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3581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

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

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

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蒸汽”的力量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和市场

(2)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劳动力和资本

(3)手工工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保障(前提条件)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1)开始:

部门:

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使用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表明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和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确立。

(2)工业革命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

1771年,阿克莱特成立第一座水力纺织厂;

②动力:

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工厂制得到推广。

③交通运输:

蒸汽逐渐成为交通运输业的动力机器;

汽船(美国人富尔顿1807年发明)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标志着陆上交通进入蒸汽动力时代。

5、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⑴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此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⑵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⑶工业革命使社会_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⑷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工业革命的扩张

(1)推动因素:

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②1798年,惠特尼使用标准化生产滑膛枪,推动了通用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2)影响:

①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

②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地位;

机械化生产的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7、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

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

主要内容:

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初步形成的时间:

19世纪中期

(2)初步形成的标志:

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原因:

A.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C.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技术革命,先进的交通工具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形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追求民主共和,进行了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近代中国人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即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但其中的“长技”侧重于军事技术。

洋务派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康有为将中国儒家学说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_治,宣传维新变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核心是民主和科学。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4

1、概述“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_对生产力的破坏等,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11课)

(1)“一五计划”(1953-1957)的实施: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4)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5)1966——1976_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充分认识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的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7)_经验教训:

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和意义,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2课)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5

1、古代中国的农业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

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原因(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

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商帮: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

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

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分享【5篇】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

(强调“为了什么”)

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原因:

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马可·

波罗游记》的流传掀起“寻金热”。

直接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

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天主教的狂热情绪。

条件:

(强调“有了什么”)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天文地理知识的提高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等

2、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

(1)迪亚士:

最先到达好望角1488年

(2)哥伦布:

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

(3)达伽马:

直通印度1498年

(4)麦哲伦:

环球航行1522年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这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的涵义:

①贸易范围扩大,市场扩大(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市场联系在一起);

②商业中心转移:

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商品种类增多;

④特权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建立,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价格革命的涵义:

①大量金银流入西欧,金银贬值,物价猛涨;

②加速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4)新航路的开辟,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地圆学说、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

(5)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发展状况表现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空前繁荣交子;

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出现商业名镇;

话本、词的盛行;

《清明上河图》

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

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

泉州

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

长途贩运贸易;

晋商、徽商

1.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

特点: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分散性)。

3.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原始)→铁犁牛耕(封建)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完善。

5.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6.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水平世界。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前炼钢技术世界。

7.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瓷器从唐代起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8.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品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丝织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明清时丝织业中心在苏州、杭州、南京。

西汉起,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9.宋代:

①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日夜市相连;

③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10.明清时,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11.“重农抑商”从当时来看,能够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但从长远来看,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12.海禁和闭关锁国,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企业仍属封建性质的企业,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同。

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

企业: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和洪盛碾米厂;

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15.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民国初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知道都江堰、翻车、筒车;

知道古代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4课)

(1)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水利灌溉: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人们还创制和改进了农业灌溉工具,如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

(3)土地制度:

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

2、列举纺织、冶金、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课)

(1)纺织业: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2)冶金业: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的钢铁技术世界,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陶瓷业: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青花器、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②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③长期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地区,广受赞誉。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

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