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443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docx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docx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作者:

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本文指出,与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互补、经济规模大的国家,经济增长潜力较大,甚至可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

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经济中心国英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美洲则土地资源丰富,两者资源互补。

美洲与英国因而有大量的互补型贸易,经济得以迅速增长。

美洲中,美国经济规模最大,产品成本更低,国内贸易更发达,得以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

二战后,东亚和东南亚劳动力资源丰富,与美国丰富的土地资源互补,对美出口蓬勃发展,经济飞跃。

亚洲中经济规模最大并推动出口的日本、中国,先后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体。

中国国内潜在市场庞大,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美国)的贸易和自身经济有持续发展的巨大潜能。

与往日美国追超英国的情况相似,中国有可能逐步成为亚洲经济的发动机,并首先在经济总量、然后其他方面超过美国,成为下一个世界经济中心。

不过,中国必须深化政府管理与企业产权的改革,建立统一市尝企业治理结构、健康的金融体系、政府良治、合理再分配与民主机制以及良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维持政治稳定,鼓励科技开发和创新。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趋势,成为亚洲的“北美”,而不是亚洲的“拉美”。

与贸易有关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是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出口带动增长这三大理论。

瑞典学者赫克歇尔和奥林建立了著名的资源禀赋理论(factorendowmenttheory)(HeckscherandOhlin,1991)。

该理论指出,生产和贸易中,各国用己之富,换己之缺,互通有无。

在赫克歇尔和奥林看来,生产要素可分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三种,当然也可以分成更多种。

一国会用它最丰富的生产要素制造和出口产品,从它国换取它缺乏的生产要素所制成的产品。

如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土地和资金短缺的国家,会专门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将产品出口他国,换取土地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迭尔多夫(Deardorff)指出,即便在关税和运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资源禀赋理论仍然有很强的说服力。

然而,利昂提夫(Leontief)却对资源禀赋理论提出了疑议。

人们本认为美国是个资本资源丰富的国家。

他发现,美国进口商品中的资本含量比出口更重。

这就是所谓的利昂提夫之谜。

但是,利玛(Leamer)认为,利昂提夫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他只是简单地比较美国进口出口产品中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

利玛重新分析利昂提夫的数据,发现美国属于资本密集型国家。

利玛通过对资源禀赋理论所做的最系统和仔细的经济计量检验,证明该理论是正确的(Leamer,1984)。

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发展出新的贸易理论。

他们意识到,规模经济大,可带动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克鲁曼(Krugman,1979)指出,贸易可帮助公司扩大生产,降低每单位产品成本(单位成本),增加利润。

马库森(Markusen)认为,跨国公司可在全球范围划分工种。

这样,可避免在各国建立相同的工厂,造成无谓的重复投入和效率的低下。

这种内在的规模经济,可带动贸易与增长。

在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外在的规模经济同时会起作用。

在大国,公司可拥有巨大的市场,降低运输成本;随着公司数目增加,为公司提供服务的企业就可降低其服务价格。

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大国如能保持经济开放,则可享受低的单位成本,其出口产品价格更低,因而出口的竞争力则更强。

与此同时,其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可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西方学者弗兰考尔(Frankel)和柔马(Romer)通过对98个国家进行计量研究,发现在控制国际贸易这一变量(因素)后,人口较多、地域较大的国家人均收入较高。

近几十年来,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理论已为西方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

该理论认为,贸易可对经济带来多重好处。

第一、出口可带动生产的扩大,提高国民收入。

贸易的结果,参预的双方生产能力上升,消费产品总量增加,国民收入增长。

贸易还有助于合理地分配资源,带动产业的升级换代。

第二、贸易促进创新、就业、储蓄、投资,提高生产力、技术、劳动技能、经营水平、创业精神,诱导民众消费。

这些影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外在效应(positiveexternalities)。

第三、贸易有助于外资的流入。

外来投资可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禀赋(如廉价的劳动力),制造产品,然后出口或内销。

这样一来,生产扩大,就业机会增加。

第四、政府为了保证出口的持续增长,要采取有效率的政策,以此可减小寻租活动。

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证研究证明,贸易较多的国家增长较快(MichalopoulosandJay,1973)。

后进国家的贸易与增长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两个国家先后主导了世界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老大”。

英国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世界贸易最大国,而美国则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仍是世界贸易最大国。

183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5%,1870年上升到25%,但在1900年下降到19%,1938年进一步下降为14%。

在上述年份,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4%、7.5%、10.4%、10.7%,远在英国之下。

在1830年到1938年间,英国仍为世界经济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1953年,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飞升到16%,英国只占10%。

美国一举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领袖。

本文称英美分别为前后两个世界经济中心国,称这两国主导世界贸易的时期分别为“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

当然,这里所谓的“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是经济意义上的。

世界经济中心国往往拥有世界最大、最开放的经济体和市常它也是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的主要来源地,对后进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时,需要着眼于它们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关系。

上述三个理论,能帮助我们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发展。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间的贸易,如农产品与工业制成品间的贸易。

而资源禀赋理论又最能解释产业间的贸易。

如资源禀赋理论所示,与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禀赋互补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来往会较大。

