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第6课辅导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3300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行广释第6课辅导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前行广释第6课辅导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前行广释第6课辅导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前行广释第6课辅导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前行广释第6课辅导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行广释第6课辅导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前行广释第6课辅导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行广释第6课辅导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行广释第6课辅导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印度单巴仁波切就是我们平常知道的帕单巴尊者,他是印度很出名的一位证悟者、成就者、大智者。

前段时间大恩上师也讲了《当日教言》,就是这位尊者写的。

有一种说法,帕单巴尊者有很多化身,像莲华戒论师。

有些人说他是达摩祖师,他到汉地传了禅宗,他的化身也在印度和西藏传讲殊胜的密法。

成就者的示现不可思议,不能说这个时间段和那个时间段对不上,就不应该是一个人。

因为时间和空间对成就者来讲,是不成问题、不成障碍的。

我们在一段时间当中只能做一件事情,我们的身体在这儿就不能在那儿,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性没有解脱,还有很多实执导致了局限,但在证悟者的相续当中,这些都是不成问题的。

这位尊者是这样讲的:

闻法、思维、观修、行持和得果,这五个阶段当中都有它如应的教言、如应的教授。

首先,“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听闻正法就像野兽闻声。

有一种野兽——有些地方讲就是一种鹿,它特别喜欢听琵琶的声音。

它听琵琶声的时候很专注,什么都忘记了,只是完全专注在琵琶的声音当中。

所以,我们听法的时候也应该像野兽闻声、听闻音乐一样。

有些世间人听音乐的时候也是如痴如醉,听到交响乐,自己好像完全融入进去了——摇头晃脑,外面谁说话也听不到,做什么事情也看不到。

就像那种状态一样,我们听法的时候也要这样,当然这是一种最高的标准。

现在也许还做不到,但是要知道应该做到这一点,应该向这个目标努力。

总之,闻法的时候应该像野兽闻声一样,非常专注而听闻。

“在思维的时候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并不是说中国的北方,虽然中国的北方像内蒙古等一些地方也有很多羊群,但这里的北方主要是当时西藏的北方。

从现在的四川来讲,就是石渠县,或者再往上的青海玉树这一带;

从西藏的角度来讲,北方就是羌塘草原,还有当雄等西藏的北部。

这些地方有很多羊群,在春天的时候,很多羊要褪毛、换毛,他们就要把这些羊毛剪下来。

思维的时候要像北方人剪羊毛,就是说羊身上所有的毛都要剪下来,从头到脚一点都不剩,剪得干干净净。

和剪羊毛一样,我们思维的时候也要把法义完全思维,从整个论典,乃至于一个段落、一句话、一个词语、词语中的一个字,都应该思维得清清楚楚。

如果说这一段大概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毕竟要修行,如果法句、论典当中传递出来的很多思想我们没有仔细思维的话,就没办法体会得到、没办法了知,如果没办法了知的话,修行的时候就会有所欠缺。

有的时候我们讲,对于修行,反正知道它的大概意思,然后去观修就行了,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逐字逐句咬文嚼字的方式去学习。

当然从某些方面来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词句的解释上面——怎样才能把词句解释得很善巧,当然也不对。

后面还要讲持义不持文,持文不持义,这方面也是属于一种过失。

词句应该说是这样安排的:

它应该表达一种意义。

它到底表达什么意义,我们必须要搞清楚。

思维的时候要通过词句来了知词句所表达出来的含义。

而意义和修行又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意义和修行没有什么关系的话,那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没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很多大德讲了,佛经、论典、窍诀当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修行的时候不需要的字一个都没有。

所以我们要知道,它到底在表达传递一个什么样的含义,尤其要通过词句来了达意义,并生起定解,反复去观修。

所以,思维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不留下一点点,全部都要思维透,把每个意义都要思维出来。

当然,圣者造的这些论典、词句,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能够思维透吗?

