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191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案.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案.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案

网络心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课时安排:

4学时

二、授课类别:

理论课+实践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网络的特征;

2、大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

3、让学生理解掌握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4、通过学习,大学生能够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

四、教学重点:

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及调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团体活动、视频

六、教学内容:

1、网络心理概述

2、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特点

3、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培养

专题六:

绿色网络阳光心理

课程导入:

被网络游戏毒害的“网迷四少年”

  近日,江州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未成年人黄某、廖某、刘某、王某的抢劫案件一审进行宣判,四名少年为自己的法盲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无钱上网四少年结伙抢劫

 2007年6月1日凌晨1时许,在崇左市区城西加油站附近,黄某(17岁)、廖某(15岁)及廖华某(另案处理)三人乘坐陆某驾驶的出租车去太平镇古坡村,黄某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在那阳屯路口,三人下车没有付车费,陆某索要车费,黄某便拿出小刀顶住陆某的脖子,廖某关掉车的内灯,廖华某则按压陆某的头部,并威胁交钱出来,然后三人抢走一部手机及120元现金,后三人平分赃款,黄某将手机销赃得赃款170元。

同年10月3日晚23时许,黄某、廖某密谋抢劫出租车司机。

廖某在江州区工会门口拦下黄X驾驶的出租车,并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当车行驶到乙古村12公里公路碑附近路口,廖某叫停车,并打开弹簧刀顶住黄X的脖子威胁交钱出来,随后刘某等人抢走黄X现金180元及一部手机。

10月4日凌晨2时许,黄某、廖某密谋抢劫出租车司机。

在市区“螺香街”,廖某、王某等人乘坐黄某福驾驶的出租车去太平镇乙古村,黄某、刘某等五人乘坐黄某林驾驶的出租车跟在后面,当车到达乙古村12公里路碑附近路口,黄某等人叫黄某林停车,黄某用刀顶住黄某林的脖子威胁其交钱出来,刘某抢走黄某林现金146元和一部手机,然后逃离现场;黄某福驾驶的出租车也到达此路口,廖某用弹簧刀顶住黄某福的脖子,从车上搜走现金100元,王某抢走黄某福一部手机,随后逃离现场。

当天,黄某把两部手机交给王某胜去销赃,王某胜获赃款人民币380元。

案发后,黄某于2007年10月8日到当地派出所投案自首,并上缴销赃手机所得赃款170元。

其他犯罪嫌疑人也相继归案。

●庭审教育感化失足青少年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了解到被告人黄某、廖某、刘某、王某平时沉迷网络,法制观念淡薄,父母疏于管教,致使四被告人走上犯罪道路。

合议庭针对被告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从法、理、情多个角度作了深刻分析和教育。

被告人黄某、廖某、刘某、王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深表后悔,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法院判决四少年悉数领刑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黄某、廖某、刘某、王某采用暴力、威胁的手段劫取他人财物,其中,被告人黄某、廖某参与抢劫三起,被告人刘某、王某参与抢劫二起,四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抢劫罪。

被告人王某胜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予以代为销售,其行为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根据被告人黄某、廖某、刘某、王某、王某胜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悔罪表现,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一审判决如下:

被告人黄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1万元;被告人廖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9000元;被告人刘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8000元;被告人王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7000元;被告人王某胜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笔者感言: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络的监管力度,开展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救助行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全方位避免孩子沉迷于暴力游戏,有效预防孩子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引发的犯罪行为。

第一节、网络心理概述

一、网络及其特征

(一)、网络的普遍性

根据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

截至2014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2.3%,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合计达到14.2%。

网民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学习、购物,而且可以在网上交友、谈恋爱、聊天、开会,甚至玩游戏、赌博等,互联网正在改变网民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

大学生网民群体作为众多虚拟社群中的一种群体,在虚拟社群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中介”意义,如果将大学生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包含1 小时)以上的在校大学生,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90.2%是网民.大学生网民每周上午的时间以3至4小时者居多,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在30 分钟左右,只有6.5%的大学生网民每周上网11个小时以上,即每天上网时间在90 分钟以上.在网站类型上,“娱乐网站(占64.2%)”、“新闻网站(占49.9%)”和“教育网站(占34.4%)”成为大学生网民上网的前三项选择;“看新闻(占65.4%)”、“发电子邮件(占58.1%)”和“聊天(占51.3%)”是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据另一项调查,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如此看来62%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

(二)、网络的特征

1、开放性:

任何一台计算机只要支持TCP/IP协议就可以连接到网络上。

2、自由性:

在网络上信息的流动自由、用户的言论自由、用户的使用自由。

3、身份的不确定性:

在网络上,你是怎样的人仅仅取决于你通过键盘操作而表现出来的你。

如果你说的话听起来像一个聪明而有趣的人说的,那么你就是这样一个人。

你的年龄,长相,身份,特别是性格等都不太确定。

4、免费性:

