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4581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

4.1资料整理8

4.2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计算8

5试验结论9

附录1试验点位平面图10

附录2标贯试验曲线图11

工程质量试验报告

样品名称

(规格、型号)

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

委托单位

济南金艺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报告编号

工程名称

鲁商·

凤凰城二期工程

样品编号

见试点平面位置图

建设单位

试验类别

委托试验

设计单位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程地点

济南市唐冶新区

勘察单位

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试验仪器

标准贯入仪

监理单位

山东省建院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试验地点

工程现场

施工单位

核工业志成建设工程总公司

试验日期

2013.8.3~2013.8.4

试验项目

强夯地基各土层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

抽样地点

抽样基数

/

抽样日期

2013年8月3日

抽样数量

1个

抽样人

检测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各土层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

0~2.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22kPa。

2.0~3.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31.6kPa。

3.0~4.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38.3kPa。

4.0~5.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44.6kPa。

具体检测数据详见报告部分。

以下空白。

注册岩土工程师(签章):

(签字)

检测单位(签章)

日期:

批准:

审核:

主检:

报告编写:

1前言

济南金艺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建的济南市鲁商·

凤凰城二期工程位于济南市济南市幼安路北侧,唐冶中路西侧。

该工程由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住宅楼基础为人工挖孔桩,车库及道路工程基础为强夯地基。

核工业志诚建设工程总公司承担该地基强夯加固处理任务,设计要求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Pa。

受济南金艺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山东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对该工程拟建场区的强夯地基进行了标准贯入确定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试验工作。

本次试验布置1个标准贯入试验点,试验工作量与试验点位均由委托方指定。

试验点位置见试验点位平面布置示意图(附录1)。

工程概况及试验工作量见表1:

表1工程概况及试验工作量

地基类型

检测标高

(m)

检测数量

设计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强夯地基

标准贯入确定

桩身极限侧摩阻力

87.0

1个试验点

180

注:

以上资料均由委托方提供。

现场检测于2013年8月3日至8月4日进行,检测期间天气晴朗,气温约30℃~33℃,2013年8月16日提交检测报告。

2工程地质状况

根据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济南市唐冶新区2012-G073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

2013KC勘016),在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填土、黏性土、碎石土,基岩为砾岩、闪长岩。

经钻探揭露,场区地层可分为10层。

各地层及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由上而下简述如下:

①素填土(Q4ml)

灰褐色,松散,稍湿,主要成分为粉质黏土,偶见树根、砖沫、碎石块等。

该层填土主要揭露于场区西部泄洪沟附近,堆积年限较短,分布不均匀。

场区该层局部分布,厚度:

0.90~14.90m,平均7.26m;

层底标高:

79.65~95.97m,平均88.41m;

层底埋深:

0.90~14.90m,平均7.26m。

②黄土状粉质黏土(Q4al+pl)

黄褐色,可塑~硬塑,断面见少量白色钙质条纹及针状虫孔,土质较均匀,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该层分布较普遍,仅在场区东侧泄洪沟处局部缺失,厚度:

1.70~7.20m,平均5.66m;

89.32~95.05m,平均91.34m;

2.20~7.20m,平均5.89m。

②1碎石土(Q4al+pl)

杂色,松散,稍湿,灰岩质,次棱角状,排列无序,一般直径1~3cm,最大6cm,碎石含量约59%,颗粒级配较好,充填可塑粉质黏土。

该层在局部钻孔中揭露,厚度:

0.80~5.80m,平均2.63m;

88.93~92.83m,平均91.36m;

4.30~7.30m,平均5.82m。

②2黄土状粉土(Q4al+pl)

褐黄色,中密,稍湿,见锈斑及少量针状虫孔,土质不均匀,切面无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

该层仅在9个钻孔中揭露,厚度:

0.70~1.60m,平均1.08m;

90.51~93.31m,平均92.43m;

3.50~6.10m,平均4.58m。

③粉质黏土(Q4al+pl)

灰褐色,可塑~硬塑,见铁锰氧化物,土质较均匀,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该层分布较普遍,厚度:

1.60~5.80m,平均3.49m;

83.99~90.29m,平均87.57m;

7.40~12.30m,平均9.64m。

④粉质黏土(Q4al+pl)

褐黄色,可塑~硬塑,见锈斑,土质不均匀,偶见姜石,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0.90~5.90m,平均2.88m;

78.69~88.07m,平均84.95m;

