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0279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A项错误在“始终”的表述;

汉代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曾一度高度繁荣,故B项错误;

汉代虽有过社会动荡,但整体上是稳定的,故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

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

“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

”由此可知

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

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

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

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学者认为“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而在西汉的文学作品中“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蜀锦才驰名天下,据此也说明了文学作品也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A项正确;

材料中虽然记录了东汉蜀锦的驰名天下,但是并不能说明起源时间,故B项排除;

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意识,无法作为验证历史事实,故C项排除;

“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中国的丝织业的发展

【名师点晴】《蜀都赋》:

西晋文学家、山东临淄(今人左思所写,系他著的“三都赋”(另为《吴都赋》、《魏都赋》)中的一篇。

当时人们为传抄此赋,京城洛阳的纸也因而涨价,故有“洛阳纸贵”之语。

《蜀都赋》颇为细致地描述了巴蜀的物产、山川、风俗等,赋中描绘了当时四川豪门的宴饮生活。

赋中所记载的大量物产及食俗,都是后人研究四川烹饪史,乃至中国烹饪史可以凭据的宝贵资料。

5.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解析】根据题干“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主要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田产交易的规定内容详细,与税制改革无关,排除A。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说明土地兼并盛行,客观上不利于自耕小农发展壮大,排除C。

题干强调的是田产交易的规定内容详细,与经济结构转型无关,且不符史实,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的意思即可。

6.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

“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

”这表明他

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

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

D.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允许商人大兴土木、分有余以补不足”等字眼意在强调奢侈在一定程度上是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够促进市场发展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涉及抑商,反而是允许商人大兴土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是主张警惕奢华之风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奢华之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乾隆皇帝不会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选项C错在曲解了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当今历史试题的选材很多是学生平时所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选材其实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

因此,做此类试题时可以采取回归教材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点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7.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布退出了中国市场

B.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中国成为外商的原料产地

D.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解析】图表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

洋纱的输入,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促使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D正确;

A在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早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中国的原材料大量出口,表明中国成为外商的原料产地,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8.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

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

据此可知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创办的民用工业。

它于1873年被政府批准成立,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

这反映了民间资本得到官方的认可。

所以本题选C。

A项发生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B项指维新运动。

D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

9.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

其中C、D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群众性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C.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C、D两个时期分别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时期和1936年高潮时期,结合所学,短暂春天时期,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北洋政府采取奖励实业的政策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1936年高潮的出现和国民政府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分不开,故C、D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政府鼓励发展实业,A项正确;

B项只适合1936年高潮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只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10.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施行的生产队在全省占比85.4%。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调查报告说:

“责任田是目前经济困难地区增产粮食的最好办法。

”这说明

A.安徽最早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决策层尝试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并未改变

D.责任田措施基本克服了平均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从中央的决策来看是对包产到户这一方式的最大肯定,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知识介绍了安徽的这一情况,并未举出其他地方的情况,无法比较;

C选项说法错误,这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

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11.下面是1957年和1961年我国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的开始恶化

B.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C.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D.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饼形图,从1957至1961年生活资料的进口比例增多,中苏关系恶化使得苏联撤走在中国的专家、技术人员,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

一五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在1957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1959-1961年中国面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使得生活资料进口增多,故C项正确;

针对三年经济困难,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在1961年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7年和1961年我国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联系所学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分析解答。

12.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下海经商,从事的是私营商业,下海潮体现了大家顺应改革潮流的一面,B项正确;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从1978年后就开始了,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3.下面是近现代中国某时期择偶标准(部分要素)差异统计表(单位:

%)下列选项表述正确是

项目

年份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48~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改革开放后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

B.20世纪80年代后婚姻更加自由

C.文革时期婚姻是政治利益的牺牲品

D.近代社会国人的素质普遍较低

【解析】统计表反映出,择偶标准由注重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注重个人素质(学历),表明改革开放后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故A正确;

材料与婚姻自由无关,排除B;

C表述不正确,排除;

D属于主观臆想,与材料无关,排除。

14.下图是20世纪初一家祖孙三代的合影。

照片中的人物长袍马褂,案几的左右分别放置新式的煤油灯和闹钟,中间则摆着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

