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5145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历史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意识不强,行为过渡强调个性化,不太愿意受约束;

在充裕的物质生活影响下,学习的动力不强,难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对于流行元素的追求与普遍认可度较高,甚至影响到传统美德在学生思维中的地位;

形成很多不良习惯;

思维方式、行为偏激、过于叛逆、太非主流,可能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性危机应对”的研究,就是要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教学为依托,以历史课堂为主阵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结合班主任管理、课外引导、个人追踪、座谈访谈等,使学生重新振作精神,解除困惑、坚定信仰、约束行为、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成长成才、培养能力、提高成绩。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就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角度看,一方面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知识爆炸,激烈的社会竞争等都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大踏步前进。

另一方面,本应对学生成长起促进作用的科技进步却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成长构成了挑战,一部分学生难以抵御网络诱惑;

充裕的物质生活使青少年缺乏应有的进取心;

头晕目眩,五花八门的现代主义流行元素极大地冲击着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

影响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取向等。

这些对青少年的影响实在是太大,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危机,给家长和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我们的新教育改革带来极大地挑战。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对于塑造人格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正面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如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

如何通过历史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如何利用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如何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指导学生更好地成长,负起社会学科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四、研究的内容

(1)研究历史教学中人格塑造的知识,参阅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学习和运用行动研究法,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发挥正面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的相关理论资料和经验总结。

(2)研究学生的普遍学习、生活习惯情况,关注他们习惯的共性和差异性。

通过辅导、引导、座谈、个体谈话、模范榜样、历史塑造,逐步提高其认识,达到学成与养成相结合的目标。

(3)对学生初中时历史学习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所在初中历史学科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历史成绩,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4)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在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条件下,高考压力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找到切入点和转化点。

(5)学习和研究历史课程教学中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史料和先进实施经验,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人际交往的需求、动向,尝试用“通过古人影响今人”的方法来引导、塑造学生,促进其成长。

(6)积极研究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规划,理想目标,心灵归宿,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

查阅相关史料,塑造历史典型,学习与其相关的经验总结。

把对学生的共性了解和对个别学生的追踪引导相结合,力求把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辅之以其它手段,确保培养出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满足“三个面向”的要求。

(7)学习和研究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论,先进地区的实施方式。

通过历史主体班会,历史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书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独立表述历史事物、独自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

(8)学习和研究历史课外活动的相关理论,学习和运用课外兴趣小组,通过小组研究,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能力。

(9)学习和研究地方史的相关内容、文献和研究成果,让学生通过参观、访谈等形式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0)研究我国当前“非主流文化”的特征,把对非主流文化的研究和对历史主流文化的研究相结合,把它与对学生性格、情趣、年龄特征的研究相结合。

从而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以达到更好的教育转化效果。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以问卷、座谈等方式,调查了解学生的现状。

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观点、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历史应用能力、实际参与能力、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学生之间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等。

2、比较法

通过设立一个实验班和比较班的方式,其中高一(6)班为实验班,在对其进行普遍问卷之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施措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人格塑造部分的目标。

高一(7)班为比较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正常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课题实施中对两者进行分阶段比较,这样容易发现研究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成果的直观获取与整理。

3、课堂引导法

课堂教学是历史学习的最主要方式,含盖的知识面最广,也是我们课题实施的主要方式。

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使学生在正面教育中得到提高。

4、行动研究法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建兴趣小组、开展主题班会、开展历史主题演讲活动,参观历史古迹,研究地方史资料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培养历史兴趣和参与能力。

5、其它方法

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六、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申报与准备阶段:

(2013年9月—2013年10月)

本阶段研究主要目标是发现问题并制定应对策略:

为了客观了解我校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现状和学生成长状况,较好的消除课题实施中的消极因素,有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研究,我们先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分别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共计206名学生,主要内容为以下七个方面:

①在历史教学中正面价值观的培养;

②历史教学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③历史教学对学生抵御网络诱惑的作用;

④历史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作用;

⑤历史教学与学生非主流文化倾向;

⑥历史教学对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⑦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调查结果统计:

1、关于历史教学对学生正面价值观的引导方面。

问题一:

历史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吗?

“能起决定作用”的占55%;

“能起重要作用”占30%;

“能,但作用有限”占15%。

问题二:

你的老师在教学中有没有注重你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渗透?

“有,老师做的很好”占50%;

“有,但做的还不够”占35%;

“没有”占15%。

2、关于历史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

你认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对个人成长影响大吗?

“起绝对影响”的占20%,“影响很大,很重要的”占65%,“有一定的影响”占15%。

历史老师经常在教学中进行关于“历史人物评说”的主题活动吗?

“有,很必要”的占10%,“有,但做的还不够”的占30%,“没有”的占60%。

3、关于历史教学对学生抵御网络诱惑的作用方面。

你认为通过历史课正面教育引导,能加强学生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吗?

“能,而且很重要”的占30%,“效果有限”的占50%,“不能”的占20%。

你认为用何种方式来教授“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个知识点?

“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的占55%,“用历史小论文”的占30%,“用传统讲授法”的占15%。

4、关于历史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

你认为历史教学对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重要吗?

