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215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复习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复习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复习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复习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docx

《复习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docx

复习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

从2010年新课标高考题谈2011的高考复习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非常荣幸能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年前,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进入新课改的教师,三年后我的学生进入考场,经历了新课标高考的检验。

谢威同学不负众望获得了道里区文科综合第二名的好成绩,我如释重负!

仔细分析研究了今年的高考题,反思自己这三年的新课程教学,我有很大的感慨!

今年的高考很多学生出考场后的第一反应是地理题简单!

但考试结果是很多平时地理较好的同学也错了好几个,尤其是前五道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

经过反思,我觉得,现在的高考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越看似简单,越难把握,越容易忽视!

地理平时一般题目较难,尤其地球运动,而今年的高考,就没有地球运动的题目,而且在选择题中,人文地理占了较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出考场时自我感觉良好,但答案一下来就傻了,因为“轻敌”而犯了不该犯的错误,这些题如果是平时训练,一定不会象考试这样惨烈!

我觉得这套试卷是国家坚定不移的课改决心的第一次宣言,是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拼体力而不是拼智力的第一次宣战。

也是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了个醒:

新课改真的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了!

现在的高考不求难,只求活。

不考死记硬背,考的是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2010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今年的地理试题题目新颖、思路清晰、内容规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卷整体给人以清新、平和、亲切的感觉,又不落入俗套,利于学生发挥,并能够检测一个中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

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突出课改精神,强调能力立意

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多元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成为新课标地理试卷的主旋律,尤其强化了对获取信息能力、读图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

试题要求做出的判断不是教材中现成的内容,而是要求学生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和所掌握的地理基本技能,再结合题目给出的素材,通过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阐释和论证地理问题,强调考查学生思维过程。

客观题中,第一组题1-3题以我国新疆北部出现异常天气为素材,重点考查学生空间定位的能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对产生洪灾的天气系统的理解能力、对近期气候变化特点(冷冬冷春)的感知能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清、定位不准而失分。

其中第2、3小题相互暗示,互为条件。

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时间段,材料中说的是“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说明洪灾产生不是由于大规模、持续性降水所导致。

在北疆地区春季能发生特大洪灾,就只能是大量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

第2小题要求回答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是因为?

原因只能是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降水偏多、气温偏低,积雪量大,积雪融化慢,等到5月气温骤升,大量积雪融水汇入河道形成特大洪灾。

“大意失荆州”如果忽视了时间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重点考察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

试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应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及应具备的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科素养。

试题的落点都是地理的主干知识,如1—3题的为天气及天气系统;4—5题的人口问题;6—8题的工业区位;9—11题的气候和水资源利用;36题的影响温度和降水的因素分析;37题的产业转移;42题的环境问题。

43题的自然灾害和防治的问题等。

切入点平和,没有偏题、怪题。

(三)体现了新课改的创新性

在第37题第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的答案中,标准答案给出了答案要点一和答案要点二,学生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第(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

这种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现实问题为中心(切入)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新课程时代性

选择题的1~3题主要围绕今春新疆地区的雪融性洪灾这一背景,对产生这一现象的自然原因进行了分析,5~6题的人口老龄化问题、9~11题的节水农业问题、以及选修模块中的滚石、滑坡灾害和沙尘暴等问题。

把鲜活的现实问题引入情景,并以这些问题为中心,突出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学习的实践价值,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新的课程改革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

(五)强调图标信息的判断和运用,体现学科特色

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

全卷9幅图(表),其中必考部分共有6幅图(表)。

并且是一图多题,突出了体现了地理的“无图不成题”的学科特色。

主要有新疆局部地区地形图、人口比值线图、地中海沿岸局部区域图、东北地区等值线图、中国桑蚕业分布图、地中海某旅游岛屿图、地质施工剖面图。

以图代文、图文转换、图中有意、为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提供有效背景和载体。

需要考生对相关图像所反映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后才能对涉及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再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对地理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

(六)增加了选考模块,体现新高考的选择性

试卷中设置了3道选做题。

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选作。

但3道题目的难度并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

其中旅游题较简单,其次是环境题,最难的是自然灾害。

这是三部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也基本如此。

二、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选做题答题问题及对策

1、问题:

全省8万多分试卷,有未涂卡但作答的(有2224份);涂两道或三道题答一道题(327份);还有涂卡号与作答题号不一致,涂一道题答两道题的现象。

对策:

加强训练,明确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涂卡习惯和答题习惯;做好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在情绪紧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2、问题:

选择了非我省课程设置要求、非高考范围的模块。

我们省的教学要求是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六《环境保护》。

但是参加考试的其他省份有不同的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不可能按每个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印刷。

所以我们省的考生也有做《旅游地理》的,但是按照平时的要求,这是不允许的,所以,大多数选此题的学生都是平时学的最差的同学,选别的得不到分,选旅游多少可以蒙点分。

我今年有幸参加了高考评分细则的制定,在研究细则时,考虑到高考对一个学生人生的重要性,选41题的也都给分,但平时我们还是要按常规训练、按要求做,谁又能保证下次高考时评分标准不会变化呢?

