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形式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习形式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形式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
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回顾历史,一些名人因为良好的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并形成了自然。
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
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
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就拿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学习来说吧。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平时不刻苦、不用功,考试常常得不到高分;
我们也看到,有些同学双休日只顾玩,把作业压到星期日晚上才去做,开了夜车还做不好。
其实,这完全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使我们既学得有效率,又学得轻松自在。
而如果你不能养成好的习惯,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踊跃发言,不钻研难题,这些习惯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而且对你身心发展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益终身;
”这样一来,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作为一位班主任,就要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头等大事。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个行为习惯很差的班级,在教学中会遇到重重困难,而一个行为习惯良好的班级,教起来则会感到得心应手。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成了教学工作的前提,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还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形象所感化,进而逐步被同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那是少之又少,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要经常观察学生,善于捕捉学生中间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然后抽丝剥茧,寻找根源,最后将不良现象或习惯“扼杀于萌芽状态”,我们应该从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或个人开始观察,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他们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如若有不良行为同化了学生,那可真是有辱师德,误人子弟了。
其次,家长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而且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特别强,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诸如:
口吐脏话、赌博、蛮横无礼等),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如同一团面粉一会儿捏成直的,一会儿捏成弯的,最后反而什么也没有捏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孩子以后的习惯养成。
最后,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之内了,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经常会从电视上、家里、社会上等渠道而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
这时,他们在老师的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他们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
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
这时,班主任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到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在上体育课时如何使课堂纪律,造成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呢,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
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
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
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学习和生活。
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
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
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
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
比如培训小交警,让他们上街执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做义务“红袖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
好习惯,就是行为的自动化。
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例如:
在卫生方面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
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
针对这种情况,我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
于是我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平时,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模范”。
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
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如学校习惯的训练:
在楼道里行走慢步轻声靠右行,不说笑打闹;
课间不奔跑追逐,不大声叫喊,学会休息和游戏。
教师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习惯;
讲明怎样遵守这些习惯;
进行右行礼让、慢步行走的训练;
教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游戏。
发现好的课间活动形式向学生推荐。
如课堂常规的训练:
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臵。
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
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1)个别接触,个别谈话。
及时了解学生的观点,知道事实的真相,双方易于接近。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
对于习惯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采用强化办法。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学校与班级联合强化,小组与个别结合强化,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
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规则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
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对于有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
一些孩子没有习惯意识,但是学校的学习环境又需要学生尽快养成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以保证教学楼内的秩序,消除安全隐患。
虽然开学的前两个月,对于这点习惯已进行了反复训练,但是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反复训练:
知道楼道里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
班主任可利用班会时间,领着队伍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
才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注意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
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学生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
所以要教学生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
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
不断地做,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仅能发现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现象,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或习气对学生的毒害有多大,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将小学生新守则、新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标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他们该做的。
要用心去了解学生,去呵护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