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城市供热工程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1302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城市供热工程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城市供热工程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城市供热工程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城市供热工程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城市供热工程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城市供热工程设计Word下载.docx

《精品城市供热工程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城市供热工程设计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城市供热工程设计Word下载.docx

  一、不应超过直接连接用户系统的允许压力;

  二、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50kPa。

6.3.3热水热力网循环水泵停止运行时,应保持必要的静态压力,静态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应使热力网任何一点的水汽化,并应有30~50kPa的富裕压力;

  二、与热力网直接连接的用户系统充满水;

  三、不应超过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允许压力。

6.3.4开式热力网非采暖期运行,回水压力不应低于直接配水用户热水供应系统静水压力再加上50kPa之和。

1.3管网布置与敷设

7.2.6工作人员经常进入的通行管沟应有照明设施和良好的通风。

人员在管沟内工作时,空气温度不得超过40℃。

装有蒸汽管道的通行管沟每隔lOOm应设一个事故人孔。

7.2.7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的管沟或检查室外缘,直埋敷设或地上敷设管道保温结构表面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电缆、架空电线和其他管道的最小水平净距、垂直净距应符合表7.2.7的规定。

热力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其他管线的最小距离表7.2.7

建筑物、构筑物或管线名称

与热力网管道最小水平净距(m)

与热力网管

最小垂直净距(m)

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

建筑物基础:

对于管沟敷设热力网管道

对于直理敷设闭式热力网管道Dg≤250

Dg≥300

对于直理敷设开式热力网管道

铁路钢轨

电车钢轨

铁路、公路路基边坡底脚或边沟的边缘

通讯、照明或10KV以下电力线的电杆

桥墩(高架桥、栈桥)边缘

架空管道支架基础边缘

高压输电线铁塔基础边缘35~60KV

110~220KV

0.5

2.5

3.0

5.0

钢轨外侧3.0

钢轨外侧2.0

1.0

2.0

1.5

轨底1.2

轨底1.0

通讯电缆管块

通讯电缆(直理)

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35KV以下

110KV

0.15

续表

燃气管道

压力<

150kPa

压力150~300kPa

压力300~800kPa

压力>

800kPa

对于管沟辐射热力风管道

4.0

0.8

0.7

300kPa

对于直理敷设热力网管道

给水管道

排水管道

地铁

电气铁路接触网电杆基础

乔木(中心)

灌木(中心)

道路路面

注:

1当热力网管道的埋设深度大于建(构)筑物基础深度时,最小水平净距应按土壤内摩擦角计算确定

2热力网管道与电缆平行敷设时,电缆处的土壤温度与月平均土壤温度比较,全年任何时候对于电压10KV的电力电缆不高出10℃,对于电压35~110KV的电缆不高出5℃时,可减小表中所列距离;

3在条件不允许时,经有关单位同意,可以减小表中规定的距离。

7.2.8地上敷设热力网管道穿越行人过往频繁地区,管道保温结构距地面不应小于2m。

7.2.10河底敷设管道必须远离浅滩、锚地,选择在较深的稳定河段。

对于一至五级航道河流,管道(管沟)应敷设在航道底标高2m以下。

对于其他河流,管道(管沟)应敷设在河底标高1m以下。

7.2.16燃气管道不得穿人热力网不通行管沟。

当自来水、排水管道或电缆与热力网管道交叉必须穿入热力网管沟时,应加套管或用厚度不小于100mm的混凝土防护层与管沟隔开,同时不得妨碍热力管道的检修及地沟排水。

套管应伸出管沟(检查室)以外,每侧不应小于1m。

7.2.19地上敷设的热力网管道在架空输电线下通过时,管道上方应安装防止导线断线触及管道的防护网。

防护网的边缘应超出导线最大风偏范围。

7.2.20地上敷设的热力网管道同架空输电线或电气化铁路交叉时,管网的金属部分(包括交叉点两侧5m范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接地。

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7.3.3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低于—5℃地区,露天敷设的不连续运行的凝结水管道放水阀门及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低于—10℃地区,露天敷设的热水管道设备附件均不得采用灰铸铁制品。

  城市热力网蒸汽管道及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低于—30℃地区露天敷设的热水管道,应采用钢制阀门及附件。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81—98

3.1.2直埋供热管道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表3.1.2的规定。

直埋敷设管道最小覆土深度表3.1.2

管径(mm)

5~125

150~200

250~300

350~400

450~500

车行道下(m)

1.2

非车行道下(m)

0.6

0.9

1.4管道机械强度计算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90

8.0.1进行管道机械强度计算时,供热介质计算参数按下列规定取用:

