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6464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Word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Word格式.docx

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4)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

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的措施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

以民为本;

唐太宗为此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农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他采取改善民族关系的办法是: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的效果是:

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指南针。

(2)观点:

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

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例如: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3.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什么?

什么时期,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

请写出图二、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

(3)我国火药是何时传人阿拉伯和欧洲的?

它们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什么?

(1)图一是水罗盘。

北宋末年。

(2)图二,火统;

图三,突火枪。

(3)13—14世纪。

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等。

(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信息可知图一是水罗盘。

第二小问,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火统。

元朝发明了火铳。

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突火枪。

(3)第一小问,我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第二小问,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4.材料一臣又闻古语云:

“君,舟也;

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

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陛下”是指哪一位皇帝?

依据材料指出君民关系应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谁的统治?

举出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两项重大举措。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景象?

(1)唐太宗李世民;

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武则天;

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唐玄宗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可知“陛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君,舟也;

”,大意是说:

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就是百姓可以拥戴皇帝,同时水也能将船推翻吞没,也就是百姓可以推翻皇帝的统治,由此得出君民关系应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的措施有: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依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意是说当年开元盛世时人口众多,农业丰收,仓库粮食储备充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景象。

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文类》卷四十

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

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2)材料二中元朝对西藏是如何有效管理的?

这一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这一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行省制度;

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1)依据材料信息“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因此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

(2)依据材料信息“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这些措施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

他精通中国文化,在唐朝做官,还取汉名晁衡。

他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的朋友,至今仍流传着他们之间唱和的诗句。

晁衡归国途中,误传他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的悼念诗: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

鉴真年轻时在长安、洛阳游学,后来主持扬州大明寺,是唐朝著名高僧。

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

这一年,鉴真已经66岁。

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

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1)材料一中的“遣唐使”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遣唐使”?

“遣唐使”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

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鉴真拥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鉴真的东渡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天竺”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是哪一部著作?

(1)“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日本;

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大唐西域记》

(1)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唐朝在当时文化影响力巨大,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受到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宣扬佛法;

依据材料二“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鉴真东渡历经艰险,屡遭挫折依旧没有放弃,由此可知:

鉴真有远大的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

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天竺是今天印度半岛,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唐朝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曾历尽千辛,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变访天竺的名寺。

十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7.识读下列图片及材料,回答问题

他远行天竺,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

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1)图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哪位历史人物?

(2)材料二中的天竺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根据玄奘的口述,他的弟子写成一部书,这部书的名称是什么?

(3)图2是唐朝代的哪位历史人物?

他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他当时不远万里去的是那个国家?

(1)玄奘

(2)印度《大唐西域记》

(3)鉴真日本

(1)明朝中期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它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运用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出神勇广大、敢于反抗的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了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2)根据材料二“他远行天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天竺指今天的印度;

唐朝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根据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鉴真,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

8.隋唐时代特征:

繁荣而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片的人物是中外交流重要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简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

请你写出唐朝中外交流的其它事例。

材料二图1、图2、图3

材料三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翰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2)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方面的进步?

从图3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1)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2)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唐朝妇女骑马、打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3)特点是:

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

贸易范围较大;

;

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因此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玄奘西行天竺。

唐朝中外交流的其它事例,还有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曲辕犁,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耕地工具;

图2是唐三彩,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所以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从图3唐朝妇女打马球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3)根据材料三“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翰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

9.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趟之地。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风,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史》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南方经济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西汉、唐代和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统计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2)依据材料三,总结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变化的总趋势。

而这一时期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趋势如何,是何因素导致的?

材料四“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

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3)根据四则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

并简要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1)南朝时,南方很富饶,农业、纺织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2)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是全国总人口大幅度增加;

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量远远高于北方人口量;

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

(3)经济重心南移;

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

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

加上南方自然环境相对较好。

(1)依据材料一“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信息可知,材料二中南方经济的变化是南朝时,南方很富饶,农业、纺织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2)依据材料三的数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

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是全国总人口大幅度增加;

第二小问:

这是因为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

(3)根据四则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

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原因有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

加上南方自然环境相对较好;

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从而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那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元年间以来,朝廷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

﹣﹣摘自《旧唐书•舆服志》

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唱和,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饮。

公孙大娘的剑器,雄健绝伦,一舞动四方;

王大娘的頂竿,技术高超,其妙入神,令人叹为观止,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

﹣﹣李城《盛唐社会风貌》

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吻。

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

两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

﹣﹣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1)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请分别概括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了唐朝什么样的社会风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形成这样的社会风貌的原因有哪些?

(1)材料一看到唐朝时期音乐、饮食、服饰融合了胡人的风格;

材料二看出妇女常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材料三看出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并传播唐文化;

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外国人在唐朝定居。

(2)反映了唐朝民族交融、兼收并蓄、社会风气开放的盛唐社会风貌。

(3)①政治稳定,制度先进,人民生活安定;

②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③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1)由材料一“开元年间以来,朝廷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可知,体现了唐朝时期音乐、饮食、服饰融合了胡人的风格;

由材料二“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饮。

王大娘的顶竿,技术高超,其妙入神,令人叹为观止。

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可知,体现了妇女常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由材料三“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可知体现了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并传播唐文化;

由材料四“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城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可知,反映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外国人在唐朝定居。

(2)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可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社会风气等角度分析,如反映了唐朝民族交融、兼收并蓄、社会风气开放的盛唐社会风貌。

(3)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气象万千,博大开放,自信包容,可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形成这样的社会景象的原因有:

政治稳定,制度先进,人民生活安定;

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11.明清时期君权得到空前加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明太祖为监视官吏、镇压人民,设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明成祖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它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

(1)根据材料一回答,明朝皇权空前加强,其中锦衣卫和东厂成为皇帝监视官民的工具,这两种机构合称为什么制度?

(2)明朝为巩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相继采取措施加强皇权,请至少写出其中的2点。

(1)厂卫制度

(2)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在地方废除行省,设置三司。

(1)根据所学可知,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即厂卫制度。

(2)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在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加强皇权;

在地方设置三司,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