对策:

对于选答题的知识内容,应该做好平时选修模块的教学,做好选修模块的知识梳理,建立起与必修模块的知识联系,将散布在必修、区域、选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到一起。

同时关注时政热点中相关地理原理的联系与分析,最后形成关于“灾害”和“环境”的专题,这是我们去年的复习思路。

3、问题:

三道选做题难度有所差异。

下面的表格列举了今年考试评分时的统计情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42题得分率稍低。

从自然灾害角度,这不是一道难题,但这道题太不常规,和教材讲的完全不一致。

要想做对,除了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读图分析能力,答案全在图中。

很多学生是按平时总结的滑坡成因模式进行的答题,过于定势思维!

和43题相比,这道题就太难了,有失公平,所以在制定评分细则的时候,对这道题的答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但是选这道题的学生估分就难免不准确了!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修正过答案,得分率还是比环境的题要低。

这是实际情况,但是选修的设置是新课表高考的特色,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二)读图审题不细致,信息提取不完整

1、问题:

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忙于答题,导致答题的时间多,思考的时间少,不理解题意,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

如第36题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等值线的分布一直是高考复习的重点知识,今年的模拟题很多套都出现了分布规律的考察,但是平时训练题大多是考查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而这道高考题反其道问之,很多学生答题就乱了方寸,不得要领。

而且答案中有三分之二的计分点是要求学生回答判断地形分布特点的理由,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区域定位看出是东北,但没有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进行判断,即使根据等雪期线进行判断了,也仅是描述出地形的特点,而没对特点加以分析。

2、问题:

不少地理试题提供文字情景、图形信息,其中有些是显性信息,有些是需要动用知识储备加工以后才能得出的隐性信息。

答题的前提就是发现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比如第5小题解题关键在与题干问题设置中的关键词是“最先”。

出生人口的减少,不可能迅速影响到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在18年以后。

性别构成不是受出生率影响,而是受社会因素(如重男轻女思想,战争,人口迁移等)影响。

劳动力年龄固定的18~65岁,劳动力年龄构成变化,也要等到18年以后才会发生改变。

出生率减少,婴幼儿减少,与婴幼儿相关的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劳动力就会过剩而转行,所以首先受影响地是职业构成。

3、对策:

在平时学习中一定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是最基本能力。

在复习时既要讲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要讲清知识的延伸迁移,要通过对知识的剖析、对比、综合、拓展,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找出关键点。

我们的高三复习有大半时间是在讲题,所以习题讲评、试卷讲评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每次习题讲评和试卷讲评都有教案,在讲评试题时教会学生审题,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迅速把题目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找到。

(三)空间定位不准确

1、问题:

区域判读错误是导致答题方向偏离、甚至背离的致命误区。

如选择题第一题,很多学生没有根据关键控制点(40°N,80°E)-塔里木盆地,进行合理的区位推移,判断此图北疆地区。

因为没有准确定位,导致答题时像无头苍蝇一样不得章法,全凭感觉。

再如9-11题,首先学生必修能够根据空间定位的知识,判断出此图是巴以地区图,而图中的甲是以色列,热带沙漠气候,节水农业发达,才能做出正确的判读。

2、对策:

很多学生空间概念相对薄弱,图上虽然提供了经纬度位置或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但学生的定位能力、知识有限,不能做出准确的判读,从而影响答题。

学地理不识图,就像学语文不识汉字一样,你空有再强的本领也无法施展。

所以平时的读图训练、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使用三中出的考试地图及其配套的填图练习,感觉效果不错,很实用!

而且他们的地图总是在进行改进和更新,这很重要。

但我们也不完全依赖这一种教辅,我们把历年教学中,感觉好的、实用性强的图都保存积累起来,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

现在的学生“眼高手低”惰性很强,光会看图不行,还要进行填图的训练,督促学习、检验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考试,但不要过频,还要给予适当的激励,以免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四)基础知识不牢固,综合分析不全面

1、问题:

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因果联系和逻辑联系)不熟悉,从而制约了思维的开展,而对地理的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又导致了回答不全面,分析不到位。

如第36题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6分)解题的关键在于降雪量是指当地降雪期内总的降雪量,主要影响因素,除了气温必须低于0℃,还要考虑水汽的多少;雪期是指一年中开始降雪到最后降雪日期总数,重点要考虑气温必须要低于0℃就可以了,但很多学生的答案中没有体现出0℃这个标准。

2、对策:

我们学校的高三复习,把重心都落到第一轮复习上,除了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还适当的进行知识迁移与解题技巧、技能的渗透。

即使因为一轮复习时间过长,没有了所谓的三轮复习,我们也不放弃这个思路,就像我们做饭时如果做出夹生饭,无论后来怎么精加工,也于事无补。

高质量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首先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结构”,再是“节知识结构”、“章知识结构”,到“单元知识结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