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教育学知识重点分类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7205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1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教育学知识重点分类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同等学力教育学知识重点分类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同等学力教育学知识重点分类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同等学力教育学知识重点分类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同等学力教育学知识重点分类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教育学知识重点分类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同等学力教育学知识重点分类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教育学知识重点分类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力教育学知识重点分类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

4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途径《教育学原理》P129

24、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是间接知识为主《教育学原理》P129-130

28、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教育学原理》P131

31、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教育家是布卢姆《教育学原理》P133

4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大领域。

《教育学原理》P133

78、布鲁姆把知识分为具体的知识、方式方法的知识和普通原理的知识。

《教育学原理》P133

6、布卢姆将认知学习分为:

知道(知识)、理解(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教育心理学》P318或《教育学原理》P133

15、德育的基本方法包括四大类,即语言说理、形象感染、实际训练和品德评价《教育学原理》P146

54、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观点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教育学原理》P147

61、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是指集体教育原则《教育学原理》P147

《教育学原理》

课程标准:

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育指导文件。

《教育学原理》P118

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指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

既有文化的属性,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教育学原理》P101

课程:

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获得的经验及其获得过程。

这一经验的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教育学原理》P110

课程计划:

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模式:

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化概括。

《教育学原理》P134

教学评价:

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部分,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数据;

估价是对这个测评结果做出价值判断。

《教育学原理》P136

德育:

广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过程,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学原理》P139-140

狭义-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教育着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信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原理》P18

1、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教育问题“。

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2、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

3、发展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4、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

5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点及其流派。

所以,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

21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趋势(论述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学原理》P20

问题领域的扩大

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学原理》P282014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

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

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基本准则。

5、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

6、教育地位i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

7、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与体系等都需要不断的变革。

8、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源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

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10、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11、教育的终身化趋势明显,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简述文化功能《教育学原理》P35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A教育传递文化,培养创造文化的文化人

B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文化得以保存。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

A教育是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b教育交流双方自我超越,丰富了文化。

c文化交流与教育日益发展,相互补足。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A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摒弃文化糟粕,发扬文化精华。

B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教育立足于前面所述功能创造并更新文化。

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教育学原理》P38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3、

教育的相对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具有继承性教育内容的继承

教育方式的继承

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人身心发展特征。

《教育学原理》P44-P46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试。

1、

青少年身心展是具有顺序性的。

不仅整个身心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

认知过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生理发展大肌肉群发育先于小肌肉群

身高体重的增加优先于骨化过程的完成

身体的发展是按从头部-----下肢

中心部位-----全身边缘的方向进行

身心的发展低级------高级

易------难

具体-----抽象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1)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

(2)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个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

(2)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少年,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

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可能存在着个别差异。

(1)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

(2)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1)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能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补偿。

(3)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教育学原理》P49

学校教育并没有占据学生活动的所有时间和空间,从学校自身的特点看,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有可能将学生的生活制度化、非主体化、符号化,从而在某些方面滋生了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

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学原理》P49

1、职能的专门性。

2、作用的主导性。

3、组织的严密性。

4、内容的严密性。

5、活动的有效性。

6、形式的稳定性。

论教师劳动的特点《教育学原理》P84

1、教师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可塑造的、活生生的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在教育劳动中,不仅有教师的能动因素介入,而且还有学生的能动因素介入其中,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师劳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2、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1)从教育起源来看,在原始意义上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手段和教育主体是互不分离的。

(2)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过程中的手段也具有了独立性,脱离了教育者而存在,譬如教材、教科书等。

(3)除了教育手段的主体化之外,还有许多教育手段就存在于教师本身。

因此,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也可以表达为“劳动主体”与“劳动手段”的同一性。

3、教师劳动过程的长期性。

4、教师劳动结果的“双向性”

试述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群体的要求《教育学原理》P88

1、专业知能,教师职业要具有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技能体系和评价标准。

这是人们从业的最主要依据。

2、专业伦理,教师职业要具备拥有普遍自我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标准。

3、专业训练,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4、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发展是连续的,终身的,需要补间断地学习和进修。

5、专业组织,教师职业应形成坚强的具有权威的专业团体。

论述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

《教育学原理》P88-90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又称为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集体

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具备的道德品质。

特点:

1、意识水平高层次

2、道德境界高尚性

3、道德意识自觉性

4、行为举止示范性

5、道德影响深广性

6、道德内容先进性

二、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有效履行教师职责的基本条件,

教师要掌握a扎实可靠地专业知识,

b课堂讲授追求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思想性,

c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广博的文化修养。

教师应力求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加接触学生的机会,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亦即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a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

b关于教与学的知识;

c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现代教师必须系统化地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理论知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三、教师的能力结构

1、教学监控能力。

即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具体而言,教师要具备

a处理教材,改造教材等课程开发的能力

b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c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d合理评价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能力等等。

二、组织管理能力。

现代学校具有严密的组织性,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具有多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确立符合实际的活动的预期目标,拟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

三、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1、要加强学术研究以保持对教学的热情。

2、研究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

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教育学原理》P112-113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

