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积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410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积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文言文积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文言文积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文言文积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文言文积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积累.docx

《文言文积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积累.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积累.docx

文言文积累

文言文特殊七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

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

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一.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

(……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

4.刘备天下枭雄。

(……,……)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

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9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

(……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

4.受制于人。

(……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

(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

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练习: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

(2)介宾结构。

包括:

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

(动宾)B、沛公安在?

(动宾)

C、国胡以相恤?

(介宾:

代+介)D、子何侍而往?

(介宾:

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介宾:

宾+介)F、一言以蔽之。

(介宾:

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介宾:

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

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

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

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

(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触草木。

()尽死。

(承前省)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如:

①可烧()而走()也。

(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谋!

(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省兼语)

4.省略介词

例如:

故久立公子()车骑中。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

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

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

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

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

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

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

翻译为“与……相比”

9.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

翻译为“为什么……呢?

”“怎么……呢?

10.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

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

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练习: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崤之战》)

(6)先轸曰: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古文中的被动句式讲解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被动意义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表达: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

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

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

(《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

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

(《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

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

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

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

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

(《颜氏家训·归心》)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

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

秦伯伐之。

战于韩,被秦所获。

(《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

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

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

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

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

  (20)风至苕折。

(《荀子·劝学》)[译文:

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

]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

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

(《左传·哀公元年》)[译文:

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

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

(《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

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

(《墨子·耕柱》)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只有12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