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今后在制定对外经贸政策时更加重视改善消费者的福利方面的问题。
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几轮多边谈判,保护性关税的税率已经降低,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变化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国际贸易中与通关程序相关的交易成本的重要性相对提升,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对贸易便利化的热情和兴趣。
万宁的《贸易便利化利益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从贸易便利化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了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及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积极投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便利化多边谈判;
第二,认真分析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状况;
第三,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我国的贸易便利化进程。
农产品贸易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在很多品种农产品失去了原来的优势,严重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
杨睿、刘德江、朱雯、朱震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一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自1978年以来农产品的RCA(表示了一国出口结构与OECD出口结构的比值)的变化特征:
中国农业在1978年——1990年具有次强比较优势;
1991年——1996年具有中等比较优势;
1996年以后只具有较弱比较优势。
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总体特征。
最后,还分析了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为我国今后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一般均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的模式和贸易的福利效果,却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明显问题,即贸易流量问题。
引力模型无疑为解释双边贸易流向和流量问题提供了最有力的分析工具。
盛斌、廖明忠的《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
引力模型的实证》一文,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
进而分析形成此种出口模式的原因,以期为提高我国贸易绩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依据。
在我国经济整体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国内各个地区的差异尤其是东部和中西部间的差距逐渐扩大,而且表现在生产、消费、贸易等多个方面。
这种差异是在中国快速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黄玖立所著的《对外贸易、地理优势与中国的地区差异》一书,运用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在中国地区差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书中首先利用包含结构转换的两国三地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贸易开放度对国内地区差异的影响。
其次,考虑到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流量的关系,又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开放度。
再次,基于“五普”数据实证检验了劳动力跨区域迁移和对外贸易的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
随后,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考察和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产业布局及产业增长特征,并在区域特征和产业特征交互作用模型中分析影响中国产业布局的因素,而且尤其关注对外贸易中的地理优势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
最后,分析了出口和地区市场规模对产业增长的作用。
与以往这方面的研究相比,本书更加强调规模经济在地区差异中的作用且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框架。
2、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
贸易通过分工、比较优势、拉动生产、促进竞争、技术改进等方式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并在一定程度是改变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进而影响其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
陈柳钦、张谊浩的《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
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
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孙秀平在《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观察和评价》一文中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着重分析指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及其原因并提出其修正原则。
外贸依存度一般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或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虽然它有不合理之处,但却被经常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上升至60.8%。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有着自己的特征。
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一文,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
第一,贸易伙伴集中;
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
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
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
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
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
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
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
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
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
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
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
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亚当·
斯密的分工理论、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均从不同角度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能力。
而国民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工人的工资也将得到提高。
此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
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贸易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Helpman和Coe(1995)证实了这一效应。
而技术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有利于工资的上升。
目前,关于国际贸易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关于国际贸易对某个产业的影响研究并不多。
王铂的《中国对外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从工业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先基于S—S定理和放大效应等贸易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再通过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包括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固定与随机效应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等。
最后得出结论:
国际贸易能够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在工业部门中,工资对贸易变化的弹性为
62.2%。
这证实了,贸易有利于工人工资的提高,同时也证实了S—S定理和Jones
(1965)的放大效应在中国的实用性。
贸易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即对外贸易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是福利提高的“加速器”。
从近年来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引擎”。
但深入分析体现中国贸易利益的关键数据,可以发现存在出口结构低级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增加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大、加工贸易增值链较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的有效提高,使得经济在长期发展中有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刘志永的《对外贸易在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从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一,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机而择的贸易战略;
第二,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
第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
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的目标;
第四,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和贸易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扩大内需,适度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等。
3、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环境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很快,但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多或内或外的阻力,诸如产业结构调整、非关税壁垒、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方面。
尤其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和竞争对手、贸易对象之间的贸易摩擦等都会影响我国的贸易决策和发展。
顾卫平的《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一书,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
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
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
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
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近些年来,围绕中国加入WTO这一话题,国内有关WTO及其影响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有解析WTO规则的,有分析WTO对中国产业影响的,有提出WTO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的等等,但是,鲜有系统完整地研究WTO与中国外贸关系的著述,
王平、钱雪峰所著的《WTO与中国对外贸易》一书,是从WTO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首先系统阐述了WTO的产生极其规则;
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世界所有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于外。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蒸蒸日上的发展中大国,更要清楚如何把握这样的机遇,或者应对这样的挑战,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
龙永图在博鳌亚洲经济论坛发表的《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首先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当前与海运业有关的一些新特点,然后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航运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以及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指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结构中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但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今后中国经济应在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处于一个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
但是,世界的标准化却因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使国际贸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但标准究竟怎样影响国际贸易的?
中国的标准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程度如何?
如何通过标准化来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互利共赢地健康发展?