应坚持以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干,保持课程的相对稳定性,使之建立在扎实、深厚的基础上除了知识领域(知识和智慧)、动作和机能的领域(动作技能健康)、情感领域(价值观、审美观)

应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综合培训,把教学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提高实际的能力。

应关注智力以外的其他教育因素,例如情感性的,身体技巧的因素

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试述教学过程的特点《教育学原理》P129-130

1、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要经过教师的组织与指导。

因为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艰巨、复杂的过程,必须由老师组织指导所传授知识,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2、教学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间接知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成果,受教育者要想完整系统地掌握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去亲自实践。

通过教学,可以使受教育者在较短时间之内,迅速有效地掌握人类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

3、教学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简述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

《教育学原理》P131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的学习是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关切的首要任务。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

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获得并掌握各阶级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

3、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

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播活动过程是统一的。

4、培养与发展个性。

教学活动对学生个性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重要作用。

试述当前加强德育工作的意义。

《教育学原理》P142

1、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

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2、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对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人生基本需要。

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

以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序和社会性接纳程序

在相当程序上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于否

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

有意义的

有尊严

幸福的人生

没有受过良好德育教育的人,往往会走向歧路、邪路,耽误终身,害人害己。

3、德育工作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的、智、体、美、劳五育

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德育工作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

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论述:

谈谈当前我国的德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你对问题解决的思考《教育学原理》P151-152

1、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存在不少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工作中功利主义倾向

过程中知识主义倾向

管理中主观主义倾向

研究中经验主义倾向

评价过程中形式主义倾向

这些问题大量、反复出现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思想观念上,教育者要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真正落实“德育为首”,要像抓智育,抓升学那样抓的德育。

(2)在知识基础上,教育者要加强德育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一些新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研究,从根本上克服单纯依靠上级行政指示或个别经验总结的做法,推动德育工作的科学化。

(3)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4)提高广大教育自身的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5)在德育目标上,重视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系列化。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区教育的特点《教育学原理》P51

1、开放性和群众性。

社区教育不像学校那样具有众多限制,它没有年龄、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可以接受教育,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到社区接受教育。

2、多样性和补偿性。

由于社区教育对象广泛,各有不同的条件和需求,因此社区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灵活多样。

同时,社区教育是满足人们知识更新和补充的最好途径。

3、实用性和融合性,社区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为学历服务,它着眼于帮助人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更能适应人们生活的需要。

社区教育往往和生产生活、娱乐生活、政治生活融为一体,具有融合性。

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

《教育学原理》P65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追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中国教育史》

1、传说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中国教育史》P167

21、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中国教育史》P167

44、我国古代学校产生于夏朝《中国教育史》P167

29、西周时期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中国教育史》P167

39、在古代中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立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国学《中国教育史》P167

33、中国古代的太学制度创立于西汉(至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中国教育史》P169

5、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的是王安石《中国教育史》P172

51、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的影响最广的是东林书院《中国教育史》P179

27、察举制产生于西汉《中国教育史》P180

57、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王安石提出的《中国教育史》P182

22、科举制度中的“童试”是指选拔秀才的考试(预备性考试)《中国教育史》P182

12、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属于省一级考试。

《中国教育史》P183

35、由维新派创立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中国教育史》P184

61、京师同文馆建于1862年。

《中国教育史》P184

4、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中国教育史》P184

13、科举考试废止于1905年。

7、京师大学堂建于1898年《中国教育史》P186

3、中国近代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中国教育史》P187

24、我国正式颁布并推行的第一现代学制是在1904年(癸卯学制)《中国教育史》P187

64、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中国教育史》P188

31、中国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的特点是仿效美国的单轨制《中国教育史》P190

2、“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说这句话的是孟子《中国教育史》P194

18、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是性恶论《中国教育史》P195

60、《大学》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中国教育史》P197

6、“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思想出自《学记》《中国教育史》P198

52、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的是墨家学派《中国教育史》P199

63、《春秋繁露》的作者是董仲舒《中国教育史》P202

17、《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中国教育史》P203

41、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对知识要坚持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的教育家是王充。

《中国教育史》P203

14、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主张的是韩愈《中国教育史》P205

50、朱熹把教育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期中“小学”以学事为主《中国教育史》P206

46、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去除人欲《中国教育史》P207

15、在儿童教育上提出,“诱之以歌诗,导之以习礼,讽之以读书主张的教育家是王守仁。

《中国教育史》P208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中国教育史》P211

62、在《劝学篇》中,前面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是张之洞。

《中国教育史》P212

16、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梁启超。

《中国教育史》P213

54、康有为的《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教育史》P213

11、“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

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这一主张是蔡元培提出的。

《中国教育史》P215

58、在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中,美育和世界观教育是最高境界(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中国教育史》P215

10、历史上关于教育的经典定义,陶行知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中国教育史》P219

23、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教育家是黄炎培《中国教育史》P220

三舍法:

宋代王安石变法时创立的太学改革措施,即在太学分立,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的升补法。

“升补法”的基本原则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

《中国教育史》P172

苏湖教法:

又名分离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