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5963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docx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docx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

第一篇

一、做好预设,引导兴趣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

虽说数学课比较枯燥,但是只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预设,就能逐渐地培养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圆的认识”这一课,我手上拿着一个球,走上讲台,提问:

这是圆形吗?

有学生回答道:

“球是圆形。

”有的却说:

“球不是圆形。

”同学们立即讨论起来。

我立即拿起粉笔板书“是”和“不是”,分别在后面加上问号。

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到底是不是?

我告诉学生不能只说:

“是”与“不是”,要说出是与不是的理由。

同学们又议论开了。

有的同学说:

“球是可以滚动的,所以球是圆形的。

”有的同学说:

“球是滚滚圆圆的球体,不是圆形。

”还有的同学说:

“我从前往后看球就是圆的。

”看来同学们谁也说服不了谁。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讨论,我第二次拿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并让学生到黑板前把这些图形分成两大类,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

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拿出圆规画圆,孩子们很快就画好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

同学们,你刚才是怎样画圆的?

”因为有了刚才画圆时的感性认识,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圆的已有认知: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我则顺势进行小结:

圆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是一个平面图形,而球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一种立体图形。

这样学生对圆的认识就更深入了。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预设中,积极参与,大胆思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情绪高涨,积极探索。

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二、乐于学习,培养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有了问题学生才会积极思考,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那么数学课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呢?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

兔妈妈和它的三个孩子过着快乐而又幸福的生活,兔妈妈做的饼是又大又香,它的三个孩子可喜欢吃了。

有一次,兔妈妈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月饼分给孩子们吃,兔妈妈先把第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三块,分给老大一块。

老二见到说:

“太少了,我要两块。

”兔妈妈就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切成六块,分给老二两块。

老三更贪,它抢着说:

“我要更多,我要三块。

”于是兔妈妈又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切成九块,分给老三三块。

兔妈妈看到老二、老三贪吃的样子,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同学们,兔妈妈为什么笑了,老二、老三真的多吃了吗?

你们对兔妈妈分月饼有什么看法?

一个个有趣的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

对此,我让学生用三张圆形纸片代替三只饼,通过观察、比较、涂色发现:

三只兔子分到的月饼分别是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

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没变,而分子、分母都发生了变化。

然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在这些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随即进入新课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故事情境中进入新知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法多样,激发兴趣

数学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激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明了,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和创造的乐趣。

例如:

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贪吃的猴老大在山上采了一篮桃子。

边出示例图,边提出问题:

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接着展示小猴子分桃的场景:

我分到9个桃,还剩多少个?

有学生立刻列出减法算式:

13-9=?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

13-9怎样算呢?

你能用圆片或者小棒摆一摆,并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吗?

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

生1说:

可以一个一个减;生2说:

先算10-9=1,再算1+3=4;生3说:

先算13-3=10,再算10-6=4;生4说:

做减法想加法,因为9+4=13,所以13-9=4。

刚才孩子们都亲自动手摆了,已经有了感性认识,这时再总结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这些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的基础之上的。

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观察操作,增强兴趣

小学生虽然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他们好奇心强,什么事都爱问个究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以后,留给学生这样一道习题。

先锋小学校园里有一块空地,想请工人师傅用20根一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工人师傅可犯难了,该怎么围呢?

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小棒亲自动手围一围,再算一算,在能围成的所有图形中,哪一个图形面积最大?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可以给出下面的思考提纲:

1.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长乘宽)2.长方形的周长要达到20米,那长与宽的和要达到多少米?

3.动手围一围,可以围出几种不同的图形?

4.你能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并很快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

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很快发现:

在围成的5种不同的图形中,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进而总结出规律:

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长与宽越接近,图形的面积越大。

当长与宽相等时,图形的面积最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第二篇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就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向导、激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一是要引发内在的需要。

让学生理解数学创新对于实际运用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我要”的心理驱动。

二是引发外在需要,即为赢得同伴、老师的肯定和赞赏而产生的创新需要。

是由老师的“要我”转化而成的“我要”。

如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中,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与众不同的解法。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性的思维,是一种综合的思维,它表现为人们独创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其特性表现为首创性、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等。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善于转化、扩展、变异等,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

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较窄,思维单一,在平时训练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可表达为通过思考,能提出独到的隐性问题,解决问题,活跃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玩游戏是孩子的本能,在游戏中,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能够得到激发。

美国教育家塞德尔兹博士就非常注重用游戏的方式教育自己儿子。

塞德尔兹博士甚至亲自为儿子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绘画游戏、音乐游戏、造型游戏、语言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创造性游戏、体育游戏等,他希望通过不同的游戏来激发孩子不同方面的创造力。

有一次,老赛德尔兹给儿子带回来几块眼镜片,有近视片,也有老花镜片,小塞德尔兹高兴地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玩,没过一会儿就大叫眼花,原来她拿了一块老花镜片在看。

可怜的小塞德尔兹只好把镜片举到离眼睛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出镜片后的东西。

不一会儿,小塞德尔兹一手拿着近视镜片,一手拿着老花镜片,一前一后的向远处看,这时,他看到远处教堂的尖塔似乎就在眼前!

就这样,小塞德尔兹不仅懂得了望远镜的原理,亲手制作了他的第一架望远镜,而且,他的创作性能力也在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后来,他11岁就考入了哈佛大学。

人们称赞他是天才,却不知道小塞德尔兹的天份都是从游戏里开发出来的。

游戏是孩子最大的乐趣,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游戏,很多发明创造更是在游戏中产生的。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玩,我想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只要你是有爱心的老师,一定能想出更好的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

恩格斯说:

“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牡丹。

”数学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它能够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创设问题情景,迸发创新火花

1.创设探索情境。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新力,作为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要素。

2.创设猜想情境。

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较复杂的问题情况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猜想假设和试探,迅速地判断和推理,力求一下子契入问题的关键,迅速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设求异情境。

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

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

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是今后发明创造的潜在动力,这种动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教师要针对学科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效、有力。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爱学、学会、学得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第三篇

一、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

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愉悦、自主学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没有生理的安全与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学习不可能发生。

只有提供宽松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如,我在教学低年级的“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的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

一位学生扮演售货员出示一根铅笔售价为2角6分,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的方法,铅笔就卖给谁。

学生在这样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又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先是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的学具,摸一摸它的周长由哪部分组成。

然后问学生:

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各抒己见,有不同的意见,让他自由站起来补充,鼓励学生说出不同想法,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并及时改正的学生。

二、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如,在教圆周率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量出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半径。

当学生报出半径时,我便讲出周长,而学生报出周长时,我便说出半径。

由于我报出的数据与学生量的数据基本一样,一连几次之后,学生感到非常奇怪,老师怎么就这么快知道答案,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当学生急于想了解其中奥秘时,我开始拿起教具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才恍然大悟。

因此,我觉得经常这样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习乐趣。

三、实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知识的创新呢?

荷兰著名学者赖登塔尔说: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根据这种观点,我觉得应谈把知识创新理解得粗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