因为有的时候它表达的意思是很深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当前我们是什么水平,我们就按照自己的水平去仔细思维,反正不要遗漏。

我们要达到像初地菩萨等圣者们的思维水平,当然我们现在还远远达不到。

现在我们有什么智慧,就把它全部用出来,不要很懒惰,不要偷工减料,我们的智慧是怎么样的,就跟随这样的智慧去思维,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了。

“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愚人可能对词句的表达并不是那么清楚。

他知不知道呢?

他知是知道的。

他再愚,内心当中感受还是有的,就像吃糖、酸甜苦辣的时候,他是很清楚的。

但是他没办法表达,他对于词句的组合、表达的方式是差一点。

虽然他没办法表达,但是他内心当中很清楚,就好像世间人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像一个人饮水,到底它是冷的还是暖的,他自己是很清楚的。

我们自己在观修的时候,也应该像愚人品味一样,应该知道它的法味。

我们在观修的时候,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比如观修暇满难得、观修寿命无常,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感觉必须要产生出来。

上师讲,这些感觉很重要。

当然在后面的时候说,你不要耽著这些感觉,不要执著——虽然在后面我们不应该执著这些味道,但是在刚开始观修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种感觉修出来。

修出来之后就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感觉,暇满这么难得,既然这么难得,我就要珍惜这个暇满。

不是说暇满很难得,我要赶快去享受,赶快去买衣服,前两天看好的衣服马上要出手;

我们要珍惜身体,否则的话就会怎么样——并不是让我们知道暇满难得之后,抓紧时间去享受,而是说人身很难得,一定要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修行正法的事情。

因为其他的享受,一般的人身也做得到,不需要用暇满的人身来做这个事情。

所以,既然我们得到了一个不共的人身,就应该用这个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自己修行佛法、帮助众生,这是最有必要的。

修持无常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我们就知道了,所有的人生际必死——肯定是要死的。

既然要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那么死亡的时候什么有利益呢?

只有正法才有利益。

所以就在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进行观修的时候,生起一种紧迫感。

在修暇满难得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是很难得的,要珍惜这个人身,一定要把这个人身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最应该使用的地方——那就是修法,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

应该在内心当中产生这种感觉。

修寿命无常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么好的人身,在死亡来临之前,尽量地用它做一些死亡来临的时候有用的正法。

因为死亡的时候,财产以及你的任何东西都要抛在世间、留在世间,你再执著的东西,哪怕是你的生命、自己的身体也是要留在世间当中,完全带不走,能够带走的就是业。

恶业带走有啥用呢?

只能让你堕恶趣。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身体、财产、所有的亲属,都是带不走的,只有业才能带走。

业有两种,一个是恶业,一个是善业。

带恶业是没有用的,如果死的时候带了很多的恶业离开世间,就会堕恶趣——地狱、旁生、饿鬼,这是大家都不愿意感受的。

只有带善业,而善业从哪里来呢?

善业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一下把你砸中了,你的运气好。

善业是必须要修的,必须要去努力。

既然只有善业才能对我们有用,只有业才能带得走,而且能够带得走的业当中只有善业我们才喜欢,才对我们有帮助,我们一定要尽量多带些善业。

善业从哪里来?

从暇满的人身修行善法而来。

所以我们就知道,现在的人身修行善法,对我死亡的时候是最有用的,我一定要努力精进地去修行。

修无常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

很紧迫,而且修善法是迫不急待地、毫不迟缓地、必须现在要修持的,因为死亡的时间是不定的。

谁知道啥时候死,如果说你下个月死,从现在到死亡之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你还在拼命造恶业的话,那有啥用呢?

世间人就说,这个人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赶快给他弄点好吃的,看他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哪个地方想去耍,就带他去耍一耍,满足他的愿望。

他没有什么善法可以去修持,他没有这个概念。

但修行者不是这样的,你抓紧时间去耍了,耍了之后你的恶业还是没有减少,死亡一旦到了之后,就没办法解脱。

既然时间这么紧迫,那么每一分、每一秒对我们来讲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关键有一点: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所以修持寿命无常的时候,就把很多的邪分别念,觉得我不会死,即便要死也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或者是百年之后。

“百年之后”这句话在思维的时候,好像真的感觉还有一百年,还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就不会那么紧迫去修法了。

所以,修持寿命无常的三大要素,第一个是必定死亡,第二个是死期不定——死亡啥时候来是说不清楚的,也许对于长寿者是百年之后,也许是十年之后,也许一年之后、一个月之后,也许是明天就到了。

这个谁说得清楚呢?

