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7031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4.设计依据及原则

1.4.1.设计依据

本次系统方案设计与建设严格遵循《关于上海市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的指导意见》(沪智慧公安【2018】15号)和徐汇分局建设要求进行。

Ø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1)

《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GA/T1400)

《民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

《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GB8898-2011)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要求》(GB20815-2006)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系列标准》(GA/T669-2008)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1-2006)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15-2009)

《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管理、应用规范性文件汇编》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2-2007)

《监控中心场地通用规范》(GB2887-2000)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通则》(GB/T19271.1-200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GA173-2002)

客户对整体监控系统的总体要求

1.4.2.设计原则

在本方案设计时,秉承以下设计原则:

实用性

依照用户要求,坚持实用性为主的原则,本系统将完全满足各项安防需求,同时考虑未来发展需求,避免追求系统的超前性,以减少不必要的投资。

可靠性、安全性

参照大量已建成的安防监控系统,借鉴其中的精华部分,为系统高可靠性的总体设计提供现实依据,选用的设备自身将具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达数万小时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并为关键设备、关键部件设计冗余备份。

同时,选用安全机制健全、安全级别高的平台辅佐系统搭建。

先进性

本系统设计遵循系统工程的设计准则,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既防止片面追求某一高指标,又充分体现系统的先进性,最大程度地采用成熟、可继承、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使系统能在未来数年内不落后,并通过软件升级即可实现更多新功能,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

开放性

本系统设计将采用标准化设计,严格遵循相关技术的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确保系统之间的透明性和互通互联,并充分考虑与其它监控系统的连接。

在设计和设备选型时,将科学预测未来扩容需求,进行余量设计。

易管理性、易维护性

本系统将采用全中文、图形化软件平台实现整个监控系统管理与维护。

可自动检测系统中任何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并示出详细参数,以辅佐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判断和解决问题。

采用稳定易用的硬件和软件,完全不需借助任何专用维护工具,既降低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费用,又节省了日常频繁地维护费用。

2.总体方案

2.1.系统架构

前端感知系统包括人脸识别摄像机、车辆识别摄像机,这些摄像机将抓拍的图片以及结构化数据传至NVR进行统一存储分析,供本地用户使用。

前端人脸抓拍机和车辆抓拍机再将视频、图片、结构化信息上传至公安接入设备。

2.2.人脸采集

人脸采集功能主要由人脸识别摄像机和NVR组成,主要采集人脸图片、时间、点位等过人信息。

本项目的人脸采集对象主要是出入口重要场所的进出人员,人脸抓拍机对进出人员进行实时人脸抓拍。

人脸采集选用深度学习的人脸抓拍机,系统具有对运动人脸进行检测、跟踪、抓拍、评分、筛选,输出最优的人脸抓图的功能,并支持对人脸的性别、年龄、是否戴眼镜等特征的识别。

同时,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把相关人员的信息(包含姓名、性别、身份证号、人脸照片等)加入到名单数据库中。

在出入口重要场所安装动态人脸抓拍摄像机,实时抓拍动态人脸,与名单数据库中的人员进行比对,输出人脸相似度,当相似度达到阈值时进行弹窗报警。

2.2.1.系统设计

人脸抓拍机:

主要部署在各个出入口的进出人员通道位置,对进出的人员进行实时抓拍。

在出入口安装人脸抓拍摄像机,人员平视进入时即可采集记录人脸特征属性;

已注册登记的黑名单用户进入时,通过人脸实时分析服务器比对实时提示中心预警处置。

人脸抓拍机的安装要求:

为了尽量提升准确率,对于人脸抓拍摄像机的安装有一定的要求。

摄像机高度和俯视角度主要是避免一前一后人员经过通道时,人脸重叠产生遮挡,同时需要照顾不同高矮人员经过时能正常抓拍。

摄像机安装要求及镜头值关系如下:

1)摄像机设在通道正前方,正面抓拍人脸,水平方向偏转角度<

10°

,越小越好。

2)摄像机安装需具有一定俯视角度,避免一前一后人员经过通道时后方人脸被遮挡,垂直方向俯视角度α=10°

±

3)抓拍图片中要辨清人脸细节要求人脸覆盖的像素达到80像素点(瞳距达到40像素点),200像素的摄像机要求人脸检测位置的实际宽度V≤2.5米,600万摄像机人脸检测位置的实际宽度V≤4.0米。