6.50~17.60m,平均12.08m。

④1碎石土(Q4al+pl)

杂色,稍密,稍湿,灰岩质,次棱角状,排列无序,一般直径1~3cm,最大7cm,碎石含量约65%,颗粒级配较好,充填可塑状粉质黏土。

该层仅个别钻孔揭露,厚度:

1.00~4.50m,平均2.76m;

82.30~87.89m,平均84.94m;

9.50~15.10m,平均12.46m。

⑤粉土(Q4al+pl)

褐黄色,中密,湿,见锈斑,土质不均匀,切面无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

该层在场地西部分布较普遍,厚度:

1.40~9.40m,平均4.55m;

74.86~85.67m,平均80.06m;

11.50~22.10m,平均16.98m。

⑥粉质黏土(Q3al+pl)

微棕黄色,可塑~硬塑,见锈斑,土质均匀,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1.00~8.20m,平均4.70m;

74.52~82.65m,平均79.73m;

14.10~21.50m,平均17.53m。

⑥1碎石土(Q3al+pl)

灰黄色,稍密-中密,稍湿,灰岩质,次棱角状,排列无序,一般直径1~4cm,最大6cm,碎石含量约68%,颗粒级配较好,充填可塑粉质黏土。

0.60~9.60m,平均4.28m;

73.95~79.50m,平均77.38m;

11.00~23.60m,平均19.15m。

⑦粉质黏土(Q3al+pl)

微棕红色,可塑,见铁锰氧化物及铁锰结核,土质均匀,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1.10~7.60m,平均4.01m;

69.55~79.39m,平均75.17m;

18.00~28.00m,平均22.18m。

⑧碎石土(Q3al+pl)

灰黄色,稍密~中密,稍湿,灰岩质,次棱角状,排列无序,一般直径2~4cm,最大6cm,碎石含量约70%,颗粒级配较好,充填可塑粉质黏土。

0.70~18.30m,平均4.73m;

63.42~78.36m,平均71.23m;

18.00~33.50m,平均25.61m。

⑧1粉质黏土(Q3al+pl)

微棕红色,可塑~硬塑,见铁锰氧化物及铁锰结核,局部夹碎石块,土质不均匀,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1.10~5.50m,平均2.44m;

68.35~73.25m,平均70.63m;

17.10~29.00m,平均24.68m。

⑨1强风化砾岩(E)

青灰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灰岩质砾石胶结,主要填隙物为粉砂,黏土物质等,岩芯呈块状及短柱状,一般块径3~8cm,最大12cm,岩芯采取率70%。

该层仅在14个钻孔中揭露,厚度:

1.40~9.50m,平均4.78m;

62.57~72.62m,平均67.23m;

24.20~34.90m,平均29.90m。

该层进行动探试验6次,均反弹。

⑨中风化砾岩(E)

青灰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灰岩质砾石胶结,裂隙充填粉砂、黏土等,岩芯多呈短柱状,一般节长10~15cm,最大25cm,局部见小溶孔,岩芯采取率90%,RQD=75。

该层取岩样9组,其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为18.68~45.86MPa,平均值为26.52MPa,标准差为8.23,变异系数0.31,标准值21.37MPa,属较软岩,完整性指数0.48,较破碎,岩体质量基本等级为Ⅳ级。

该层主要分布在场地西部,厚度:

2.50~7.30m,平均4.29m;

57.47~72.39m,平均66.25m;

23.20~40.00m,平均30.22m。

⑩1全风化闪长岩(δ53)

灰绿色,结构构造已风化破坏,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岩芯呈砂土状,手掰易碎,岩芯采取率85%。

该层仅在6个钻孔中揭露,厚度:

1.00~5.30m,平均3.20m;

58.92~70.09m,平均65.50m;

27.00~38.40m,平均31.83m。

⑩2强风化闪长岩(δ53)

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岩芯多块状,一般块径3~10cm,最大15cm,岩芯采取率65%。

该层仅在7个钻孔中揭露,厚度:

1.80~5.30m,平均3.20m;

63.98~73.77m,平均69.67m;

23.50~33.40m,平均27.86m。

⑩中风化闪长岩(δ53)

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岩芯多呈短柱状,一般节长15~20cm,最大30cm,岩芯采取率85%,RQD=70。

该层取岩样15组,其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为14.46~41.07MPa,平均值为27.52MPa,标准差为9.70,变异系数0.35,标准值23.05MPa,属较软岩,完整性指数0.47,较破碎,岩体质量基本等级为Ⅳ级。

