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与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239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5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与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环境管理与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环境管理与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环境管理与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环境管理与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与规划.docx

《环境管理与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与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管理与规划.docx

环境管理与规划

环境管理

第一章(张秀梅)

第一节

1.环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认识)

(1)环境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2)环境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2.环境管理的形成与发展(掌握)

环境管理方法与思想演变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环境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末,即人类社会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到70年代末左右,环境管理原则及思想是“谁污染,谁治理”,实际上只是环境治理。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管理思想和原则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

外部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它是一种或成本或效益的外溢现象,分为外部经济性(植树造林)和外部不经济性(乱砍滥伐)。

对策——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赋值。

运用收费、税收、补贴等经济政策进行外部成本内在化。

经济活动受固有规律制约,小修小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90年代至今,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

环境管理思想为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出版及1992年《里约宣言》的公布,标志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在传统自然观和发展观等人类基本观念支配下的发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

3.环境管理学的概念(掌握)

环境管理学是综合运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一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

第二节

研究对象(掌握):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研究内容(掌握):

(1)环境管理理论研究

(2)环境管理方法研究

(3)环境管理体制研究

(4)环境管理战略研究

(5)环境保护政策研究

(6)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环境管理学的特点(理解):

是一门交叉的综合学科;复杂性;新兴的发展学科

 

第二章(张迎杰)

第一节

1环境问题

2环境管理学的目的和基本任务:

目的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

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第二节

1环境管理的概念:

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环境管理内涵

宏观环境管理:

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微观环境管理:

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3环境管理性质:

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为。

第三节

1环境管理模式:

域管理模式、行业管理模式、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第四节

1环境管理手段

(1)法律手段:

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是指管理者代表国家和政府,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管理以保护环境的手段。

特征:

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持续性。

(2)经济手段:

是指管理者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利息、税收、保险、收费和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宏观经济行为,培育环保市场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手段。

特性:

利益性、间接性、有偿性。

(3)行政手段:

是指在国家法律监督下各级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运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授予的行政权限开展环境管理的手段。

特征:

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无偿性。

(4)技术手段:

是指环境管理者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目标所采取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评价、决策分析等技术,以达到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的手段。

特征:

规范性

(5)教育手段:

是指运用各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手段。

具有后效性、广泛性和非程序化等特征。

2环境管理职能

(1)计划职能:

所谓计划职能是指对未来的环境管理目标、对策和措施进行规划和安排。

(2)组织职能:

为了实现环境管理目标,对人们的环境保护活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合理分配和使用各种资源,协调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调整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职能。

包括环境管理的内部职能和环境管理的外部职能。

(3)监督职能:

对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监察和处理,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检查的职能。

(4)协调职能:

是指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协调各种横向和纵向关系及联系的职能。

宏观上:

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微观上:

协调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不同层次人们的各种需求和经济利益关系,以适应环境准则。

(5)指导职能:

环境管理者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对有关部门具有的业务指导职能。

 

第三章(周凯)

第一节环境管理思想

1、一般管理思想阶段(知道)

(1)早期的管理思想——欧洲产业革命前的管理思想

(2)古典的管理思想——欧洲产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

(3)中期的管理思想——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的管理思想

(4)现代的管理思想——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管理思想

2、环境管理思想(知道注意填空知道每种思想的代表人物代表作)

(1)行为管理【梅奥霍桑实验】

(2)大系统管理核心:

整体化与结构化

(3)宏观决策管理【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

(4)权变管理【伍德沃德】

(5)经验管理【戴尔】

由有效管理与目标管理组成。

有效管理前提: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有成效、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

目标管理就是正确处理各种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目标的满足

第二节环境管理原则(总体掌握)

1、随机制宜原则

2、能级分布原则(掌握):

能量大的应该处于较高层次并赋予较大的权利,能量小的应处于较低层次并赋予较小的权利。

此为能级分布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确定人在管理机构中地位的一个基本原则。

(1)管理组织的能级必须按照层次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

(2)不同能级的主体应授予不同的权利,实现不同的利益

(3)不同专业岗位的能级必须动态对应

3、管理动力原则(知道)

管理动力包括管理主体动力和管理客体动力两方面。

环境管理的动力原则主要是针对环境管理客体而言的一种行为动力原则

管理动力原则的正确运用(认识):

