心情朗读全文。

2.组长给每个组员分配朗读任务,组员要想一想怎样朗读,然后合作读文。

3.认真倾听同学的朗读,学习精彩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

1.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投入到课文情境中,“情动方能辞发”。

2.一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当学生朗读出现小障碍的时候,教师不妨为其范读。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

2分钟)

  想一想:

自己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

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模仿课文形式说一说。

  先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再看一看课文的表达形式,自由地说一说,可以根据家人的意见改一改。

  如果学生全文模仿练习存在困难,教师可以采取片段模仿练说的形式,降低难度。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人教(部编版)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遵循制定教学目标的标准性原则,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P20)“教学过程的中心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

教学的辩证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P219)。

所以,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由一个又一个学生直面任务问题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所构成。

  3.达成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学目标导向就是以学定教,所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必须有教学目标依据。

  4.强化反馈评价,完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思维过程调整教学,进行指导,实现顺学而导。

  5.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亲历语文学习过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习得语文素养。

  6.落实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语文课程性质要求,教师“教阅读”“教表达”,学生“学阅读”“学表达”。

  教科书分析:

  1.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上学、上下课两个场景和环境一个画面,介绍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感受到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

  2.本单元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段三年级学习的第一个单元,具有过渡性质:

会认的字量开始减少,会写的字量开始增加;

“学阅读”和“学表达”的学习比重增大,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体现了第二学段三年级的这个学习特点。

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识字与写字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默读的学习掌握仍要进行,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容量、环节等的合理分配组织,注意使用适合的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地进行各教学内容的教学。

  3.课后思考题:

“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要求学生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画面,然后通过阅读理解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并将画面表述出来。

本来,这类思考题从复述角度的学习而言,属于创造性复述,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它仅仅是认识、了解“有新鲜感词句”的手段策略,所以,仅需把画面用一、两句话表述出来便可。

  4.课后“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的学习是落实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根据课后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提供的例子,“有新鲜感的词句”是指运用比拟、比照、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有关词句,使用修饰限定方法写具体形象的有关词句,以及进行细致描述细节的有关词句。

而这样的词句,学生读后感到写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能“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首先就要认识、了解什么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然后才能“画出”,因此,要安排好学习过程。

“和同学交流”属于语感培养的训练,交流应包括两个方面:

(1)这些词句表的是什么情,达的是什么意;

(2)这些词句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这两方面的交流,则是通过想象画面实现,“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决不能陷入单纯的句式知识学习的老路。

  5.课后“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属于读后感受体会表达的练习,应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

了解这所学校是什么样的——对比自己对一般学校的认知,找出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把对比找出的特别之处组织为言语表达出来。

  6.课后练习题“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

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体会课文两个场景的描述是顺利进行说话表达的前提。

  6.课文的插图表现的这所学校上课的场景,仅为课文内容之一,学生可以运用在第一学段形成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能力学习了解,从而减轻仅凭文字信息了解内容的量和难度,为学生顺利过渡到第二学段学习提供了帮助。

  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了解自然段中心意思的能力;

初步能按照要求提取文字信息,回答问题或进行复述;

能与同学交流读文后的感想体会,这些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

  2.通过两年的识字学习,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再加上从三年级开始,识字教学已从“多认少写”转变为“多写少认”,会认的字学习量减少了,相对而言,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也就以会写字的学习为重点了,因此,应采用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识字与写字教学。

  3.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语文的学习从以识字与写字为重点,转移到“学阅读”“学表达”为重点了,重点的转移,会给三上的学生带来学习上的不适和困难,为此,“学阅读”“学表达”的教学目标更要做好任务分析,设计好达标的步骤,减少学生学习的不适和困难,顺利过渡到第二学段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制定依据:

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

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

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

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

  2.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

  3、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

“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

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注:

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

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

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设计说明:

从三年级开始,教科书每单元啊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它提示了该单元的课文主题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整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明确主要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对新课的主题内容把握。

  

(一)认识“单元导读”。

“单元导读”是统编教科书第二学段的一个新编排,学生需要了解其编写意图和功能,才能实现教科书是学生的“学本”的目的。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

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习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习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习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

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

(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

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

(指名回答。

预设:

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

)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

(继续回答。

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

)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

(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

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

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

对了。

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

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

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

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

)对了。

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

我国有56各民族的小朋友上学。

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是什么地方呢?

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

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应该从题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题目,可以了解到文章的某些东西;

二、释题还是一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给课文起一个恰当的题目的,从而达到能给自己习作起一个恰当题目的目的。

  1.释题。

  提问:

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

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

追问:

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

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

)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

(指名回答:

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

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

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

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

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

),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

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

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

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

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

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

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

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

“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

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

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

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

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

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

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

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

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

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

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