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38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7994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38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38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38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38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38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38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38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38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38文档格式.docx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杨柳:

诗经里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杨柳最早就是杨树与柳树的意思,因为一到春天,杨树与柳树都会飞絮,是为“杨花柳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

后来隋炀帝游江南时,最喜欢江南岸的柳树,因此封赐它姓杨,故江南人都称柳树为“杨柳”。

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忧愁程度。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袅袅(niǎo)       

(2)橘徕(jú

(3)皎皎(jiǎo)(4)灼灼(zhuó

(5)寒砧(zhēn)(6)征戍(shù

(7)庾信(yǔ)(8)言筌(quá

n)

(9)疏朗(lǎnɡ)(10)窸窣(xīsū)

(11)翩翩(piān)(12)迢远(tiá

o)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尽

(2)省

(3)宁(4)泊

2.语境辨析法

(5)在历史老师的启发(fā)下,同学们都了解了过去那段令人发(fà

)指的事情。

(6)这个科学家说:

“我的这个创(chuà

nɡ)造非但没有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反而成为给人类带来无穷创(chuānɡ)伤的凶器。

(二)写准字形

(1)

(2)

(3)(4)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熟能生巧:

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2)一言难尽:

一句话很难说完。

形容事情曲折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

尽,完。

(3)不落于言筌:

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筌,捕鱼的竹器。

这句话出自《庄子·

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相去无几:

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

无几,没有多少。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在公司管理层做了这么久,他对每个员工的情况都非常了解,做起工作来理应熟能生巧,但现在出现这么大的失误,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等事情调查清楚后再酌情处理。

辨析:

“熟能生巧”和“游刃有余”都有“熟练了就容易”的意思。

但“熟能生巧”偏重于“生巧”,指具有了技巧性;

“游刃有余”偏重于“有余”,指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此处应改为“游刃有余”。

Ⅱ.易混辨析

1.流传vs留传

课本原句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辨析

  “流传”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

“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即境活用

  气功大师王林自称利用祖先留传下来的秘方治愈了5万病人,结果被记者证实多属捏造,“气功大师竟是骗子”的消息迅速在网上流传开来。

2.典型vs典范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

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典型”:

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②文学艺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被网络称为“提琴爱人”的陈惠芳与袁春生是夫妻和睦、和谐家庭的典范,他们夫妇体现出了典型的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狠狠反击了那种“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观点。

第一步快读课文·

明大意

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

(请用文中语句概括。

答:

明确: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字。

2.阅读课文,将下面表格空缺处补写完整,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

(1~3段)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

(4~6段)

说明“木”字的两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和有“疏朗”“枯黄”的内涵。

第三部分

(7段)

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的一字之差,在艺术领域里却一字千里。

第二步精读课文·

细揣摩

 

1.学习本文引用诗句证明观点的方法。

2.掌握现代文阅读中概括内容要点的技巧。

一、研习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文段中引用了《橘颂》《招隐士》中的诗句,而在全文中作者举了大量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这些句子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其区别,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同时也是为后文的分析做铺垫。

2.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诗人运用文字洗练,而洗练却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用“树叶”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发展为“落木”。

二、研习第4~6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3.第5自然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

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

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结合文章第6自然段,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1)    

(2)    

(3)    

落叶

(4)    

(5)    

(6)    

落木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超远而美丽的意象

(1)微黄 

(2)干燥、不湿润 (3)疏朗、飘零之意 (4)繁密绿色 (5)饱含水分 (6)春夏之交

5.这三个语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

请简要概括。

第4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第一个艺术特征的原因;

第6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三、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6.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如何巧妙引用古诗词写出有文采意蕴的文章

[写法领悟]

作者围绕“木叶”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的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

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使我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写法指导]

(1)巧借古诗文拟题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

诗句拟题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引用,如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二是化用诗句。

(2)妙引古诗文名句开篇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

“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

”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

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

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

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

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

(3)巧用古诗词结尾升华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如《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流年似水,时光如电般消逝,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

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4)巧借古诗文点题、过渡

这种语段的构成主要是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总提句或总结句。

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

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排比,既总结,又引出下文。

(5)连用古诗词刻画亮点段

引用古诗文名句时可单用,也可连用。

尤其是连用,可构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精彩语段。

寂寞是什么?