在环境管理的管理动力原则中,激励与惩罚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其中,经济刺激与惩罚是管理动力原则中的主要原则。

在环境保护实践中,运用管理动力原则需注意:

(1)刺激应以实现管理目标为标准

(2)少用甚至不用定期刺激

(3)少用甚至不用固定刺激

(4)奖惩分明、奖惩结合

4、管理反馈原则(知道各元素关系认识下图注意论述)

 

第四章(竺诗雨)

1、大系统理论

(1)大系统可被看成是一个具有共同的目的和内在联系的诸多子系统的集合。

(2)大系统的特点是:

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多、层次复杂、目标多样和变量的非线性影响重大。

2、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1)整体性观点

(2)相关性观点(3)有序性观点(4)动态性观点

3、为什么要用到大系统理论

开展环境管理不仅要以系统指导思想为指导,而且要正确运用大系统理论,进行管理大系统分析、管理大系统综合和管理大系统分解与协调。

将传统的以“区域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并联控制管理模式和单纯的以“行业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串联控制型管理模式调整到以“区域和行业管理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等级控制管理模式上来。

同事,要不断完善“双重领导”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通过调整与改变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方式或顺序,构造一个搞笑的等级控制性的大管理系统。

大系统论是以普通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大系统问题的有效理论和方法,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

4、为什么用到控制论

控制论一般只研究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我们称这样的系统为控制论系统。

(1)社会控制论

①国家管理系统是一个控制论系统。

②由环境管理的性质可知,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济控制论

①把控制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经济领域,就是要把经济——社会系统看作诗一个艰苦有反馈调节,特别是信息反馈的控制论系统。

②要对经济系统进行定量的描述与处理,以求达到最优控制,实现经济子系统在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中的自适应、自平衡、自调节、稳定持续发展的目的。

总之,社会、经济控制论是以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管理系统为主体,从控制论角度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和探索环境保护的规律。

所以,社会、经济控制论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5、行为科学的几个表达方式(没找到准确答案,麻烦大家补充一下)

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6、马斯洛个体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

如衣食住行……

(2)安全需要:

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环境安全……(3)社交需要:

如友谊、情感、归属……(4)尊重需要:

如自尊、尊重(人格、人权)……(5)自我实现需要:

如胜任感、成就感……

 

第五章(1#436)

1、回归预测的应用,范围及要求

应用范围: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问题

应用前提(要求):

(1)适应与时间无关的因果关系

(2)适于内插预测

2、马尔可夫链状预测方法的应用:

区域噪声污染预测

其过程具有无后效性的特点

3、环境评价的类型:

经济环境评价:

项目环境评价,区域环境评价(具有明显的边界累积效应)

政策环境评价(战略):

必要性:

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

经济环境评价和政策环境评价的关系:

(不知道,你们找找吧)

项目环境评价和区域环境评价的关系:

(不知道,你们找找吧)

4、德尔菲法的决策步骤

①由决策者或问题组织者首先确定决策内容、设计咨询表格、收集有关资料。

②确定专家对象和人数,所确定的专家应当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统计学和数据处理方法。

③由问题组织者将表格和要求通过信函寄往有关专家,要求专家在一定时间内将填好的表格寄回。

④问题组织者对专家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判断值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根据意见类型重新设计咨询表格和要求。

⑤发出第2轮意见表,并发出有价值的补充背景自理爱哦,要求专家根据新的信息作出新的判断。

如此反复第3次。

⑥问题组织者将最终反馈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得到预测结果或决策意见。

5、多阶段决策法(动态规划法)的概念:

又称动态规划法,指用于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方法,包括递推关系原则和纳入原则。

6、多目标决策法

(1)多目标决策问题

是指在一个决策问题中同时存在着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要求其最优值,并且各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的一类决策问题。

(2)多目标决策的基本原则

要遵循“化多为少”的原则,即在满足决策需要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尽量减少目标的个数。

常用的方法有:

①对各个目标按重要性进行排序

②将类似的几个目标合并

③把次要目标转化为约束条件

④在各个目标的函数关系明确的情况下,把几个具有同度量的目标通过平均加权或构成新函数的办法形成一个综合目标

(3)多目标决策的主要方法

①主要目标优化方法

②线性加权法

③乘除法

④目标规划法

(4)多目标决策的特点

上述4种多目标决策方法,其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