说不清楚的。

死期是不定的,自己没办法操控这个死期。

如果我们可以计划自己的死期,那大家可能往一千年之后计划了,也可能计划一万年之后再准备去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死期是不定的。

既然死期不定,那么突然到来怎么办?

相续当中空荡荡的,除了恶业充满,没有一点善法,这个时候自己就只有非常后悔了。

所以我们思维到这一点之后,现在就应抓紧时间修,要修出一种紧迫感。

无常一定要修出一种紧迫感,不是说我要死了、我要死了,这是不够的,必须要知道死的时候什么才有用。

这个有用的东西,现在是有还是没有,如果现在还没有,就必须要去修持。

所以,内心当中要产生这样的感觉,有了感觉之后就会对我们的修行、对我们的心态有很大的调整,有很大的转变。

所以,在四个共同加行当中,无常的修法力量非常大。

有些道友可能在学,有些还没有学,不管怎样,寿命无常这一点是很多大德共同提倡的,一定要好好修行。

这只是举个例子。

我们内心当中要产生一种感觉,但又说不出来这种感觉。

还有一种意思是说,修行的时候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也不要到处去宣扬、炫耀,没有必要。

有的说如愚人品味,有的说如哑巴吃汤圆——他吃是吃了,但他不会说,说不出来、表达不了。

所以,修行的时候你就默默去修,有什么感觉你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要到处去宣传。

宣讲之后,有的时候你的境界会慢慢退失,有这样的讲法。

“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

修和行不同,行持是指布施、持戒、安忍等等,都是属于一些行为;

而修主要是在座上的观修。

修和行,有时候我们搞不清楚,其实修主要是在座上打坐;

行就是下座之后布施、持戒,这叫做行。

修的时候很专注用功,行的时候做布施、持戒等等,应该像饥牛食草。

一头牛很饿了,它就不会去挑选了,它就马上开始吃,使劲把面前的草吃饱为止。

就是说饥不择食,或者说,饥牛食草的时候它不会这边吃两口,那边吃两口,它不会有取舍、不会有拣择的。

这是说,我们在行持的时候,布施对我们很重要,必须要做;

持戒很重要,我们也必须要做;

安忍很重要,也必须要做,等等。

所有的行持我们都要去做,就好像饥牛食草一样。

总是处在饥饿状态的牛,它肯定是对食物很喜欢、很有意乐,而吃的时候也是不管其他的事情,就开始吃这个草。

所以在修持善法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要成就佛果、成就圣果,对于这些应该修、应该行持的善法,也应该有一种很饥渴的感觉,觉得永远做不够。

对于善法,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如果我们觉得可以了,觉得做的好像差不多了——守戒守个三、五年,也差不多了吧;

今天已经布施两块钱了,应该差不多了,昨天我也布施了,差不多了。

其实我们内心当中的善法非常欠缺,正因为很欠缺,我们永远不应该有满足感。

如果要满足的话,我们对于在轮回漂流了这么长时间,应该满足。

我们流转了这么长时间,还不满足,还想继续流转轮回,还在继续造一些流转轮回的业,我们好像对这个方面没有满足,但是应该满足了。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当中也有这样的教授。

他说,我们无始以来流转轮回,哪个地方都转生过了,什么样的身份都转过了,什么样的苦都受过了,什么样的安乐也受过了,现在这种轮回众生的状态应该可以了,应该足够了,应该满足了,现在应该生起出离心,应该是修法的时候了;

不单单已经到了,而且稍微有点迟了,我们应该尽早地发起解脱之心。

所以,对于轮回的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满足,但是对于佛法,我们永远不应该满足。