该层主要分布在场地东部,该层未穿透,最大揭露厚度8.00m。

其它详见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济南市唐冶新区2012-G073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

2013KC勘016)。

3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依据及主要仪器设备

3.1试验目的

确定各土层的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

3.2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记录标贯锤击数N,确定砂土的密实度,然后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经验参数法确定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

试验点1个。

试验深度5米,试验点位置见试点位置图。

3.2.1标准贯入器

标准贯入试验设备主要由标准贯入器、(见图1)、触探杆、及穿心锤组成。

图1标准贯入器(mm)

1—贯入器靴;

2—由两个半圆形管合成的贯入器身;

3—出水孔φ15;

4—贯入器头;

5—触探杆

3.2.2标准贯入试验方法

①先用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以上0.15m处,清除残土。

清孔时,应避免试验土层受到扰动。

当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中进行试验时,应使孔内水位保持高于地下水位,以免出现涌砂和塌孔;

必要时,应下套管或用泥浆护壁。

②贯入前应拧紧钻杆接头,将贯入器放入孔内,避免冲击孔底,注意保持贯入器、钻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

孔口宜加导向器,以保证穿心锤中心施力。

贯入器放入孔内后,应测定贯入器所在深度,要求残土厚度不大于0.1m。

③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少导向杆与锤间的摩阻力,避免锤击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垂直速率15~30击/min。

④将贯入器先打入土中15cm,不计锤击数;

然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若遇密实土层,锤击数超过50击时,不应强行打入,并记录50击的贯入深度。

,然后根据公式1换算出标贯锤击数N。

N=30×

(公式1)

式中:

△s—50击时的贯入度(cm)。

⑤旋转钻杆,然后提出贯入器,取贯入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记录,并测量其长度。

将需要保存的土样仔细包装、编号,以备试验之用。

⑥重复1~4步骤,进行下一深度的标贯测试,直至所需深度。

一般每隔1m进行一次标贯试验。

3.2.3触探杆长度影响修正

当用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按规范查表确定承载力或其他指标时,应根据规范规定按公式2对锤击数进行触探杆长度校正

N=α·

N′(公式2)

式中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α——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

N′——实测贯入30cm的锤击数。

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表2

触探杆长度(m)

≤3

6

9

12

15

18

21

校正系数α

1.00

0.92

0.86

0.81

0.77

0.73

0.70

3.2.4确定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章第3部分中经验参数法确定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第33页)的办法,根据标准贯入试验记录整理后的标贯锤击数N,确定土的密实程度,然后通过查表(见表3),利用内插法计算得出人工挖孔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sik。

表3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sik(kPa)

土的名称

土的状态

标贯锤击数N

混凝土预制桩

泥浆护臂钻(冲)孔桩

干作业钻

(挖)孔桩

粉细砂

稍密

10<N≤15

24~48

22~46

中密

15<N≤30

48~66

46~64

密实

N>30

66~88

64~86

①该表节选自《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章第3节经验参数法表5.3.5-1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sik(kPa)(第33~34页)。

②因经现场勘察,本次试验点试验土层为粉细砂土层,故仅选取原表中粉细砂土的部分,极限侧摩阻力取值依据表中粉细砂土干作业挖孔桩数据计算。

3.3试验依据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3.4主要仪器设备

标准贯入仪器设备。

4试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4.1资料整理

表4分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试验

编号

标贯

深度

(米)

触探

杆长

修正

系数

实测

击数

(击)

土类

名称

备注

1-1

1

0~1.0

1.9

10

10.0

2

1.0~2.0

3

2.0~3.0

3.6

12.0

4

3.0~4.0

0.96

14

13.4

5

4.0~5.0

5.6

16

14.7

4.2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计算

由表4可知,修正后标贯锤击数N介于10至15之间,结合表3,土的状态为稍密状态。

由表3可得稍密状态土层下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sik(kPa)内插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3)

式中qsik—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kPa);

N—修正后标贯锤击数。

将表4中各层号下土的修正后标贯锤击数N代入公式3,得出各土层干作业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结果汇总为下表5:

表5各土层干作业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确定表

试验编号

层号

标贯深度(m)

修正后标贯锤击数N

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sik

22

31.6

38.3

44.6

5试验结论

凤凰城二期工程强夯地基各土层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sik如下:

(以下空白)

附录1

试验点位平面布置图

附录2

标贯试验曲线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