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417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文地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文地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文地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文地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文地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新地理学特征

1)科学的方法论

A.程序能够公开

B.定义精确

C.搜集资料的方法要客观

D.发现的事物可以再现

E.利用接近法

F.目的是为了理解、说明、预测。

2)新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3)计量革命与数学方法

4)行为革命

5)重视环境研究

6)科学预测

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内核:

人地关系,李旭旦、吴传钧、张文奎等发表观点。

2.定义: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

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等。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研究主要方面

(1)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

(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发展

(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四、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

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

3.综合性

第2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最早的著作

《伊利亚特》《奥德赛》

2.著名学者

洪堡:

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

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因果关系。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原因:

1.地理大发现

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

3.其他科学进步的推动

古代:

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近代—19世纪中叶:

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

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

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

白兰士、白吕纳:

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

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流派:

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1)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2)20世纪70年代,人文地理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人们称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

3)现代地理学观察和搜集资料、信息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古代:

历史悠久、萌芽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杂志等。

贡献:

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二、近代:

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地理学老前辈都进行过相应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1.西方思想的进入,鸦片战争后“科学思想”传入中国。

2.留学生的回国

3.外国学者来华

1.1949—1979年,学习苏联,经济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

2.1978年以来,复兴,迅速发展。

3.1990年以来,全面、提高阶段;

理论:

基础理论、方法论,研究深度、广度均有较大发展。

第4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贡献:

一是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

三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一、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

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二、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三、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思考题: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内容摘要:

五大主题:

文化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等。

第1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文化区:

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意义:

地理学家注意观察各种地理现象并研究这些现象,一般是从研究其空间分布开始的。

(最基础的研究)

1.形式文化区

(1)定义: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2)结构:

三层次——一是中心地区即核心地区;

二是外围区即文化的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三是边缘区即在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想混现象。

(3)特征:

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如首都、省会、市政府)

(3)特点:

功能中心明确、边界的界线确切。

(4)注意:

文化现象重叠时可能形成不完整的功能区。

3.乡土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2)特点:

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一)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特点:

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三种类型:

接触扩散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等。

1.接触扩散(传染扩散)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例如电视机的传播、转播电影、戏曲、舞蹈、介绍旅游景观、新闻报道)

2.等级扩散

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如广西汉语的普及)

3.刺激扩散

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也指某种文化现象,受到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由农耕向驯养牛、羊等。

(二)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例如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流行服装的传播等。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核心观点:

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

环境决定论: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

注重于人对环境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还有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及和谐论等观点。

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因果)

基本观点:

环境(自然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在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而不要总想确定确切的原因与结果。

文化与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究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

因此,只要揭示出人类对于其生存环境的观念,对自然提供的可能性的选择,就可以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行为激励。

4.和谐社会文化生态关系

环境与文化相互影响,强调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文化的形成都发生于一定地域中,这个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文化区内文化的形成。

(如“四大文明古国”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盆地(巴基斯坦)、黄河中游及渭河谷地(中国)等。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人类不是被动地、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着环境,创造出先前所完全没有的生活资料,创造出更为进步的文化。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如果在功能上是不协调的,就没有实现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

例子: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景观即指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

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是叠加在自然环境上的人类活动足迹,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由于文化景观反映创造景观的独特文化,因而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文化集团就有不同文化产品,不同文化景观。

文化地理学者通过、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处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的信息。

索尔——创立了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景观学派。

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和娱乐;

文化景观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

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

第2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

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可包含该学科的各个分支,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二、人地关系论

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活动的特点以及地域结构。

(一)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自然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但忽视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政治学》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论法的精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三种地理环境”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1844—1904)《人类地理学》和其学生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1863—1932)。

(二)可能论

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是由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于20世纪初提出的。

其学生白吕纳(1869—1930)进行深入研究。

(三)适应论

适应论是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1880—1947)提出的。

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群对他们自然环境的适应;

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四)生态论

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877—1960)提出的。

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生态论与适应论都试图借助生物学上有关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彼此之间的论点大体相同。

(五)环境感知论

环境感知论是文化地理学借助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

一旦形成某种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客观现实环境。

这样,人群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

(六)文化决定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在这种状况下,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于是,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其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七)和谐论

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利用地理环境;

另一方面要对已破环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人文地理学和谐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目标,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发展战略目标;