“非常重要”的占60%,“重要”的占35%,“不重要”的占5%。

面对困难,你的心理态度如何?

“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占40%,“量力而行”的占55%,“知难而退”的占5%。

5、关于历史课程教学与学生非主流文化倾向方面。

老师在历史课上讲授过“非主流文化”吗?

“有,是现代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的占40%,“没有”的占50%,“无关紧要”的占10%。

你认为学生的非主流倾向能通过历史教学而实现向传统主流价值观的转移吗?

“一定行”的占30%,“应该可以”的占30%,“表示怀疑”的占40%。

6、关于历史教学对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方面。

历史教学能培养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吗?

“行”的占40%,“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占50%,“作用有限”的占10%。

你的历史老师在讲授“构建和谐社会”的知识点时,运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

“讲授法”的占60%,“合作探究法”的占25%,“其它”的占15%。

7、关于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方面。

你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正常途径是什么?

“课堂教学”的占70%,“课外书籍资料”的占20%,“兴趣小组等其它形式”的占10%。

传统单一的历史课堂教学会影响你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吗?

“肯定会”的占60%,“一定程度上会”的占30%,“不会”的占10%。

原因分析:

1、教材方面原因。

现行的高中教材采用的是必修加选修的模式,在必修模块中主要是主体历史知识点的设置,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难全部联系在一起,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起到塑造学生人格的作用。

选修模块部分内容较为生动有趣,但往往选上的部分有限,也很难全部体现学生生活实际。

2、来自家长的原因。

很多家长过份看重学生的分数,“分数决定一切”,这使得一些学生只注重历史学科中智育部分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其德育、美育等其他部分的知识。

3、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本地经济较落后,学校的发展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教学条件不完善、不配套,学生的探究课与实践课受到一定的制约。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的较多,学生中留守的比例较大,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4、学生自身的原因。

近年来我校生源一直稀缺,所招学生差生比例大,本身学习困难大,加之高考应试模式的影响而学习方法单一,出现只适应课堂教学而不太适应其它历史教学活动形式的现象,参与能力差。

有的学生因好奇心强,意志力有限,以致于思想行为在课堂正面要求与外界干扰之间徘徊。

5、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只是机械地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而不讲究方法,多用“填鸭式”的教学,基本上不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导致经历了九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出现了厌学现象,对历史“烦”,兴趣开始向其它“好奇的”“有吸引力的”领域转移。

有时只重视“识记”“理解”两目标的教学落实,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渗透,这都不利于学生成长,导致他们难以抵御外界诱惑。

思考与对策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前提,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形成良好品格的关键。

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辅助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教学。

(希望学校在这方面加大投资,以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

2、教学活动中要把书本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找事例来丰富课堂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性、趣味性。

3、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例如开展主题班会、历史主题演讲比赛、历史主题辩论会、书写历史小论文等,有针对性深度挖掘历史知识、历史人物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多重能力。

4、课堂内外相结合。

要从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内、外相结合。

在抓好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同时,可成立历史课外兴趣小组,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进行研究。

5、由查找历史知识到“寻求”历史知识。

可利用兴趣小组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也可参观历史遗迹,直观地感知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6、进行跨学科性的学习和研究。

可运用政治、法律知识规范学生要求;

可运用文学、艺术、美术去感染学生等。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6月)

1、第一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月):

本阶段主要研究如何打开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主观能动性。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①更新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实行开放式、探究式教育教学,鼓励学生由“坐好、听好”到“动起来,主动学”,一改以往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法,使学生一下子活了起来。

学生们发现,老师比以往亲近多了,自己也开始愿意主动与老师接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地被消除。

在新模式下,学生们发现曾经课本上枯燥的知识也可以这么有趣;

难懂的道理也更容易理解了;

本来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相结合起来,他们不再对历史课感到厌烦,而是开始期盼和向往了。

②开展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活动参与能力,培养当众演讲的心理素质,渗透德育目标,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有效渗透德育的主题班会。

如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一课的教学,我们就开展了《正确认识网络》的主题班会。

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并发言,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评。

学生们为了上好这堂课,都行动了起来。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准备充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不仅提高了能力,还从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更愿意配合后面的研究了。

③辩论会形式

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表现欲强。

适当地举办历史辩论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

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史料整理和收集能力、还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加强活动参与意识,使他们在主流学习行为中找到了成就感。

如在讲到东西方古典思想的比较时,就提出了一个辩论主题《美德即知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精心准备,辩论的整个过程均由学生组织,老师只负责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最后点评。

使学生不仅锻炼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受到美育、德育等正面价值教育。

④反思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试验中,研究的内容和方式具有民主性、现实性、全面性,在研究的基础上写了阶段性小结,形成初步的文字研究材料。

但是教学研究选择的空间范围还是太小了,基本上还是局限于课堂、讲堂,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突破这一空间限制,把历史课堂、讲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直接走出课堂、讲堂,深入社会中去探询和直接感知生活中的历史知识。

