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5046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Word下载.docx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Word下载.docx

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课堂师生关系,使班级的统一要求、互帮互助的授课优势与个别化教学的因人施教、分类指导的优势统一起来,使授课形式走向多元化。

二、教师必须突破讲练结合的知识性教学,转向以引起学生活动为主的双向互动化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我们重新构建初中数学的内容和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而目前教学中强烈的功利主义,为高分而授课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被淡化。

如教师讲例题用方程解,学生作练习题也跟着用方解,从而导致了数学教学的僵化和机械,失去了数学教学的灵气。

教学要让学生成为教材学习的主人,而不要成为教材学习的奴隶,就要使现行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转向以引起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中去,形成“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

通过活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扮演问题的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角色。

“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重要一千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数学知识全部告诉给学生,而要留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使其在活动中探索数学问题,愉快地接受知识。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一节,课前师生每人准备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课堂上师生双边共同活动,先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把全等的直角边作为拼接处拼成一个四边形,再观察拼好的四边形的特点,进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乐趣,乐于参与,使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层层深化,更是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去,使教学向教师,学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化转轨。

三、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转向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应彻底改变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求知精神,教师要在课堂上要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要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废止满堂灌、满堂问,要以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为前提,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作为初中数学的的首要任务来完成。

要使数学教学适应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网上教育以尽快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这就要求我们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大胆创新,用自己的心血努力去探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行为以取得更加优异的业绩。

[返回]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吴玉平乐劲林

摘要:

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使学生、教师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甚至是相当难解决的。

因此,在取得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新课程不断引向深入。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行为

前言:

有人说,教学观念转变难,其实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最难的。

自从开展体育新课程实验以来,通过听课、优秀课评比观摩、区域间交流与评比等活动,我们欣喜看到,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改变教学行为方面不自觉地走进了各种误区。

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1.历经风雨见彩虹—教师教学行为的可喜变化

1.1课前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上课前,以往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材知识,关注自己怎样教的顺手,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备课环节就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

通过几次大型教研活动,我们发现,教师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1.2.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正从知识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许多教师在刚刚接触新教材时,不约而同地说:

“教了这么多年的书,现在却不知道怎么教书了,教材上什么知识点也没有,十几分钟就能把所有内容讲完”而现在,走进我们的体育课堂,生动趣味的生活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意味深长的人生启迪,正在代替以往板着面孔的说教而让人耳目一新。

教师们不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转变,而且在课堂教学行为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

教师不再单纯是教材知识的讲授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学生发展的引领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关注自己是否讲得明白,学生是否听懂,而是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尊重、激励学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正在受到冲击,“健康第一”、“以育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在我们的课堂上,广大教师不仅能够放弃知识拥有者的权威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能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用统一的标准和规格来评价所有的学生。

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总是以赞赏、鼓励为主。

对于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会给予关注和赞赏;

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们会赞叹不已、热情鼓励;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会积极引导,注意发现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有针对性地给予表扬。

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之中,他们充分感到学习的愉快,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

1.4.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发生了改变。

现在,看是否有价值的好课,重点不仅要看整个教学过程是否一气呵成、毫无破绽,教师挥洒自如、学生积极配合,顺利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是主动的,思维是否活跃,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能否产生思维的火花,发现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

应该说,这种导向对体育教师改变教学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

现在的体育课堂正在走向开放,教师已经在主动开发和利用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关注课堂上“意料之外”的发生,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宝贵资源,并有所选择的与自己的教学预设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2.拨开迷雾见晴天—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注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虽然一些教师谈起新课程来头头是道、长篇大论,但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茫然无措,有的甚至陷入了误区。

2.1.对待教材的态度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去,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标准和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新的教材观认为,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教材。

于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一方面,他们不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没有深度,缺乏逻辑性和递进关系;

另一方面,脱离甚至抛开教材,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课外资料、事例、设计教学活动等。

其实,教材中所呈现的都是专家们精心选取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典型代表意义,这样做,就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2.2.对待课堂讲授的茫然无措。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显得有些矛盾:

讲多了怕“满堂灌”,少讲或不讲又怕学生不明白;

按照教科书讲似乎太死板,不按教材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讲知识容易陷入灌输,只让学生活动难免流于肤浅等等。

这些疑惑的产生虽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但究其实质来说,仍是教师教学观念上的模糊。

新课程要改变的是“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对教师讲授的彻底否定。

新课程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精力放在“讲什么”、“如何讲”的研究上,这种“讲”是有的放矢的,是在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基础上的有选择、有实效的“讲”。

一般来说,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科学认识的结果(思维的结果),学生所看到的只是结论性的知识,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教师也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恰当讲授,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如果当讲的不讲,该掌握的没掌握,学生的体验和探究也是浅层次的,这样的教学势必因不够厚重而丧失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2.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一些盲区。

新课程提出,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主要资源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觉和行为上的极端。

主要表现在:

2.3.1有的教师简单的认为,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就是在设计中增加一些教科书之外的背景资料、典型案例。

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机整合,反而给人以堆砌材料、滥竽充数之感。

2.3.2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把握和利用不够。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表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思想困惑,尤其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提法、争论时突口而出的话语、师生合作探究时咄咄逼人的诘问等等,都是课堂上稍纵即逝的亮点,都能够为我所用而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很多教师拘泥于既定的教学设计,不注意或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从而导致可能是很有价值的资源白白的流失。

2.3.3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来上课,才是合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近些年,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听了不少,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微乎其微。

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课件的许多功能也确实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但一种新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能取代所有传统的手段。

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关键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

如果说,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给我们的课堂增添色彩,那么,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情景中,一样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2.4.教师在课堂提问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等方面,也有矫枉过正的倾向

2.4.1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

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

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

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45分钟的时间共提问了几十次。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

这样的“满堂问”就是我们要的吗?

