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困惑Word下载.docx
《作文教学中的困惑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教学中的困惑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可以通过看一些古文,来锤炼一下自己的语言。
一个人的知识域宽了,他的想象空间也会变大。
(二)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缺乏内容,词汇贫乏,就不可能很好地表情达意,交流思想。
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体味,就不会选择能表现中心和主题的材料、典型的材料、熟悉的材料、新鲜的材料,许多作文都是套话、空话和假话,材料多是陈旧的……。
也许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从书上学习语言,没教给学生如何把“源头活水”引进来。
其实生活的语言是最精彩、最生动、最鲜活的,而我们在这点上却疏忽了,假如我们能引导学生像俄国诗人普希金向他的奶奶学习语言,契诃夫同客人谈话,听到有趣的谚语,总要求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本记下来……如果能这样向生活学习语言,学生的作文就不会再是干瘪的空壳了。
(三)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引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
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
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了几年作文,其结果是初中毕业了写起作文来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满篇学生腔、八股调。
如“记一个……的人”,这个人必然小学时候的李老师、王老师、张老师或小明、小刚、小王之类的人;
“记一件……事”,这件事必定是小学时候的事,因为这些人、事你中学老师不懂,他可以编造。
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假话、大话、废话满天飞,内容空洞无物。
这种情况,为当前的作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困惑,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的困惑。
新课改的春风早已吹遍大江南北,可是有许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结果是教师厌倦教,学生更是提不起劲。
第二、教师如何批改学生作文的困惑。
作文批改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语文教师的头上,而许多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对作文都是单一的、粗略的批改。
这样,教师负担重不堪言,也引不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另外,许多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讲评往往采取单一的模式,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作文讲评课,怎么能引起年轻好动的中学生的兴趣呢?
(四)作文教学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训练系列。
就现行教材而言,虽然在每个单元后都有相关的训练内容,但要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达到编写者的意图,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
看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先要看他对古文的知晓程度,再者就是看他的文字工夫,我们姑且就单独地来谈提高后者(实际上这两个方面是不可能割裂开来的)的能力,也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从七年级读到九年级,有的学生连一篇象样的记叙文都写不出来,在考场上就只好生搬硬凑了,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剪辑,也无怪有人戏言:
“把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难,但要把学生的语文成绩降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
发布者:
王玲发布时间:
2/9/2011PM10:
31:
04
现在的中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家长埋怨:
孩子高中毕业了,不但字写不好,连封信都写不规范,文章中错字、别字、病句随处可见;
大学教师惊呼,学生不会写文章,到大学毕业,写篇论文语言上还很吃力。
而中学教师有苦难言,我们花了那么多精力指导学生,课讲得越来越细,连课文的一个注释都不放过,作文批得越来越多,甚至早读读语文,课堂大作文,另加回家小作文,但就是不见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更奇怪的是,不少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不错,但实际语文能力却不怎么样。
这些使大家不满又感到困惑。
一、作文训练的困惑
古人云:
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
然而,许多教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为了所谓的“不跑题”,一味地以“标准”要求学生的作文。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也可谓细之又细,如何开头,如何承接,如何结尾,都有规矩;
如何写事,如何写人,如何写景,都有格式。
再推荐大量的“优秀作文”作为仿写范例。
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他们经常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形成立意相似、构思类同、表达接近的“孪生”作文。
这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套作”,尽管非常规范,但毫无生气,很难令人产生共鸣。
这种机械化作文的背后是植根于教师的价值观一元化、审美观一元化的思维模式。
这种模式制约了学生作文的思维层次和具体的表达,使本该充满灵气的学生作文成了一种“机械”产品。
二、学生写作的困惑
总体感觉如今的孩子缺乏一种精神,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写作文没激情,如此心态好的作文怎么能产生?
学生对写作文一直抱着不很主动的态度,仿佛写作文一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检查,二就是糊弄家长了。
很多同学还存在辞不达意,句式错乱,层次不清楚,不知所以然的现象。
怎么能让孩子把作文当成述说心里话的好朋友呢?
有事情就想对他倾诉,把自己的感受统统地写出来?
写日记我是考虑过的,但如果这个日记老师要看的话,孩子的很多话就要选择着说了,也不能完全真心的表达,我还尝试过写即兴作文,就是作文不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比如,开过运动会,写运动会纪实,参加植树劳动让他们写感受体会。
由于当时亲历,所以写出来的作文特别真实,我在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上稍加指导就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出现。
三、教师指导的困惑
写作无非展示你的思想和愈加与语言能力以及谋篇布局的技巧。
老师的任务,就是应该提升学生的思想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
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中学生写不出作文或者写不好作文,就是缺少思想。
有了思想,学生就会写出像样的作文来。
而对语言的感悟力,又是决定学生将来会成为作家还是作者的很重要的尺度。
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其实在阅读方面花费的经历和时间都要多。
作文教案几乎是应付检查,指导的不细,几乎没教师写下水作文,体会写作辛苦,以身说法。
所以作文评讲枯燥乏味,因为老师没有足够的准备,只能从大的方面予以指导。
更缺乏立足长远的大语文意识,使得师生缺乏思想,缺乏思想的作文能有多大价值?
而对语感的培养似乎也没落到实处,因为教材在这方面的习题也很欠缺。
二者都很欠缺的语文教育怎么提高能力?