研究中,有个别同学对新的试验措施不太适应,个人成绩提高有限。

表现出集体意识不强,缺乏交流与合作的精神,有的学生表里不如一等。

对此我们将进行小范围的研究,采用个案追踪的方法来解决。

2、第二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对前阶段成果进行边实施边研究,同时采取建立历史兴趣小组,参观历史遗迹、个案追踪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①组建兴趣小组

在实验班中挑选积极分子组建历史兴趣小组,从组长到成员均由学生担任,老师担任辅导员,只负责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和必要的辅导,而学生则全程参与。

研究的对象均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普遍关注的现象和成长中所遇到的困惑。

如: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

历史教学对学生非主流行为倾向的影响;

如何发扬先辈们的优秀品格——历史人物伴我成长;

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与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等。

通过历史兴趣小组多渠道的研究,达到课堂上无法达到的效果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②鼓励或组织参观历史遗迹

我县及周边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

陶艺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习仲勋陵园;

到贤镇——王翦墓遗址;

老庙东——唐桥陵遗址;

富平县迤山中学——张义安墓遗址等。

利用“五一”的时机,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在缅怀先贤先烈的同时,也直观地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学习了他们的优秀品德和崇高精神,给学生扎实地上了一堂社会课,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其珍惜现状、成长成才。

③进行个案追踪

我们把其中的一小部分典型学生立为个案,具体由组内成员分组到人,每个小组均负责一到二人,有针对性重点进行转化和提高。

七、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在本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两个多学期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通过研究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成绩。

自实施研究以来,实验班高一(6)班与比较班高一(7)班相比,实施以前两班历史成绩基本持平,但到第一学期期中测试时,高一(6)班历史平均成绩就比高一(7)班高出4分,到14年期末测试时,高一(6)班历史平均成绩不仅高出高一(7)班6分,而且全班历史成绩不及格人数大大减少。

在个人成绩提高方面,高一(6)班张一凡、李鹏飞、党佳、孙祥龙等均有明显提高,如:

张一凡历史成绩从13年9月入学时的32分提高到期中测试时的49分,到期末测试时则为56分,而至第二学期期末测试时,已达到71分,从一个历史学困生一跃成为学优生。

2、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研究前,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表现被动,没有积极性,甚至有不少学生一上课便昏昏欲睡。

而课题研究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提前预习的学生开始多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映上历史课就像看电影和看表演一样,有时自己也可以过一把“演员瘾”,课上的一点儿不累。

在第二阶段研究的调查中,发现历史课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了。

3、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不少学生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处于弱势,自我感觉不如别人,于是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一部分学生因此而慢慢变得自我封闭,不愿意和别人交往。

还有少数学生注意力开始向其它方面转移,如上网、早恋、打游戏等不良行为,想从中找到自信,结果是越陷越深。

在本次研究中,不少学生通过各种历史教学活动的参与,他们的组织能力、活动参与能力、演讲能力、辩论能力等得以展示。

给了学生自我发现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原来我也能行”,自信心提高了。

4、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的能力。

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参观历史遗迹、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考察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5、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形式,使学生们的社会参与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表现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得以提高。

6、增强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研究中,学生们的行为活动和价值贡献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展现的,离开了团队,谁也完不成任务,更出不了成果。

无形中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了对“团队”的认同感。

7、提高了学生思想力和抵御不良诱惑的意志力。

使正面主流价值观成为学生的价值标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功抵御成长中的各种危机。

8、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祖国河山壮丽多彩。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师方面

1、通过研究提高了我组教师教研水平和教研意识。

在研究期间,我们本着边实施边研究的原则,把研究成果第一时间运用于实验班学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研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提高。

这对于组内成员都是无形的激励,大家也都从中有所提高。

2、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通过研究,我组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更新,新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基本上都能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已逐步可以适应新教育教学理念的需要。

3、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视野,把历史辩论会、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比赛、组建历史兴趣小组都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部分。

(三)教学方法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基本摸索出一条利用历史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活动参与能力、探索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学生的思想力、自信力和意志力的新路子,使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抵御成长中的各种危机。

具体做法就是,以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如主题班会、历史辩论会、主题演讲比赛、课外兴趣小组、参观历史遗迹、社会调查、个案追踪等方法,形成动态课堂,联动教学,联动学习。

八、成果推广

经课题组成员的共同研究探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即上述的三个方面,为了最大范围的发挥其作用,我们决定对其作如下推广:

1、以实验班为试点边推广边研究。

主要是上示范课,并进行组内的听评,并做必要反思。

2、在本组内和校内进行推广,使广大教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以提升,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有所增强。

3、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由学校出面与兄弟学校进行联系,进行联合研究、讨论与评比,在使自身得以提高的同时,也把我们的成果推介出去。

九、反思

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1、体会: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是历史课程教学的关键,也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

②进行教育改革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

③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④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前提;

⑤课外活动也是历史教学的一部分。

2、反思

①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本课题研究范围太大,课题值得深入和展开的地方太多,而我们的研究仅局限于历史教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显得有点狭隘。

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时间限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反思之足。

比如,如何把成果常态化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去如何把成果全面实施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因此我们将继续搞好相关历史课题研究,并为以后的课题申报提供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