从我国古代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直至近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对此都有不同的诠释。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如何在展示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的“结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疑、适时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思维的潜能,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丰厚的土壤,这才是新课程对课堂提问的本质要求。

否则,问题再精彩、设疑再有悬念,也只能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主义,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4.2现在的公开课还有一种现象,“太棒了”的赞誉声、“噼里啪啦”的鼓掌声不绝于耳,那些回答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没有得到纠正。

我深深地意识到,表扬孩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好孩子是“夸”出来,这有一定的道理。

作为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应该提倡的。

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无原则的表扬,对于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制止或修正。

小结:

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希望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能引起同仁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097

[1]冼建宏、黄辉宁.实施体育课改的问题与方略.[J].中国学校体育,2004.5

[2]曲宗湖.对新体育课标实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4.1

[3]夏峰.听听学校体育改革中的不同声音.[J].中国学校体育,2003.5

[4]宋学光、高始玲.领会课标内涵走出教学误区.[J].中国学校体育,2006.1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姜堰二中 

唐杰

新课程要求教师全面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帮助和引导的新教学方式,致力于研究和反思的自我认识,强调合作与互惠的同事关系,体现责任和包容的社会关系。

教学活动中彰显教学智慧,做一位优秀的智慧教师。

教学行为、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合作、互惠、责任、包容

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秋季起,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省4省(自治区)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拟用4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进。

2005年我省也开始实施了新课改,近两年来,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接受学习的意识,”教师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部原副部长、现江苏省副省长王湛语),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需发生哪些转变?

一、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实践新课程中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彻底抛弃“师道尊严”、“做学生的管家”等陈旧观念,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

”教师一旦挫伤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他会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和你抗衡。

尊重学生体现在教师要有爱心。

教师不仅要爱学校、爱教育,更要爱学生。

爱学生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

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体有何差异,教师都应该倾注全部的爱心,每一个学生其人格是平等的,教师应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

爱学生体现在信认学生,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独具慧眼,鼓励每一个学生去不断自主探索,才能让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爱学生还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民主性原则,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必须改变。

有些教师常抱怨学生不懂民主,甚至说不能给学生民主,其实,民主不是教师的施舍,它应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民主性原则反映了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民主也反映了新课程的新思维。

夏丐尊先生曾说过: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在尊重学生时,更要特别尊重以下学生:

智力发育迟缓学生;

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曾有过过错的学生;

有严重缺乏和缺陷的学生;

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等。

教师应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哪怕取得的微小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和良好的兴趣爱好,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甚至对专家的质疑,赞赏每一位学生对老师自己的超越。

只有尊重和赞赏才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

二、教学关系,突出帮助、引导。

传统的教学关系,强调的是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它严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是一种帮助。

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己,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与评价,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帮助是教师的职责,是新课程中新型教学关系的必然要求。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认识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价值,引导学生克服挫折,引导学生从胜利走向胜利。

引导是一种启迪,是激励,当学生迷路时,教师应是前进道路上的灯塔;

当学生登山畏难时,教师应是学生内心的精神支柱,它激励着学生不断前进,不断向上攀登。

三、自我认识,致力研究、反思。

面对新课程我们很多老师都曾有过彷徨,甚至是面对新的教学要求“一筹莫展”,如何立足新课程,实施有效的教学呢?

首先教师应应是一个研究者。

教师要研究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差异,研究如何开发现行的实验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与学生积极互动,谋求共同发展;

教师要研究如何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知识,试想想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

在学生心中教师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偶像,是他们心中的百科全书,若教师一问三不知,他们必然非常失望。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学会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教学实践中的行为和教学效果的得失,我们可以按教学进程把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前,教师应着重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能达成?

教学过程应如何设计?

它是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

教学中的反思,主要强调及时、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力争教学过程能高效高质地进行着;

教学后的反思,提倡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使后续教学环节和效果更优化,它倡导的是批判式的反思、反思中提高,反思是一种升华。

四、同事关系,倡导合作、互惠。

新课程需要新型的同事关系。

“单打独斗”、“经验式教学”早已过时。

一位好的教师应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师。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

社会尚如此,教师更应如此。

一个教研组、一个备课组,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如果要出成绩,必须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新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不同的教师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使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追求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新课程实施中同事关系是互惠的。

西方有一种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平稳,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心理评价。

“付出”的是“成本”,“得到”的才是“利润”。

新课程中的优秀教师应讲求奉献,主动关心同事,与同事一起探讨教学中的困惑,给同事提出合理的建议;

反过来,同事也应主动接受别人的帮助,在同伴互助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

同事间合作是前提,互惠才是保证。

五、社会关系,体现责任、包容。

新课程体系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基础教育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要求。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责任重大。

教师要致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还学生教育的本来面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倡导学为主体,教为引导的教学方式。

实施新课程中我们教师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正确处理好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家长、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自觉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树立教育服务意识;

其次要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谋求在孩子教育中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的一致,对于家长对老师和学校的要求要包容,特别是当学生有了不足和错误后,不要动辄就让学生带家长,或向家长告状,而应努力寻找教育的契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感化;

当学生成绩掉队或是顶撞老师,不要居高临下,将家长和学生一起训斥;

当家长提出对学校或教师的质询时,我们应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和说明,充当家长家庭教育的引领人,做好家长的参谋。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应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及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习研究,做一个会学习爱合作肯思考,具有教学智慧的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①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朱永新:

《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美]StephenD.Brookfield著,张伟译:

《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④朱小蔓: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7年教科院基地学校科研协作会姜堰会议论文)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008年第17期 

作者:

吴春利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创造力的学习,为此,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的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陈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