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现有文献来看,标准化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观点被普遍接受,但大多为理论假说和实证分析,侯俊军的《标准化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从规模经济、网络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标准化作用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机制,并从增加国内标准存量、强化国际标准竞争、提升国内标准自主技术含量等方面,就进一步发展我国标准化工作、强化标准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与合作渐入佳境,双边贸易规模逐年递增。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更加强了双方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吴杨艳所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从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出发,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进行系统回顾,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的背景、进程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联系东亚区域现行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中国——东盟贸易区形式的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认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及东亚经济特殊“区情”下,中国——东盟贸易区有成功发展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发展将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
并基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将会对我国及东盟的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中国当积极推动把中国——东盟贸易区建成一个多领域、多层次共同推进的新型经济合作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有了日程安排,而“东亚自由贸易区”还停留在书面上。
目前东亚经济合作主要是以3个“10+1”和“10+3”的形式进行。
王超的《“10+3”合作方式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文,在把经济合作的利益抽象为外贸额增长的假设前提下,建立经济模型,用1994~2005年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从单纯的外贸增长角度“10+3”合作方式比“10+1”对中国经济利益更大的结论。
并把模型结论结合东亚各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欧盟是21世纪世界重要的一极,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对象与经济合作伙伴。
随着一体化的不断进展,欧盟将在未来的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对21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文,引入欧盟一体化相关背景和资料以建立研究的对象与体系,然后从四方面入手,分别阐述了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欧盟一体化进程下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前景及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金融部门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门。
金融体系具有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交易和加强监督管理等功能(Levine,1997)。
发挥这些功能能够增加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创新,继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促进效应分析》一文,利用世界银行贸易与生产数据库中22个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对1992年~1999年间中国金融发展对于出口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做初步的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
在中国,金融发展改善贸易结构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对贸易结构的促进效应并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来。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继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又一次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经济危机。
美国经济下滑,欧洲、日本等国和地区都受到重大影响,一时间,世界经济陷入剧烈“动荡”中,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展现着它无情的另一面。
身处世界经济的漩涡中的中国经济,自然不能独善自身。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一文,分析了在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和采取什么对策,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存在的有利条件和因素。
近些年虽然WTO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调控作用,但同时非关税壁垒还在不断增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严重的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侵扰和打击。
而绿色壁垒是指一国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以及本国产品、市场而设置的各种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
《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一文,主要从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成本和数量等方面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然后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第一,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第二,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第三,完善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
第四,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
1979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GDP增长的速度,中国在世界贸易总量排序中的位置大幅上升,随着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与主要贸易对象的贸易摩擦也呈不断上升之势。
陈勇的《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一文,深层次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贸易摩擦实质中的利益格局和现行国际贸易体系的规则缺陷和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等问题,揭示了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实质。
2006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442.63亿美元,增长3.8倍。
中美贸易差额自2000年以后连年上升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问题也继续施加压力。
外贸政策的调整将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
狄琳娜的《中美贸易顺差与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文,认为基于中美贸易的现状以及美国对中国频频施加压力,中国外贸政策的制定应当致力于缩小中美贸易差额,缓解贸易摩擦,同时为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对策。
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一直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蒙英华的《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
理论与证据》一文主要针对海外华商网络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探讨海外华商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效应、信息交流与合作机制等问题,指出近十年来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发展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进行转移,海外华商通常会把他的投资投向小城市与乡镇,而并不是投向原有的老工业区,华商的投资要比外国投资商的投资更为稳定,华商企业倾向于开展加工贸易,华商对华投资的动因可以归结为:
“乡情说”、“机会说”、“交易成本说”,海外华商网络经营开始重视新兴的服务贸易方式,作为新跨国公司形式的代表——无母国型跨国公司。
4、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与要素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
因此,如何改善我国的外贸结构就成为今后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高金田、王介雯的《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结合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货物流向现状对贸易结构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主要是:
第一,贸易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很低,我国仍处在“以外商为主”的阶段,需进行转换;
第二,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
第三大规模的商品出口还会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等。
这些问题近年也有些许变化与调整,主要表现为:
第一,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提高,进出口增速差距逐渐缩小;
第二,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高;
第三,一般贸易的比重略低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稳定;
第四,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民营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
第五,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长,市场多元化的成效逐步显现。
然后,文章通过多年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流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特征为“集中化”,且出口集中化趋于减弱,进口集中化趋于增强。
并针对这个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一,在完善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形商品贸易;
第二,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应同步提升质量;
第三,要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
最后,扩大对外贸易模式结构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在贸易结构与贸易流向相结合过程中的优化。
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是对外贸易诸结构中的重要方面。
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结构也由过去过于“集中化”向“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改善,但到目前为止,贸易区域结构仍然很不平衡。
《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一文,从洲际结构、国别结构两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区域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基本结论:
第一,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二,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呈现出“多层次、倒三角形”的特点,即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盟、美国和日本,形成倒三角形的顶端,底部为其他市场。
这种倒三角形的市场结构极其不稳定,会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严重后果;
第三,我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容易导致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然后文章针对这种结构失衡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一,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发新兴国家市场;
第二,全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三,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软化;
第四,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
第五,鼓励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以29.5%的年平均增长率高速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是,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一文,以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RCA)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测算指标,深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
第一,我国出口产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
第二,我国出口产品经常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纠纷;
第三,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
总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不强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
然后,文章又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技术创新而非技术引进,原因主要有:
第一,技术引进的速度和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完全受制于技术领先国;
第二,技术引进不能实现经济和技术上的超越;
第三,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