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他都不满足,因为他无始以来串习善法,用我们的话来讲,有了很好的习惯。

即便佛陀成佛了,再也没有要圆满的功德——他的功德已经圆满了,但他在修持善法方面永远是不满足的。

有一个公案说,阿那律尊者很精进,几乎不睡觉,后来眼睛就看不到了。

有一次他的法衣破了,但他没办法补法衣,他自己穿不了针,于是他就开始呼喊:

谁对于福德不满足的,喜欢做福德的,请帮我穿一下针,我要补法衣。

这个时候,因为佛陀是遍知,所以佛陀一下子就显现在他的面前。

他说,我是对福德从来不厌足的,我来帮你穿针。

阿那律尊者一听声音,这不是佛陀吗?

他就说,佛陀功德这么圆满的,您还要做这么小的事情。

佛陀说,我虽然功德圆满,但是我对于修善法这一点,意乐是永远不会减,永远也不会退的。

所以,连功德这样圆满的佛陀,还对任何一个善法都非常欢喜去做。

虽然我们的本性是佛,但是从显现上来讲,离佛果的证悟还差得比较远。

我们这样的凡夫人,不要说佛果,连初地菩萨都没有登、都没有得到,不要说初地菩萨,可能连资粮道都没有进入的。

还在努力地发起菩提心的人,难道对我们来讲福德太多了吗?

对我们来讲善心太多了吗?

不是太多了,远远不够。

所以,我们对所有善法的行持,应该如饥牛食草,永远保持一种饥渴的状态,这对我们行持善法是非常非常有益的。

但是凡夫人的心理总是容易满足的。

当我们满足的时候,就想一想:

现在我到底是谁?

我是圣者吗,还是个凡夫?

那时就发现,我不是个圣者,我是个凡夫。

这个凡夫又是什么样的凡夫呢?

是加行道的凡夫吗?

不是。

是资粮道的凡夫吗?

也不是。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凡夫呢?

你的菩提心生起来了吗?

没有。

出离心生起来了吗?

还没有产生。

当真正分析下来,给自己定位的时候,会越定越低。

最后就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是。

既然你把自己认清楚了,那就应该知道,你现在的福报是很欠缺的,是必须要去做的。

所以,圣者有个特点:

他修行越好,他对福德就越希求。

福德越欠缺的人,他就越觉得自己够了,越觉得自己差不多了。

就是因为他没有智慧,发现不了这里面的道理。

而圣者的智慧很圆满,他就知道,我很欠缺福德。

佛陀当然是养成了一种习性,在因地时三无数劫积累资粮,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永远不会退失。

圣者就知道,在还没成佛之前,福德是永远都要积累的。

因为他有智慧,他就能看到这一点,他就会想方设法去做。

像初地菩萨的布施已经到彼岸了,但他还是不间断地布施,不间断地持戒,还要做很多善法。

而没有智慧、福德欠缺的人,他就会认为福德已经很多了,学了这么长时间已经足够了。

其实真正来讲,在佛菩萨的智慧当中,这就是没有福报、智慧的表现。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谁没有福报,并不是想要对号入座。

我们要想,自己到底是一个圣者,还是一个凡夫呢?

我的菩提心没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菩提心是一种很清净的心,它需要很大的福德的支撑才能生起来。

所以,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就说明你的福德不够,这很简单。

你的出离心没生起来,也是因为你的因缘不够,福德不够,这也很简单。

不够的话,你就必须要去做。

什么时候够了,出离心就生起来了;

什么时候你菩提心的因缘够了,你的菩提心就生起来了;

什么时候登地的因缘够了,你就登地了——因和果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所以,我们没有登地,就说明我们登地之前的福德是不够的,还要努力;

没有成佛,就说明成佛的资粮是不够的,还要努力。

所以,当我们自满、觉得可以的时候,就要多想一想,多给自己把位置定好。

定位是很重要的,我到底是谁?

有的时候问一问,我现在是圣者吗?