4)摄像机镜头至人员通道出入口中间空旷、无遮挡

5)镜头焦距选择f=1.8*D(mm)D为监控距离

6)镜头架设高度为:

H=tan(

)xD+1.5

摄像机安装位置及镜头查询表:

监控宽度W

镜头焦距

相机监控距离

相机架设高度h

俯视角α(度)

2.5m

3.8-16mm

4.0m

2.22m

5.0m

2.4m

6.0m

2.58m

7.0m

2.76m

8.0m

2.94m

标准架设抓拍样图:

标准架设抓拍样图

2.2.2.系统功能

1)人脸抓拍记录

系统能够对经过人员卡口的人脸抓拍图片记录并将人脸详细数据实时回传至中心。

系统支持对人员卡口进行视频预览查看,所有行人经过该区域只抓拍出一张最清晰的人脸图像。

2)黑名单布控

系统支持抓拍人脸图片与黑名单库的实时比对,并支持报警详细信息查看,包括抓拍图片信息和黑名单图片信息。

3)人脸智能检索

在海量的人员信息中,支持按事件、以脸搜脸、按姓名检索人脸等方式进行人脸检索。

按事件检索,可通过事件类型、时间范围、通道等条件进行人脸检索。

按事件类型时需要注意,检索人脸图片时需要与通道的报警模式保持一致,比如通道1开启的是陌生人报警模式,则只能按陌生人类型检索

以脸搜脸,支持输入一张待检索人脸照片(一般为证件照)或直接对事件检索的人脸进行二次检索,结合筛选条件以及人脸特征点比对算法,按照相似度依次排列输出人脸搜索结果,并显示其抓拍的通道与时间信息,可用于事后目标的快速追踪。

在已知目标人脸姓名的情况下,可通过按姓名检索的方式,快速检索。

人脸检索结果支持关联查看其前后一段时间的视频录像。

2.3.车牌采集

在车辆出入口部署车辆抓拍设备,对进出的车辆进行抓拍,采集车辆车牌以及车辆的结构化信息。

2.3.1.系统设计

车辆抓拍摄像机的架设方式与常规车辆道闸监控完全相同。

1)采用1.2米左右的监控立杆。

2)车辆抓拍摄像机可以通过抱箍、壁装支架的方式架设在立杆上;

也可以架设在立杆的挑臂上,与出入口行车方向倾斜一定角度(不超过30º

)。

3)大角度LED常亮补光灯距离车辆抓拍摄像机1~3米(环境亮度较差时可选配)。

2.3.2.系统功能

1)机动车通行记录抓拍

系统能够对通过车牌抓拍机检测区域的机动车进行自动记录,抓拍1张照片并生成一条机动车通行记录。

2)机动车车牌识别

系统通过机动车号牌定位、字符切分、字符匹配和图像预处理实现号牌自动识别功能。

系统可以识别蓝、黄、黑、白、绿五种号牌颜色,并可根据不同的号牌颜色区分车辆类型。

车辆牌照识别算法(车牌号码识别、车牌颜色识别)集成在微卡口监控单元中,无需专门配置单独的车牌识别服务器。

3)机动车车身颜色识别

系统可自动区分出车辆为深色车辆还是浅色车辆;

并识别出11种常见车身颜色。

4)机动车车型判别

系统能识别大货车、客车、面包车、小货车、轿车、中型客车、SUV/MPV等7种车型。

5)机动车车标识别

系统能通过视频自动检测识别车辆标识。

2.4.数据上传

数据上传的核心功能是将智能化信息数据和视频数据进行接入和转发。

NVR完成前端人脸识别摄像机和车辆识别摄像机的视频和采集图片的接入和存储。

前端设备通过GA/T1400协议将人脸和车辆的图片与结构化数据进行上传至公安接入设备;