按出口带动增长理论来看,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来往较多,经济增长潜力则较大。

由此,我们可推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一:

与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禀赋互补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来往会较多,经济增长较快。

这一假设,是相对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禀赋互补性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上升,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会缩小,与发达国家开展的产业内贸易(如以汽车发动机换汽车轮胎),会迅速增长。

规模经济对国际和国内贸易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上述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最能解释产业内的贸易。

该理论指出,大国从规模经济得益更多。

大国单位生产成本较低,出口价格竞争力更大;国内市场更大,国内贸易对经济推动作用明显,也易吸引外资。

因此,大国经济发展的来源更多、更有力。

进而,我们可以推出假设二:

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其它因素相同情况下,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会更多,该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贸易发展会更快,经济增长也会更快。

(注:

在这里,作者要说明两点。

一、作者无意否认其它经济因素如储蓄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作者只想专门探讨国际和国内贸易对增长的作用。

二、除专门说明处以外,本文中亚洲主要指东亚和东南亚。

美洲、亚洲的贸易与发展

“英国世纪”时期的美洲发展

英国是第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国家。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它一举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英国土地贫乏,但劳动力丰富。

这点与东亚相似。

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则土地丰富而劳动力贫乏。

1875-1889年间,英国、日本、中国、法国为世界上可用土地最贫乏的国家,人均可用于农牧林业的土地分别为1.4、1.8、2.4、2.7英亩。

特立尼达、马来亚、俄国、哥斯达黎加人均可用土地面积在5.7到8.5英亩间,居中间水平。

智利、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巴西、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人均可用土地面积在25到216英亩间,属于土地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

从资源禀赋贸易理论和上述假设一来看,发达的英国与发展中的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理想的互补型贸易伙伴,可互通有无。

英国与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应当很大,而与亚洲的贸易有限。

历史事实的确如此。

以1900年和1913年两年为例,土地丰富的北美和拉美,与英国的贸易来往密切。

在1900年和1913年,对英出口平均占七个美洲国家出口的四分之一(25%),却只占亚洲国家出口的7.5%到10%。

英国的贸易数据显示,在1860年,食品、家畜和原料占英国进口的92.7%,到1927年,仍占80.7%(Mitchell1982,p.521-522,474-477)。

北美和拉美成为英国最大食品和纤维供应地。

通过与英贸易,北美和拉美扩大了生产规模,赚取了外汇,取得了资金,获得了新科技,提高了劳动技能,从而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在1900年和1913年间,北美和拉美主要国家的产品大量出口英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

根据麦迪森的资料,在1820年和1870年间,拉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0.2%,在1870年和1913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5%,在1913年和1913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5%。

相比之下,英国价廉物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机器制造的纺织品),与亚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纺织品)激烈竞争。

结果.亚洲许多手工业破产,引发政治纷争甚至内乱。

另一方面,亚洲主要国家向英国出口总量有限,亚洲经济因而增长缓慢。

在1820年和1870年间、在1870年和1913年间、在1913年和1950年间,亚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分别为0.1%、0.6%和0.1%,远远落后于拉美(麦迪森,1997)。

“美国世纪”时期亚洲的发展和拉美的落伍

正如上面所指出的那样,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贸易最大国和世界经济中心。

到1990年,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仍远远高于另一个世界贸易大国日本。

日本只占约8%。

在1946-1949年间,美国和拉美仍是土地丰富的国家与地区,美国、智利、哥斯达黎加、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人均可用于农牧林业的土地,分别为11.8、12、16、20、29、30英亩。

而亚洲则是土地贫乏而人口密集的地区。

例如,新加坡、日本、台湾、韩国、中国大陆人均可用于农牧林业的土地,分别为0.08、0.95、0.98、1.85、1.97英亩。

在“美国世纪”时,亚洲和拉美与世界经济中心的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正如资源禀赋贸易理论和假设一所阐述的那样,资本和土地丰富的美国,对亚洲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甚大;对拉美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则相对地校

在1950-1973年间,劳动力丰富的亚洲国家地区,对美国出口的增长,要比土地丰富的拉美快得多。

日本和东亚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看到美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便大力推动出口。

在1950-1973年间,亚洲经济体日本、台湾、韩国对美出口年平均增长率在15%到28%之间。

强劲的出口扩大了生产规模,带来了利润、储蓄和新技术,促进了管理和劳动技能的提高,推动政府采取合理的经济政策。

东亚丰富和熟练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

因此,东亚经济体逐渐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其比较优势和技术也逐步升级。

在对美出口的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在1953-1973年间,日本、韩国和台湾的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5.2%到8%。

相反,拉美在出口美国和世界市场方面不太顺利,出口市场波动甚大。

在1953-1973年间,阿根廷和智利对美出口平均每年分别下降2.3%和0.5%,巴西、哥伦比亚对美出口也毫无增长。

此间,只是秘鲁对美出口平均每年增长为7%;墨西哥得益于与美为邻,对美出口平均每年增长为13%。

总的来说,拉美在这个时期对世界经济中心国的出口强差人意;与英国主导世界经济时比,更是一落千丈。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拉美国家抛弃了在“英国世纪”奉行的贸易自由主义,改用对外封闭的进口替代战略。

在1950-1973年间和1973-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