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同步练习阶段水平检测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1078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同步练习阶段水平检测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同步练习阶段水平检测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同步练习阶段水平检测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同步练习阶段水平检测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同步练习阶段水平检测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同步练习阶段水平检测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同步练习阶段水平检测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同步练习阶段水平检测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同步练习阶段水平检测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自然地理区域界线一般是模糊的,任何区域都不是孤立的,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项符合题意。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对口味的喜好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三省居民喜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B.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C.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D.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解析 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有关。

“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三省居民喜食辣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D项正确。

4.“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哪一自然地理背景有关(  )

A.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

B.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调味品缺乏

C.饮用水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

D.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

答案 C

解析 “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饮用水中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有关,C项正确;

爱吃醋与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调味品缺乏无关,A、B两项错误;

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不是爱吃醋的原因,D项错误。

下图为某区域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  )

A.是按照地形类型划分的

B.边界是明确的

C.属于不同层次的区域

D.区域间地理环境差异较大

解析 由图可知,这些区域是按植被的差异划分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也没有层次性,但各区域的地理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

6.下列有关图中四个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C.丙区域河流长,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区域为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热充足,故A项错误。

乙区域为荒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河流径流量小,故B项正确。

丙区域为草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程较长,流量季节变化大,故C项错误。

丁区域为雨林,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带走养分,淋溶作用流失养分,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故D项错误。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聚落景观和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据此回答7~8题。

7.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屋顶坡度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泄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解析 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便于采光;

南方降雨多,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雨水排泄,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配备取暖的配套设施;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8.受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明显的人类活动是(  )

A.农业B.工业

C.金融贸易D.服务业

答案 A

解析 主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等,其中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最为突出;

工业、金融贸易、服务业主要受人文因素影响。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9~11题。

9.假如图示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在阶段1时,其自然特征不包括(  )

A.沼泽广布B.地势平坦

C.水热充足D.土质疏松

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开发的早期,河湖沼泽分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处于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

10.关于该地区阶段1到阶段3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②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③该地区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④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解析 图示地区由阶段1到阶段3,开发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森林越来越少,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越来越大;

该地区的总人口在增加,阶段3首次出现“中等城市”图例,因而出现了城市化现象,但乡村人口数量和农业生产产值未必下降。

11.影响该地区阶段3到阶段4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政策 ②交通运输 ③劳动力 ④市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读图可知,该区域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花卉和绿化树、林地面积扩大。

林地、绿化树面积扩大,可能受生态建设政策的影响,①正确;

市场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④正确。

2016年6月12日23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

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不属于北斗卫星导航计划应用范畴的是(  )

A.野外考察时用以空间定位

B.为行驶的汽车提供精确的速度、时间信息

C.为飞行中的民航客机提供三维坐标

D.为无线电移动手机用户提供实时的通信服务

解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测速、授时、导航等功能,故A、B、C三项属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能提供实时通信服务,故D项符合题意。

13.“北斗一号”在舟曲泥石流中起了重要作用,有关其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确定泥石流的方向、速度

B.救灾部队利用携带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回各种灾情和救援信息

C.监测救援部队的位置信息

D.可监测房屋倒塌及道路损毁状况

解析 房屋倒塌及道路损毁状况监测主要应用遥感技术。

“北斗一号”可进行定向、测速、定位、导航等。

读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回答14~15题。

14.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

A.遥感技术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

15.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

B.大地高程测量

C.地震监测和预报

D.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

答案 14.B 15.C

解析 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质不稳定的地区,显然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判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而各站点之间精确的距离位移观测则需要用到GPS技术。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并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结合下图回答16~17题。

16.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用途有(  )

①为用户提供实时的空间位置 ②为交通运输的调度指挥提供移动数据 ③服务于资源勘查、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 ④为用户提供各种分类信息的查询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①②属于GPS的功能,③属于RS的功能,④属于GIS的功能。

17.下列不属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成部分的是(  )

①卫星信号接收机 ②北斗卫星 ③传感器 ④车载移动电话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部分(导航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卫星信号接收机)组成。

读下图,回答18~19题。

18.我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有关图中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地的辣文化与当地气候多阴湿寒冷有关

B.b地的醋文化与当地水土中的磷含量多有关

C.c地的辣文化与当地地处盆地,气候湿热有关

D.d地的甜文化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解析 读图可知,a地位于黑龙江省,纬度较高,冬季寒冷,食辣椒有利于驱寒,A项不符合题意。

b地位于山西省,当地土壤碱性强,多钙,食醋有利于调和酸碱,降低钙的含量,故B项符合题意。

c地位于四川盆地,气候潮湿,食辣椒有利于驱湿,C项不符合题意。

d地位于广东省,纬度低,水热充足,盛产甘蔗,促进甜文化的形成,D项不符合题意。

19.我国的民居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关下图中四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地门窗很大,坐北朝南

B.b地开凿窑洞,冬暖夏凉

C.c地平顶瓦房,通风排水

D.d地斜顶瓦房,通风排水

解析 a地(黑龙江省),北方地区,地形平坦,门窗大,民居坐北朝南便于采光。

b地(山西省),黄土高原地区,多窑洞。

d地(广东省),南方地区,降水多且集中,空气湿度大。

c地(重庆市)山多,土地紧张,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以吊脚楼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

读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A.气候比现代寒冷

B.降水比现代丰富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解析 据图可知,宋元前期冬小麦种植北界比现代靠北,说明当时气候比现代温暖,水稻可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泛,当时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图中没有反映降水变化。