我现在是什么样的呢?

那时就会发现,我现在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凡夫,我的业障很重,必须要修行,不修行的话就会很痛苦。

经常要这样反问自己,如果这样的话,对修行就是一种促进。

当然,平时听闻正法也很关键。

“饥牛食草一样”还有一种解释。

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在听前行的时候,大恩上师在解释饥牛食草的时候就说,牛食草的时候,它嘴巴里吃这一口的时候,眼睛就盯着下一口了。

它就开始想,我吃完这个,就吃下面这一片,吃完之后,它又盯着旁边的——它一直有这样一种计划。

我们在行持善法的时候也是,现在我这个法听的差不多了,下面我应该听什么法;

现在我的法修的这个,下面我要修什么法。

他对这方面有一个很好的计划,这才能对自己的修行有一个最大的收获,也有这样的解释。

“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得果的时候应该像云散日出——云散了太阳出来了,阳光普照,没有黑暗,心情愉悦。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得果并不一定是得佛果、得初地的果等等,而是说阶段性的果也可以,或者说某种验相。

前面的修行是某种体会,这个时候是达到某种标准。

比如说修暇满难得达到标准了,修寿命无常达到标准了。

这种果是阶段性的果,不一定是真正的初地菩萨果或者圣者的果。

修持一种修法,生起了应该有的验相,达到了应该有的标准,这也算是一种果。

得果的时候应该是很清楚、很清晰的,应该有非常明显的感受,这个时候就像云散日出一般,它应该有这样一种相出来。

此处的闻、思、修、行、果,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讲了,这五个在其他地方归摄成见、修、行、果,意义上是一样的。

闻、思、修、行、果是五个,见、修、行、果是四个,怎么归摄呢?

闻和思归摄到见当中,后面的修、行、果就不动了。

为什么闻和思归摄到见当中呢?

因为见解的本性是一种定解,怎样产生定解呢?

是通过闻思来产生定解的。

首先要听闻,听闻之后要思维。

也就是不知道的要听,听了之后就懂了。

但听了之后,内心当中的疑惑不一定遣除,要遣除疑惑,需要产生一个定解。

产生定解就用思维来解决。

思维就有很多方面了,比如看书,上师讲完了我要去看,这句话应该是怎样的,我还有一些疑惑,疑惑怎么样去遣除。

像这样看书也是一种思。

还有背诵。

背诵时,背着背着它的意义就自然浮现了。

有的时候我们在背诵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刚开始意思不明显,就一遍一遍地背,在背的时候突然它的意思就很清楚、很明显,这也是一种能够遣除怀疑的方法。

还有一种就是讨论,大家在一起讨论,当然有些寺庙当中还有互相辩论的,这也是一种产生定解、遣除怀疑的很好的方法。

还有通过复习、考试。

因为我们学完之后就放下了,如果要考试的话,必须要把法本捡起来,从头到尾很仔细地去看,这也是一种复习。

考试就是让我们复习,复习就有压力,有压力就会仔细去看。

以前学过了,现在复习考试的时候,又把前面的意义重新拿起来温习。

我自己的体会是这样的,很多道友的体会也是这样的。

有的时候说是应付考试,但是收获很大的就是在复习这段时间,要准备考试前,收获很大。

的的确确是这样的。

因为以前学过,现在通过加强的方式、突击的方式来进行再次复习,那个时候就觉得,马上要忘掉的东西,又重新浮现了。

以前印象不是很深的,现在突然又印象很深了。

所以,考试前复习的状态对自己的帮助是很大的,的确是有这样一种必要,这也是思。

通过这样的闻和思之后,有时还要请问,不懂的向有智慧的人请问,向法师请问,请问之后就把疑惑解除掉了,见解就很清楚,很稳固,就会产生一个定解。

所以,闻思是产生正见的。

也就是见、修、行、果的见是通过闻思来达成,闻思这两个就是见、修、行、果当中的见。

然后是修、行、果——五个和四个是这样归摄的。

后面是华智仁波切对于单巴仁波切的五个喻义对照当中,就把听闻做为一个主要的方面解释了一下,其它的思、修、行、果就没有讲。

听闻佛法这一点,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我们以前可能听闻过佛法,但是也许我们在前世熏习的不是那么多,所以一转生就全部忘失了。