绝大多数的网络服务都是免费提供的。

而且在网络上有许多信息和资源也是免费的。

5、合作性:

网络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自主式的开放组织。

网络上的发展强调的是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的发展模式。

6、平等性:

网络作为平等自由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的流动和交互是双向式的,信息沟通双方可以平等与另一方进行交互,而不管对方是大还是小,是弱还是强。

7、虚拟性:

网络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通过对信息的数字化处理,通过信息的流动来代替传统实物流动,使得网络通过虚拟技术实现许多传统现实实际才具有的功能。

8、个性化:

网络作为一个新的沟通虚拟社区,它可以鲜明突出个人的特色,引导的是个性化的时代。

9、全球性:

网络从商业化运作一开始,就表现出无国界性,信息流动是自由的,无限制的。

因此,网络从一诞生就是全球性的产物。

10、持续性:

网络是一个飞速旋转的涡轮,它的发展是持续的,网络今天的发展给用户带来价值,推动着用户寻求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多价值。

被称为“十倍速力量”。

二、大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

(一)积极的心理需求

1.追求开放性与求知求新心理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多种文化、思想观念共生,为大学生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提供了平台。

2.满足自我实现欲望

在网络世界里,不再强调相貌的作用,每个网民在一个非以貌取人的环境下拥有平等的发言权,人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

3.满足归属感的需求

对人类来说,寻求归属感是一种基本需求。

通过互联网,大学生交往范围扩大,选择性明显增强。

(二)消极的心理需求

(1)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猎奇,即追寻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了解,通过正当渠道难以获得的奇、艳事物或信息,并借以获得感官刺激。

他们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的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2)急功近利心理。

网络信息的丰富与快捷使许多大学生把上网当作通往成功的捷径和有利条件。

在他们眼里,网络就是商机,网络就是生财之道。

同时,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误导 (包括网络上基于商业目的的信息误导 )也使大学生对“成功”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于是,电子商务、留学资讯、成才捷径、求职之路就备受一部分大学生的关注。

他们渴望凭借这些信息省一些力气,走一步先棋,成为网络时代的成功人士。

  

 (3)发泄欲求心理。

在互联网上,大学生们可以比在学校里、家庭里更随便地发表自己的高见,抒发自己的爱与憎,表达自己的思想信仰,而不必担心会受到限制或承担责任。

平时对学校不敢提、无处提的意见可以贴到BBS上去,平时对女同学不敢表达的感情则可以在聊天室里淋漓尽致地抒发。

  

 (4)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

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危机,诸如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的。

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也会使思想相对不成熟的青年学生感到难以应对。

但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时,往往愿意到虚幻的网络空间去倾诉,互联网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环境。

  

 (5)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虚拟的网络可以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的一个理想王国。

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享受到网络特有的平等、自由、成功、刺激的感觉,学习与就业的压力、社会与家长的希望造成的心理上压抑

    

案例:

在天津上大学的大连女孩许婷被网友骗走了手机等财物;湖北一师范类院校女生何琴在与和她聊天达一年之久的湖北省浠水县一网友见面时被对方强奸;网名为沙子的南京某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在聊天时被聊天经验丰富的伊春市毕冬冬的“网上形象”深深吸引,在与他第三次会面时被杀害了。

三、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过程的影响

历史证明,技术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J·汤因比所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

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在看到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负面效应正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1、网络对大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

(1).网络对认知的积极影响

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了大学生的认知效率,激发了大学生的认知潜能。

(2).网络对大学生认知的消极影响

铺天盖地的信息对大学生现有的接受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出考验和挑战。

没有明确价值指向的信息长期充斥大学生的大脑,干扰大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价值取向,必将影响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阻碍大学生认知中对信息的准确选择和内化过程,以及良好判断力的形成。

2、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1).网络对情感的积极影响

网络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情感交流的空间,也是大学生情感宣泄的重要渠道。

(2).网络对情感的消极影响

当大学生的一些不良情绪、情感在网络中得到宣泄并获得其它网民的认可时,其不良情感可能会得到强化。

网络虽然缩小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却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距离。

3、网络对大学生意志的影响

(1).网络对意志的积极影响

有助于培养独立的意志品质

(2).网络对意志的消极影响

无节制的上网消磨人的意志。

无节制上网通常都是由于大学生的自制力弱而造成,这种上网方式反过来又强化了原有的弱自制力。

终日沉醉于虚拟世界的上网学生,有明显的意志减退和意志缺乏。

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并逐步失去信心。

4、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1).网络对人格的积极影响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而又不稳定的时期,注重自尊、自信、自我展现。

网络也增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

(2).网络对人格的消极影响

网络可以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和集体意识的淡薄。

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

(二)、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心理的影响

1、网络对大学生交往心理的影响

(1).对交往心理的积极影响

网络扩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