21.从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的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mm年等降水量线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亚热带北界与纬线不平行,故A项错误;

中世纪亚热带北界比现代偏北,因而中世纪亚热带的部分地区在秦岭以北,故B项错误;

中世纪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比现代偏高,故C项正确;

现代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mm年等降水量线,故D项错误。

“一带一路”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它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下图为我国主要经济带(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一带一路”建设应分阶段实施,近期目标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

这个阶段新疆的建设应该着眼于(  )

A.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

B.火车制造中心和物流中心

C.计算机制造中心和科技中心

D.输气管线和油气加工中心

解析 由材料“近期目标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可知交通与通信是重点。

新疆位于我国陆上通往中亚、欧洲地区的必经之地,再根据材料可判断这个阶段新疆的建设应该着眼于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

23.下列关于图中各经济带(区)的发展方向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东北—蒙东经济区今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B.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建设基础设施并承接产业转移

C.京津冀经济区发展耗能高、耗原料多的重工业

D.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以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为主

解析 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要求高,东北—蒙东经济区技术水平并不高;

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京津冀经济区能源、资源不足,而且技术水平较高,不适宜发展耗能高、耗原料多的工业;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适宜以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为主。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被称为我国的“中三角”。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4~25题。

24.与“长三角”地区比较,“中三角”地区具有的优势是(  )

A.工业基础好B.交通便捷

C.资源丰富D.科技发达

解析 长江三角洲缺乏矿产资源和能源,而湖北有三峡水电资源、大冶铁矿资源,湖南和江西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所以资源丰富是“中三角”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25.下列关于“中三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众多,商品农业发达

B.三城市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力越来越强

C.城市化水平低

D.是我国科技最发达的地区

解析 三城市距离较近,经济联系紧密,竞争力逐渐加强;

该地区科技较发达,但不是我国科技最发达的地区;

该地区人口众多,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商品农业不是很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第Ⅱ卷 (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思路:

下图为某区域土地利用及气候资料图。

(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4分)

(2)该区域种植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3)为充分发挥该区域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区域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

(4)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该区域时,发现该区域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根据以上材料,试列举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河流水量大,季节变化明显,落差较大,含沙量较大;

土壤为红壤。

(2)优势:

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农耕历史悠久。

不足:

人均耕地少,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3)以水稻、水果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

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

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工业。

(4)水土流失 大力发展立体农业;

护林植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

解决农村用能问题(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信息,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角度描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题,根据气候资料图(最冷月气温>0℃为亚热带)及文字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

该区域发展种植业优势是热量条件,劣势是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第(3)题,该区域发展工业应立足于丰富的农业资源(水稻、水果、鱼)和林业资源(木材)。

第(4)题,该地区降水丰富,位于湿润地区,且以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故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治理的措施主要针对原因,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对坡地上的植被破坏,故治理措施主要从保护丘陵地区的植被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国内的汽车租赁业务起步较晚,骗租、骗盗、逾期不还车、租金无法收回、超出约定范围行驶等行为时有发生,成为目前制约国内汽车租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由深圳某公司开发完成的一个系统已经率先为汽车租赁行业的科学化管理进行了实践。

实现了与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制约我国汽车租赁业发展的难题,在为汽车租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为汽车租赁业的规范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1)汽车租赁中心要随时掌握每一辆已租汽车的位置,利用的是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2分)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上述地理信息技术对行车的积极作用。

(3)若你是某物流公司(经营货物流通与运输的企业)的总经理,你将如何在物流GPS网络平台上利用GPS技术提高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6分)

答案 

(1)全球定位系统(GPS)。

(2)确定车辆位置,规划最佳行车路线,引导驾驶等。

(3)当货主交付货物后,将GPS设备与货物捆绑在一起运输,然后提供给货主提货单和GPS网络查询密码;

当货物装上运输车辆后,货主和物流公司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提货单和GPS网络查询密码查询货物当前的位置,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解析 第

(1)题,要掌握汽车的位置,需对它进行准确空间定位。

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GPS信号接收机等组成部分完成定位导航功能的。

(2)题,GPS可以对汽车进行定位与导航,因此GPS与其他技术手段结合后可为行车提供规划最佳路线、引导驾驶等功能。

第(3)题,GPS技术与电子地图配合,可以随时查询货物的位置、移动方向和速度等信息。

所以,利用GP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定位方法,物流公司可以对货物的运输进行网络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图一为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图二为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2)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8分)

答案 

(1)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

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2)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过度放牧,破坏草原;

过度开垦,土地沙化;

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

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解析 第

(1)题,据图二可判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

(2)题,由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可知,耕地增加最多,草地减少最多;

由此可知,由草地转化为耕地,即过度开垦导致。

西辽河流域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易导致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大水漫灌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碱化问题。

29.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流传深远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恰当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

“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材料二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

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

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简析其原因。

(2)“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参见图中照片)。

简析沪宁杭地区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现象已经消逝。

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4)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简析该时段古城衰落的原因。

答案 

(1)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

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样。

(2)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

人们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3)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新鲜蔬菜不易储存,过去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

现在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的原因:

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

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

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4)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因泥沙淤积,通航能力下降);

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

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减弱。

解析 第

(1)题,可从自然因素(环境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和社会经济因素(少数民族众多,生产与生活方式多样)两方面分析。

(2)题,可从地形、地势、交通、用水等方面分析。

第(3)题,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形成的原因主要从东北地区蔬菜不能越冬生长,新鲜蔬菜不易储存等方面分析。

现在少见的原因可从种植技术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分析。

第(4)题,从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