  一、蒸汽管道取用锅炉、汽轮机抽(排)汽口、减温减压装置的最大工作压力和温度;

  二、热水热力网供、回水管道的计算压力均取用循环水泵最高出口压力加上循环水泵与管道最低点地形高差产生的静水压力,计算温度取用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设计温度;

  三、凝结水管道计算压力取用户凝结水泵最高出口压力加上地形高差产生的静水压力,计算温度取用户凝结水箱的最高水温;

  四、管道工作循环最低温度,对于全年运行的管道,地下敷设时取30℃,地上敷设时取15℃,对于只在采暖期运行的管道,地下敷设时取10℃,地上敷设时取5℃。

8.0.5管道作用于固定支座的水平荷载应考虑最不利运行状态,按下列规定计算:

  一、固定支座的水平荷载应包括管道由于活动支座摩擦力产生的轴向力、内压力不平衡力(当安装套筒补偿器、波纹管补偿器时应考虑产生此项荷载的可能)、补偿器反力等;

  二、计算固定支座轴向推力时,应考虑固定支座两侧管道水平荷载的抵消作用,考虑固定支座两侧管道由支座摩擦力、补偿器反力引起的水平荷载抵消时,水平荷载较小一侧荷载数值应乘以0.7的系数;

  三、当固定支座承受分支管道引起的侧向水平荷载时,侧向水平荷载按第一款规定计算,当有双向分支管时,只考虑荷载较大一侧支管的水平荷载。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81-98

4.1.1直埋敷设预制保温管道的应力验算采用应力分类法。

4.1.2直埋敷设适用于整体式预制保温直埋热水管道;

同时,钢制内管材质应具有明显的屈服极限。

4.1.3直埋敷设预制保温管道在进行受力计算与应力验算时,供热介质参数和安装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水管网供、回水管道的计算压力应采用循环水泵最高出口压力加上循环水泵与管道最低点地形高差产生的静水压力。

  2管道工作循环最高温度,应采用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下的热网计算供水温度;

管道工作循环最低温度,对于全年运行的管网应采用30℃,对于只在采暖期运行的管网应采用10℃。

  3计算安装温度取安装时当地的最低温度。

4.1.8直埋预制保温管的应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在内压、持续外载作用下的一次应力的当量应力,不应大于钢材在计算温度下的基本许用应力[σ]。

2管道由热胀、冷缩和其他因位移约束而产生的二次应力及由内压、持续外载产生的一次应力的当量应力变化范围,不应大于钢材在计算温度下基本许用应力[σ]的3倍。

3管道局部应力集中部位的一次应力、二次应力和峰值应力的当量应力变化幅度不应大于钢材在计算温度下基本许用应力[σ]的3倍。

4.4.5直埋弯头的强度验算应满足下列条件:

σbt+0.5σpt≤3[σ](4.4.5-1)

σpt=PdDbi/2δb=Pdrbi/δb(4.4.5-2)

Dbi——弯头内径(m)

rbi——弯头内半径(m)

σpt——直埋弯头在内压作用下弯头顶(底)部的环向应力,(MPa)

4.5.1直埋供热管道的焊制三通应根据内压和主管轴向荷载联合作用进行强度验算。

三通各部分的一次应力和二次应力的当量应力变化范围不应大于3[σ];

局部应力集中部位的一次应力、二次应力和峰值应力的当量应力变化幅度不应大于3[σ]。

当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进行加固。

4.6.4当竖向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增加管道埋深或管道上方荷载;

  2降低管道轴向力。

5.1.1管道对固定墩的作用力,应包括下列三部分:

  1管道热胀冷缩受约束产生的作用力;

  2内压产生的不平衡力;

  3活动端位移产生的作用力。

5.1.2固定墩两侧管段作用力合成时,应按下列原则进行:

  1根据两侧管段摩擦力下降造成的轴向力变化的差异,按最不利情况进行合成;

  2两侧管段由热胀受约束引起的作用力和活动端作用力的合力相互抵消时,荷载较小方向力应乘以0.8的抵消系数;

当两侧管段均为锚固段时,抵消系数取0.9。

两侧内压不平衡力的抵消系数取1。

5.2.1直埋固定墩必须进行下列稳定性验算:

  1抗滑移验算(图5.2.1)

Ks=[(KEp+f1+f2+f3)/(Ea+T)]≥1.3(5.2.1-1)

式中Ks—抗滑移系数

K—固定墩后背土压力折减系数,取0.4-0.7

Ep--被动土压力(N)

f1,f2,f3—固定墩底面,侧面及顶面与土壤产生的摩擦力(N);

