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2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2708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2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2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2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2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2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2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2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2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2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关于“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

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

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

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2、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对教育的作用,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

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

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他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了解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过程与方法】

【预习自测】

自读: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完成预习自测;

了解作者观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河内凶:

(2)察邻国之政:

(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4)弃甲曳兵:

(5)或百步而后止:

(6)直不百步耳:

(7)数罟不入洿池:

(8)谷不可胜食也:

(9)养生丧死:

(10)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11)树之以桑:

(1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4)斧斤以时入山林:

(1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6)邻国之民不加少:

(17)王好战,请以战喻:

(18)鸡豚狗彘之畜:

(19)王无罪岁:

(20)非我也,岁也。

 

3、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鼓:

(2)树之以桑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

(4)谨庠序之教谨:

(5)然而不王者王: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

死:

5、比较下列虚词在各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①寡人之于国也

  于 ┫②移其粟于河内

    ┃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①察邻国之政

  之 ┫②寡人之于国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道之始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

以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则 ┫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④人死,则曰:

"

非我也,岁也。

    ┏①移其粟于河内

  其 ┗②百亩之田,勿奇其时

弃甲曳兵而走

或五十步而后止

而┫

然而不王者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6、辨析特殊句式,并翻译。

1、句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4)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2、句:

(1)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课前检测】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C)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D.王道之始也(开端)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A)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B.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D.王无罪岁(归咎年成)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A)

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①

3.下面“之”字用

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

①察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

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⑧/③⑦

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5.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A.树之以桑B.

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D.沛公安在

【文本研读】

【自主学习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问题展开讨论的。

2、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本文共有五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自然段),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的主张。

解决民不加多的问题。

【自主学习二】重点突破

1、在第一段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困惑?

他为什么困惑?

明确:

梁惠王的困惑: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因为梁惠王觉得自己比邻国国君多做了很多事情,对国事相当“尽心”,但结果并不如意。

2、第2—4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否定了自己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

提出了哪些措施,有何结果呢?

措施效果结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鱼鳖不可胜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斧斤以时林木不可胜用

五亩……树之以桑衣帛(五十)

鸡豚……无失其时食肉(七十)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

百亩……勿夺其时无饥(黎民)

谨…….申之以孝悌不负戴(颁白者)

小结:

孟子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4、最后一段中的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下层百姓)

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

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向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市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必须铲除虐政,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归附。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食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自主学习三】难点探究

1、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3)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

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4)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

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2、在本文中,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文章以“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

三部分之间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接,结尾以“斯天下之民至焉”收束,环环相扣,中心突出,使文章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2)善用比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孟子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自己并不说出真正要说的话,而是通过比喻来让对方去猜。

梁惠王好战,用战争作比,他自然就容易猜出。

孟子一向好用比喻,这种方法常常诱使问者不自觉的陷入困境。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梁惠王果然就上了孟子的圈套,把孟子心里要说的话自己就说出来了。

梁惠王已经陷入困境了。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就是这样来解答君王的疑问的,按照上面的问话思路,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论。

(3)排比句的运用,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从“食”和“用”两方面分三层阐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

2、“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四组排偶由生产说到教育,雄辩地说明推行王道是唯一办法是根本措施。

(4)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1、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2、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

3、梁惠王先夸说自己如何行德政,为百姓

做事,然后抨击邻国的弊政,(先扬后抑);

4、在打消梁惠王傲慢情绪的时候,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

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

一、填空题

1、孟子,名()字(),()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并尊称他为(),

2、《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二、一词多义

·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⑤理直气壮(成语)正确

3.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②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⑦安能屈豪

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发射

⑨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头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士兵

5.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宏伟的

三、选择题

1、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

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对下列各句中'

之'

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③/④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

6、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8、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

9、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10、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

11、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

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12、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

【参考答案】

1B2DE3B4D5A6D7C8D9C10C11D12C

四、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1.没有词类活用或者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战,曹刿请见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请君听我弹一曲

3.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

A.直不百步耳

译:

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C.是亦走也

这同样是逃跑啊。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又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1.D2.B3.D4.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