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534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芙蓉楼送辛渐》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

《古诗三首》。

(2)师引导:

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

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

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

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

“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

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

“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提示:

上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

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还有哪些疑问呢?

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

《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

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

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

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

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

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

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

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

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习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

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

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

(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

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

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图片)师引导想象:

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

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

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5)学习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

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

从“平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

“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板书:

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

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

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

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

(板书:

孤独)

⑤师指导: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6)学习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

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

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

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

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

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

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课件出示: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

冰、玉有什么特点?

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

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

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

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

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

(生再自由读)

(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

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

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

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

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4.默写古诗。

5.拓展练习。

收集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塞下曲》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

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导入。

(1)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

(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生交流)

(3)师引导:

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

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

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

边塞诗)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

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自由交流)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

“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án”。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

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

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

你有什么好方法?

②生交流。

课件出示:

,雁,一种候鸟。

=(“人”字形)+(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

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③师:

关于“雁”字的资料,对你识记这个字有什么帮助?

④示例:

我记住了大雁是以“人”字形队伍飞行的鸟群,所以写的时候记住有两个“单人旁”。

⑤区分“雁”和“燕”。

师引导:

怎样区分“雁”和“燕”。

⑥课件出示“燕”字的演变过程。

课件出示: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

造字本义:

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的候鸟。

⑦师引导:

对照“燕”字和“雁”字的资料,想想怎样区分这两个字。

⑧师指导书写“雁”:

观察“雁”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初读了解大意、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诗题:

《塞下曲》。

(2)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

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还有哪些疑问呢?

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3)师适时讲解:

“塞”是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4)课件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①师引导:

了解作者,对我们学习古诗、读懂古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卢纶:

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③师指名读,思考:

这则资料中哪个信息给你印象最深?

④生自由交流。

⑤师简介: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有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2.品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理解诗意。

①师引导:

静下心来看看课文注释,仔细读读,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②示例:

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

将军发现单于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③师引导:

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

④示例:

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⑤师引导:

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

⑥示例:

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逐单于,我就借用诗句中的“逐”。

(相机板书:

逃、逐)

3.细读诗句,体会诗情。

(1)解读“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