Ea—主动土压力(N),当固定墩前后土为粘性土时Ea可略去;

T-供热管道对固定墩作用力(N)。

  2抗倾覆验算(图5.2.1)

Kov={[KEpX2+(G+G1)d/2]/[EaX1+T(H-h2)]}≥1.5(5.2.1-2)

σmax≤1.2f(5.2.1-3)

Ep=0.5ρgbh(h1+H)tg2[45°

+φ/2](5.2.1-4)

Ea=0.5ρgbh(h1+H)tg2[45°

-φ/2](5.2.1-5)

式中:

Kov-抗倾覆系数;

X2-被动土压力Ep作用点至固定墩底面距离(m);

X1-主动土压力Ea作用点至固定墩底面距离(m);

G-固定墩自重(N);

G1-固定墩上部覆土重(N);

σmax-固定墩底面对土坡的最大压应力(Pa);

b、d、f-地基承载力设计值(Pa);

h1、h2、H—固定墩顶面、管孔中心和底面至地面的距离(m);

φ—回填土内摩擦角,砂土取30°

5.2.4制作固定墩所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钢筋直径不应小于φ8,其间距不应大于250mm。

钢筋应采用双层布置,保护层不应小于30mm。

5.2.5供热管道穿过固定墩处,孔边应设置加强筋。

1.5中继泵站与热力站

9.1.8站内各种热水管道及设备的高点应设放气阀,低点应设放水阀。

9.2.3中继水泵吸人母管和压出母管之间应设装有止回阀的旁通管。

9.3.9热力站热力网供、回水总管上应设阀门,并应在供水或回水管道上设流量调节装置。

9.3.12位置较高而需经常操作的设备处应设操作平台、扶梯和防护栏杆等设施。

9.4.2蒸汽总管和蒸汽分支管应装设阀门。

1.6管道保温与防腐

10.1.3通行管沟、半通行管沟、检查室和其他需要操作人员接近维修的地方,设备及管道保温结构表面温度不得超过60℃。

10.3.3地下敷设管道严禁采用吸水性保温材料进行填充式保温。

10.3.4直埋敷设管道采用柔性保护层时,保温层必须采用憎水性硬质、半硬质保温材料,保温层应做成连续整体结构。

直埋管道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或采用吸水、柔性保温材料时,必须采用防水性能可靠的刚性保护层。

6.1.4直埋供热管道保温层除应具有良好保温性能外,还应符合表6.1.4的规定。

直埋供热管道保温层耐热性及强度指标  表6.1.4

项目

指标

耐热性

不低于设计工作温度

抗压强度

≥200kpa

剪切强度(含与内管和外壳粘结)

≥120kpa

1.7供配电设计

11.1.1热力网电力装置的设计,应与工艺设计相互配合,正确选择供配电系统及电机控制方式,达到人身安全,供电可靠,电能质量合格,便于维修。

11.2.5泵电机的配线均应采用钢管保护,并设置防水弯头。

11.2.7不设人工换气装置的地下或半地下阀室的电气装置的控制元件应配置在地面以上的室内。

1.8热工测量与控制

12.2.4对热力网的控制与调节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热源必须按照供热的工艺要求控制与调节热源出口参数;

  二、热网补水应自动调节,水箱水位应有控制与报警信号。

12.4.2中继泵的控制、联锁与调节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工作泵与备用泵能自动切换,工作泵一旦发生故障,联锁装置应保证启动备用泵;

  二、上述控制与联锁动作应有相应的灯光信号传至泵站值班室的控制盘上。

1.9抗震设计和鉴定

《室外煤气热力工程设施抗震鉴定标准》QBJ44—82

2.1.8管道穿过建筑物的墙体或基础若嵌固时,必须增设套管。

套管与管道间的空隙应填以柔性材料。

2.2.1架空管道的活动支架,应采取防止管道地震时侧向甩落的措施,如设置挡板等。

当管道由铰接支架(沿管线方向)支承时,还应在管道的支座处,设置防止支架轴向倾倒的措施。

2.2.2当抗震鉴定加固烈度为7度、8度且地基土为可液化土地段和9度且场地土为Ⅲ类的干线管道,在分支处、管道走向转角处的管子焊缝,当焊接质量不好或腐蚀严重时,应予以补强。

2.3.2地震时需要操作的检查井(室)邻近有危险建筑物(指缺乏抗震能力的建筑物)时,应调整井(室)的位置或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建筑的基石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4.3.2热力容积式加热器罐组设在两层及两层以上混合结构或内框架结构的楼上时,应对其支承结构进行抗震强度验算,并应采取措施,加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