以前听闻过的法忘掉了,现在再拿起法本看的时候,好像和没有听差不多,有时候就说这是胎障。

当我们入胎的时候障碍很大,入胎之后就全部忘失了。

在汉地的传说中讲,这是因为在中阴时,要喝一碗孟婆汤,喝了之后就忘掉了。

在佛法当中叫胎障——入胎之后就有这个障碍。

这样,入胎、出胎后,前世的东西就忘得差不多了,学的佛法也忘记了。

但是再次学习的话,你就觉得不是那么困难,因为毕竟已经学习过,觉得还是比较容易懂的。

虽然感觉以前没有学过,但是一学了之后,就觉得还是比较容易懂,这就说明以前是有这个种子的。

有些大德前世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但是在他还没有证悟之前,他入胎、出胎之后仍然会忘记。

而一些证悟者,不受胎障影响的,所以入胎很清楚,出胎也很清楚,他们对前世任何的文字、任何事情都记得很清楚。

所以在寻找转世活佛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一个小孩子被找出来之后,就把前世的旁边的人、寺院的人全部叫在一起,让他说这个是谁,那个是谁,他都可以说这个是某某某,那个是某某某。

他能把这些记得很清楚,说明他没有受胎障的影响。

除了这些人之外,我们基本上都会忘失的。

既然忘失的话,我们就要重新听闻,依止上师听闻正法。

所以发愿很重要——发愿我们要生生世世修学佛法,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如果经常这样发愿、经常这样回向,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遇到善知识。

然后善知识给你讲法,你又从头开始学。

虽然你都忘记了,但是你会一遍又一遍地学。

因为每世你发了愿之后,都可以保证你能够得到人身、值遇善知识,能够听闻佛法、对佛法产生兴趣,这是一个比较恒常的状态。

一世一世这样串习的话,功德是越来越增长。

因此,发愿就很重要了。

我们以前讲过,发愿就像念珠的绳子一样。

念珠是一颗一颗散开的,就像我们前世、今世、后世,一世一世是分散的,要把这些一颗一颗的珠子串起来,让它联成一串,那就是一条绳子。

绳子把它串起来之后,它就是一个相续、一串念珠。

我们要把这世的法缘和下一世的法缘、再下一世的法缘,把这些法缘都串起来的话,就是发愿。

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

或者发愿生生世世得到暇满人身、值遇佛法,生生世世修学佛法。

有了这个愿力,就会把每一世都串起来,成了一个相续,不会散开。

如果不发愿,也许你这一世修得好,但是你下一世之后,没有愿力的摄持,你不一定再对佛法有兴趣,或者不一定那么顺利地遇到佛法、修行佛法,有可能会变成这样的。

有些汉地的公案也有讲到,以前修行很好的人,转生之后就成了大官、皇帝,他对佛法就没啥兴趣了,只是享受去了,产生不了想要修法的心。

但有些人就是生生世世一生下来就对善法的希求心很大,所以发愿和不发愿的结果是很明显的。

我们现在没有什么很高的证悟,但是这样发愿是可以的。

不管怎么样,每天都发愿,每天都回向,一定是可以的,而且是很重要的。

所以听闻正法非常重要。

听闻正法能够了知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无益的;

可以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可以把很多的罪业消除掉,可以积累很大的福德;

可以让我们获得涅槃乃至于最后的证悟。

这些都是通过听法这个最初的因而引发的。

《宝性论》当中也讲到了,在最初的时候,听闻如来藏、听闻殊胜了义的正法是很重要的,甚至于比布施、持戒、修行禅定还要重要。

所以,我们在闻法的时候,必须要非常非常地殷重,非常重视听法。

有些人很重视修行,觉得听法没有什么用。

但是,如果我们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