第二,要保持进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第三,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

第四,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三、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汤因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批判的继承了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并在《历史研究》中提出三原则:

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

他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起来,并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这为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马克斯·

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韦伯是德国的社会学家。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1904—1905年以论文形式发表,1920年收入其《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韦伯先讨论了新教加尔文派的基本伦理,即命定论。

命定论是指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不可更改。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在现代西方史学界,兴起了一个著名的学派——年鉴学派。

被称为20世纪唯一有意义的历史思想的变革。

费弗尔《土地与人类演变》布罗代尔等。

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

图2—1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

斯宾塞和托马斯两人所写的《文化地理学概论》(1978)中,提出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的图式。

思考题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

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4.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5.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6.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论体系。

本章规范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然后从哲学角度介绍了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四个哲学流派:

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哲学流派;

最后全面分析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计量方法等;

另外还强调了研究技术和手段在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第1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

其典型模式是:

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一、确定研究课题

1.课题类型:

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综合性课题

其中应用性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地方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为实践提供指导;

理论性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科理论,包括对已有理论的检验、批判或发展,也包括对理论的概括和创新。

2.课题来源:

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

3.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

4.注意事项:

符合科学性、创造性、需要与可行性

二、制定研究计划

1.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主要包括确定研究的目的、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内容的框架等。

(想想:

想做什么?

怎样做?

有无条件和能力做?

创新之处在哪里?

完成的日期和措施)

2.课题申报:

(1)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包括明确项目的立项依据(需要说明项目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拟定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该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2)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包括工作基础、工作条件。

(3)经费预算说明

三、收集、整理资料

1.凡是与研究项目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以及经验事实、感性材料,甚至一些假说、设想和猜想等,都要尽力收集。

2.自己学习与请教专家

3.全面搜集资料与辨别真伪

4.资料整理:

真实性、典型性、充足性和可比性。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实地研究:

参与观察、直接观察和个案研究

五、分析研究

1.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

2.注意方面:

反复分析

3.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过程,理论是研究的基础。

4.采用多种方法,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并找出其内部规律

5.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即形成科学理论。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1.调查材料等研究资料和技术归档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2.将研究报告与技术档案送请有关组织部门审查,进行成果鉴定

第2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十分复杂)

2.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交会(研究人地关系首先要了解自然环境,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构成的自然环境综合体,主要受自然地理学基本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人通过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影响“地”)

3.科学的思维方法:

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

4.人地关系是整体,不能割裂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1.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2.研究的基本途径:

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地区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特征:

观察是其重点;

强调综合与归纳的作用。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1.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换言之,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

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实证是其方法论的核心。

2.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主要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

3.作用:

(1)积极方面(a.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b.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c.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2)不足方面(a.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忽视人的个体差异b.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c.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于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1.针对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忽视人这个主体的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2.潜在的和间接的影响,没有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

3.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领域等,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

4.弱点:

唯心主义倾向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1.结构概念与系统、功能、元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结构是由各个部分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而部分只能在整体上才有意义。

因此,结构主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

2.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有影响的有两点:

①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

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第3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一)地理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方法是获取区域人文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1.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与方案

(1)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与特点

目的:

直接通过对人的访问或收集查阅有关历史文献、统计资料,以实现区域地理野外考察任务的完成。

内容广泛复杂、受主观影响作用大

(2)社会调查方案制定

调查对象:

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

调查方法:

访问法、随机抽样法、资料收集法、专家系统等。

调查提纲:

对不同的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目的应制定出详细的调查提纲(包括访问提纲和资料收集提纲)和具体要求,以减小调查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联系公文:

介绍信

经费、人力:

2.地理社会调查方法

(1)访问法:

对于一些现象当无法直接观察和获取有关资料。

(2)资料收集方法

(3)抽样法:

对于一些包含数量大,涉及范围广的社会现象

(4)专家系统法

(二)科技文献资料法

1.地理科技文献的种类

(1)按表现形式分:

书刊类、文物类、图表类等。

(2)按加工程度与使用程度分类:

原始性文献、工具性文献、再造性文献等。

2.因特网——当今人文地理研究最重要的信息资料库

(1)与人文地理有关的虚拟地理图书馆

(2)相关综合性网上图书馆和论文数据库

(3)遥感图像和地图信息数据库

3.地理文献的收集与积累

(1)确定查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