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有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7425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有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有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有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有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有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有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有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有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有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

)断欤(yú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注释

河干(hé

gān):

河岸。

干,水边。

山门:

寺门。

圮(pǐ读第三声):

崩塌。

阅:

经历。

设帐:

讲学,教书。

木柿:

木片,木屑。

河兵:

巡河、守河的士兵。

固:

固然。

颠(diān读第一声):

通“癫”,疯狂。

欤(yú

读第二声):

呢,语气词。

啮(niè

读四声):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5文章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

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

”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6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湮(yān)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7字词解释

沧州:

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

靠近;

河:

指黄河;

干:

岸边。

寺庙的大门;

圮:

倒塌。

靠近。

经历;

岁:

年;

余:

多。

棹:

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是非木柿:

这不是木片;

是:

此,这;

杮(fè

i):

削下的木片。

湮:

埋没.

颠:

通假字,通“癫”。

指镇守河防的兵。

啮:

本意是"

咬"

.这里是冲激的意思。

坎穴:

洞坑。

臆断:

主观地推断

已:

停止

如:

按照

设立学管教学,即教书。

竟:

最终

并:

一起

靠近

倒塌

曳:

拖着

钯:

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但:

只,仅仅。

倒掷:

倾倒

盖:

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暴涨:

指洪水。

暴,突然。

尔辈:

你们这些人

水边,河岸。

焉:

于此,在那里。

求:

寻找

以为:

认为

因为

溯流:

逆流。

经历

本来

究:

推究

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

④求之下流,固颠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

问今是何世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士卒多为用者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D.山门圮于河;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翻译下列句子。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

1.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④本来;

2.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A项第一个“是”意为:

这;

第二个表判断;

B项两个都是“被”之意;

C项第一个为代词,代这件事;

第二个代词,代石兽;

D项第一个意为:

在;

第二个意为:

比。

只有B符合。

3.(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

(关键词为:

已、遂、溯)

4.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8古汉语知识

古今异义

耳:

古义:

罢了。

例句:

渐沉渐深耳今义:

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物理:

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

一种学科。

物理学。

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并列

经历例句:

阅十余岁。

阅读

代词,此,这。

是非木柿。

判断词是

发语词,因为。

盖石性坚重。

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只。

但知其一。

表转折但是,却

寻找。

求石兽于水中。

请求、要求、追求

停止。

转转不已。

已经

一词多义

去:

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距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为其来也在

临崩寄臣以大事。

——诸葛亮《出师表》。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临溪而渔。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到,至。

执策而临之。

——唐•韩愈《杂说》。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乃:

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而,又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是,就是,原来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竟然。

屠乃奔倚其下。

——《聊斋志异•狼三则》。

于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这样,如此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

——陆游《示儿》。

你,你的

词性活用

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

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通假字

通“耙”,耕地的农具。

求之下流,固颠.“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

2.求之(于)地中省略句

3.(僧)棹数小舟省略句

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倒装句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被动句

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

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傎;

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二)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

“今日病(病,累)矣!

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3、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⑴谓其人曰()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⑴不长而揠之⑵者(之⑴:

之⑵: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⑵苗则槁矣。

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2、略3、河水的下游;

顺流而下;

埋没在河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意近即可)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

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5、略6、B7、略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9、CB10、C11、D12、略13、⑴告诉,对……说⑵快步走14、⑴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

⑵代禾苗15、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

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意思相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