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

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

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

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寂寞到底是什么?

我无法回答。

——《寂寞的意韵》

上文所选语段连用五句古诗词名句,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请你以“经典”为主题,使用引用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语言富有文化底蕴。

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人的心灵:

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的气魄;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的不羁;

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

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

                                         

一、积累妙用素材·

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阅读

1.从教材中积累

在《说“木叶”》中,作者从人们最为熟悉、习以为常的木叶说起,援引了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经过深入的研究,从“木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发现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读诗”不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是有见识的深入阅读、欣赏,取得走入诗境的“得受用”,即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域。

2.从历史中积累

蔡元培是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先驱。

这诸多伟大称号源于他六十年如一日的勤奋阅读。

从少年时代起,蔡元培就勤于读书,夏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就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以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阅读。

在他一生的革命工作中,从未停止过读书。

他晚年回顾说:

“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

3.从现实中积累

在阅读中成长的董卿

刚上大学时,董卿因为形体表演课跟不上,被自卑困扰。

在那段难挨的岁月里,是书籍给了她力量。

而现在,无论多忙,董卿每天都要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她的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

“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她说,“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再过十年,我可能更自信了,自信到我做一个节目可以什么形式都不要,就是架一台机器在院子里,放一本书在那儿,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音乐,安安静静地说文字里的故事。

”这是阅读赋予董卿的自信。

4.从名言中积累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2)书籍为理智和心灵插上了翅膀。

——高尔基

(3)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

——培根

(4)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5)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爱默生

(二)这样运用素材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要学会深层阅读。

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仅靠三十六集电视剧就能“一目了然”吗?

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富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诗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

古人为了写诗著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林庚在《说“木叶”》中,从人们最为熟悉、习以为常的木叶说起,援引了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经过深入的研究,从“木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发现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从而告诉我们读诗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是有见识的深入阅读、欣赏,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域。

林老先生的阅读方式对当下不少人浮光掠影、快速浏览、浅尝辄止的“碎片化阅读”不是很有启发吗?

[领悟] 片段论述的中心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要学会深层阅读”。

作者由三个排比句列举“浅层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现状,再由古人写诗著文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出课文论据,找准主题和材料的契合点。

素材运用自然顺畅,从正面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深层阅读,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

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

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

春天叫作青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而春游也叫作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天唤作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叫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

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

“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

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

而青则更为单纯、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

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

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

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的绿却说成是青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佳作赏析

《青与绿》对古代诗歌中出现的两种颜色进行品评和玩味,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为什么诗人却爱用“青青”来形容草色、柳色呢?

在概念上,作者认为“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

在意味上,也就是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作者认为“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

而青则更为单纯、清醒、永久”。

并由此推想开去,意识到“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实际上表达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写作借鉴

1.学引用

文章大量引用古代诗人关于“青”与“绿”的诗句,一者可以做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者可以作为例证,使分析有理有据,三者还可以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2.学过渡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紧承上段“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并引出下文诗人对“青”的喜爱,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3.学化用

文章结尾巧妙化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表达了人们希望“青山不改、青春常在”的美好愿望,语言活泼生动。

4.学结构

文章由古代诗词中的“草”“柳”经常并提的现象而引出春天和绿色,再由“绿色”引出“青”字,最后从“绿”与“青”中品味出美学韵味和文化蕴涵。

全文逻辑结构较为严谨,逐层深入地逼近主旨。

二、研读品味经典·

让积淀更丰厚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

十四章》

注释:

素其位:

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

素,平素,现在的意思。

这里作动词用。

[翻译]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明理知义] 素位而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

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

“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

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

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凡有奢望,必生烦恼。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后出师表》(节选)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①,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②,而欲以长计③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④,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⑤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⑥,然后伪定⑦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此臣之未解四也。

[注] ①被创:

受创伤。

被,通假字,同“披”。

②良:

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平:

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

后位至丞相。

③长计:

长期相持的打算。

④江东:

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⑤殊绝:

极度超出的意思。

⑥殆死潼关: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

殆,几乎。

⑦伪定:

此言曹氏统一北方,僭称国号。

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译文:

 

(2)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参考答案:

(1)高祖皇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