通过GB28181协议将视频数据进行上传至公安接入设备。

本项目要求转发的图片数据为抓拍的人脸和车辆的小图、大图以及摄像机点位的结构化信息。

3.施工方案

3.1.工程内容

根据现场调研,本次项目实施具体内容主要为人脸及车牌抓拍系统及配套的管路及布线系统。

3.2.施工进度计划

本次研究所需部署2路人脸抓拍摄像机,2路车牌抓拍摄像机,预计在14个日历日内完成,具体进度计划如下表。

施工进度计划表

3.3.管路及布线系统安装要求

3.3.1.弱电管道敷设要求

管道的设计和施工应短捷、安全可靠,尽量减少与管道的交叉跨越,避开环境条件恶劣的场所,便于施工维护。

对系统的传输线路要注意隐蔽保护。

施工时需要遵守下列规定及要求进行施工:

敷设在多尘或潮湿所管路的管口和管连接处,均应作密封处理(加橡胶垫等)。

管路超过下列长度时,应在便于接线处装设接线盒:

管子长度每超过45m,无弯曲时;

管子长度每超过30m,有一个弯曲时;

管子长度每超过20m,有二个弯曲时;

管子长度每超过12m,有三个弯曲时。

管子入盒时,盒外侧应套锁母,内侧应装护口。

在吊顶敷设各类管路和线槽时,应采用单独的卡具吊装或用支撑物固定。

管路的直线段应每隔1.0~1.5m设置吊点或支点。

吊装管路的吊杆直径,不应小于6mm。

在下列部位也应设置吊点或支点:

管路接头处;

距接线盒0.2m处;

管路走向改变或转角处。

管道经过建筑物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处,应采取补偿措施;

导线跨越变形缝的两侧应固定,并留有适当余量。

线箱(盒)暗设时,一般应预留墙洞。

墙洞大小应按分线箱尺寸留有一定余量,即墙洞上、上边尺寸增加20~30mm,左、右边尺寸增加10~20mm。

分线箱(盒)安装高度应满足底边距地0.5~1m。

3.3.2.线缆敷设要求

安装时尽量保持线对的纽绞,尽量减少电缆套剥开的长度。

避免电缆线对的散开和隔离,在端接点维护线对的缠绕,避免线对互相缠;

最小弯曲半径应为电缆直径4倍;

电缆在捆扎时应松紧适度,捆扎环应可在固定物上自由滑动;

尽量避免电缆之间的缠绕;

4对电缆的最大牵引张力为110N;

在连接硬件上,不要在太靠近连接块的地方端接线对,保持6mm左右最小空间。

管内或线槽的穿线,应在建筑抹灰及地面工程结束后进行,在穿线前,应将管内或线槽内的积水及杂物清除干净,管内无铁屑及毛刺,切断口应锉平,管口应刮光;

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焊接或用端子连接(小截面导线连接时可以绞接,绞接匝数应在五匝以上,然后搪锡,用绝缘胶带包扎);

缆线布放前应核对型号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

在同一线槽内包括绝缘在内的导线截面积总和应该不超过内部截面积的40%,缆线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布放缆线的牵引力,应小于缆线允许张力的80%,对光缆瞬间最大牵引力不应超过光缆允许的张力。

在以牵引方式敷设光缆时,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芯上;

电缆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以防线缆下坠;

水平敷设时,直接部份间隔距施3~5m处设固定点。

在缆线的距离首端、尾端、转弯中心点处300-500mm处设置固定点;

3.4.人脸抓拍系统安装要求

摄像机的安装要避免逆光、俯视、侧视(俯视时垂直夹角不大于30℃、侧视时水平夹角不大于45℃)。

在满足监视目标视场范围要求的条件下,其安装高度:

室内离地不宜低于2.5m;

室外离地不宜低于3.5m。

摄像机及其配套装置,如镜头、防护罩、支架、雨刷等,安装应牢固,运转应灵活,应注意防破坏,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信号线和电源线应分别引入,外露部分用软管保护,并不影响云台的转动。

室内通外出入口安装的摄像机,应避免逆光问题发生,将其顺着阳光朝向室内且安装在门框或立柱上方,如果摄像机前方是一块较开阔的区域,而不是窄通道的,则应在门框或立柱上方二侧分别安装摄像机,通过各自对方的摄像机补充自身摄像机下方的视角盲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