这张照片折射出近代社会

A.传统与现代交融

B.中式与西式对垒

C.文明与落后冲突

D.乡村与城市同步

【解析】根据题干“长袍马褂”“煤油灯和闹钟”“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信息可知近代社会既保留传统习俗,同时存在西方习俗,故是传统与现代交融,A项正确。

题干信息体现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交融,没有体现中式与西式对垒,排除B。

题干信息体现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交融,没有体现文明与落后冲突,排除C。

题干信息没有明确是乡村或者城市,故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长袍马褂”“煤油灯和闹钟”“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等可知是近代社会传统与现代交融。

15.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

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

这种现象导致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C.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物价上涨,封建领主的财富缩水,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B项正确,C项错误。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不是后果,故A项错误;

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属于商业革命,不是价格革命,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B。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的设问词“这种现象导致”,据此可以分析题干的要求是回答结果或影响,而不是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发现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价格革命的原因。

16.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

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B.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C.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D.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解析】“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说明工业革命增强人们战胜自然的自信和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A正确;

B不符合“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排除;

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的思想而不是能力,C错误;

D与材料无关,排除。

17.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

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

“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

”这一描述反映出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

【解析】材料意思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生产给英国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所以亟须加强法制建设来保护环境,故C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现象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环境状况,具有真实性,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工业文明下的生产经营方式,B项错误;

科技发明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抗和冲突的关系,而是需要协调发展,D项错误。

18.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整个美国经济面临崩溃。

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许下“新政”诺言,借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以压倒性优势当选。

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现实依据是

A.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

B.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C.苏联的计划经济经验

D.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罗斯福实行新政,缓解危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胡佛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使危机进一步激化,A项错误;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是对罗斯福新政的总结,不是其根据,B项错误;

20世纪30年代苏联推行“斯大林模式”,加强对经济的计划指导,美国积极学习借鉴,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核心是允许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与新政中政府干预不符,排除D项。

19.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

这项措施是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解析】从材料中的“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一措施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项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故答案为A项。

B项主要针对的是企业,C项是农业方面的措施,D项是金融方面,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点,四个选项都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而我们要根据材料选择具体的措施和内容。

结合材料中“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和“决裂”,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强调的是社会救助,社会负责,所以本题选择A项。

20.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

这一政策

A.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

B.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导致了英国财政不堪重负

D.有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实行“撒切尔主义”的改革,最终使英国走出了滞胀危机,故A选项正确;

“撒切尔主义”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故B选项错误;

沉重的福利开支使英国财政不堪重负,“撒切尔主义”削减福利开支,不会导致英国财政不堪重负,故C选项错误;

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属于福利开支,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撒切尔主义”的含义和措施内容,注意从滞胀危机的背景、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福利国家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1.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

B.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C.实行余粮征集制

D.为减耕的农民提供补贴

【解析】材料显示,领导人把出售粮食和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的做法予以否定,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内容,强调允许出售粮食,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故B正确;

A项时间是1928年,材料没有体现集体所有制内容,排除;

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是被材料否定的内容,排除;

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抓住关键信息“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联系所学新经济政策的知识分析解答。

22.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

“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

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

”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

B.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

C.彻底消除个人迷信根源

D.尚未打破原有体制框架

依据材料中“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并没有评价赫鲁晓夫以政治改革为重点,故A项排除;

据材料中“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与“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无关,故B项排除;

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是赫鲁晓夫自己也个人崇拜,故C项排除;

“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尚未打破了原有体制框架,故D项正确。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名师点晴】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制约了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2、内容:

(1)农业方面: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与影响:

(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3)赫鲁晓夫本人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23.作为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与亚投行的宗旨类似的机构是

A.

B.

C.

D.

【解析】材料体现了亚投行是对经济发展有困难的国家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援助,世界银行能够为成员国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故C正确;

A选项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是促进贸易自由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

B选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不符合题意,排除B;

D选项是世贸组织,宗旨是促进贸易自由化,不提供国际金融贷款,排除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亚投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联系所学世界银行的职能分析解答。

24.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

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

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是因为

A.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B.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C.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

25.工业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

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资料:

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材料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

(4)根据上述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