四、评价阅卷的困惑
如今的高考作文,试图建立一套作文评价体系,以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方面来判分。
这种二分法是极其不科学的,是迎合当今大力提倡创新的口号而勉强建立的。
实际上,作文水平的高低还是在基础等级里就分出来了。
内容和表达,这两个方面是衡量作文水平永远不变的标准,它们已经包含了发展等级里的内容。
如何在内容方面训练学生,如何在表达方面训练学生,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阅卷有重形式、技巧,轻思想立意的倾向。
给那些有思想有优势的作文没给相应的高分,对那些思想平庸形式新颖的作文也能给一个高分。
学生的感觉是学语文得不了高分,还不如去学数理化。
所以也挫伤了师生这方面的积极性,挫伤了学语文的积极性。
五、批改作文的困惑
在语文作文的教学中,教师一直处在矛盾而又彷徨的境地中,不知如何从作文的批改中解脱出来,既为学生的作文现状着急,又怕学生写了作文,自己不能及时地批改出来。
近段时间来,我在作文的批改中采取教师批阅一部分,其余的小组互改。
选取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来担任批改作文的主要负责人,并进行作文批改标准的专业培训,每位负责人只需批改四本作文,这样批改速度快,而且又非常细致,我自己很满意,这样一来评析作文就非常及时,而且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期待还存在着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正当我得意洋洋的时候,有学生向我反映自己的作文不想让同学看,就想给老师看。
为什么?
究其原因,认为作文中有隐私存在,需要保护。
我反问:
在考试中,你还不能让阅卷老师去看你的作文?
六、新旧指导思想的困惑
教了十来年书,今年第一次接触到作文的起步教学。
一个月下来,却碰到了不少难题,其中最让我困惑的是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立意正确、内容健康”的要求与新课标要求的“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之间的矛盾冲突该如何处理,也就是说对一些不大中听的真话、实话,我究竟是袖手旁观,听之任之还是横加干涉,以正视听呢?
例如:
一学生写自己跟着爸爸去已故奶奶坟头上香的事。
他说:
“我坐在汽车上,高高兴兴地去给奶奶上香。
”文末又说:
“如果每天都去给奶奶上香那该有多好啊!
”看了此文,我心里很是别扭,但人家确实是写出了真情实感,我能如何呢。
最后,我只能在总评上写道:
“假如能写出对奶奶的怀念就更好了。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令我这个做老师的无比窘迫,无比困惑。
我真不知该拿它们怎么办。
该不该要它们朝我所希望的方向改;
倘若加以干涉,是不是就等于扼杀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欲望,而迫使他们说假话、套话、空话呢?
唉!
如何为自己的误人子弟、为自己的做假而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呢?
做老师难,做语文老师更难,作文教学难上加难。
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水平、兴趣的瓶颈,以上困惑需要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李云东发布时间:
2010-8-100:
19:
22
当今的中学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
要他们写一篇作文,仿佛要他们到天上摘一颗星星,难乎其难。
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
“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
“困惑”一:
写作与现实生活的断轨
毫无疑问,写作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
一个生活安逸、经历平平的人;
一个麻木冷漠,没有激情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遗憾的是,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的生活大都单调而乏味:
每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的。
就本人所处学校而言:
白天安排七节正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此外,还有早读一节,晚自习两节。
学校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把学生完全限定在校园内,就连中午学生也得在教室自习。
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如何获得写作的激情?
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种疲劳战的猛烈进攻下,除了个别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且特别多愁善感的学生外,其余的大都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
他们不但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
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如何能更好的积累写作素材,又如何能写出好文章?
“困惑”二:
写作与课文内容脱节
我们不敢说现行的语文书的篇目选得不好,平心而论,现行的语文书,其篇目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更是篇篇精美,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犹如架上的葡萄,可望而不可及。
尽管它们都是玉露甘泉,却离我们的学生太远了,解不了他们的近渴。
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
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有几个曾为它感动?
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但买几个橘子就能感动我们的学生?
如今的孩子,别说是几个橘子,就是你扛来了几箱美国黑梨,他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有吃就吃,不吃白不吃,何必动感情伤身体?
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
你写得确实好,我实在学不来。
叶圣陶老先生曾有“课文就是例子”的主张,但这个“例子”难以举一反三,语文课的“例子”永远只是“例子”,使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长久的困惑。
“困惑”三:
写作与批阅的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需要自己努力去写,也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
有时一句精妙的评语,会象一座明亮的灯塔,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
有时一处恰当的改动,又会象巨石投湖,在学生的心里激起难以消失的涟漪。
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也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
然而,如今的学生和教师都大大地不走运。
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试想,一个语文教师,教两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人数假设为50,这样,他布置一次作文,就得批改100篇文章。
100篇的文章,光看一遍就会使人晕头转向,何况还要在上面画圈画线写评语。
这是一项大大地超出教师工作量的工程,教师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
曾经在《语文学习》上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某教师有写长批语的癖好:
每看一篇作文必写下大几百字、甚至洋洋千字的批语,并能以此为乐事,长久地坚持下去。
我对这个教师表示深深的敬佩,而且不但从心里敬佩,也从行动上进行效仿。
然而惭愧得很,我没有能力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个晚上下来,即使加班加点到深夜,也只能批上那么三五本的作文。
如此批改,质量是有了,但数量呢?
何况我们没有办法每天晚上坐在灯下批改作文至深夜。
我不知道写作与批阅的矛盾何时才能解决。
呜呼!
写作面临的困惑可谓多矣,要写好一篇作文何谓难矣。
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益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十年来的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并以就教于同行们。
一、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生活枯燥,而这恰恰又是写作之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
而营造氛围的方法很多,我常用到下列几种,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曰点缀课堂。
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
二曰一反常态。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连续教他们几个学期的教师,就能熟悉其特征,而一件东西(包括人)如果让对方太熟悉了,就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
为了尽量避免这一情况出现,我常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
比如,我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
可是那天,我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我并不予以理采,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
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
当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时文赏析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
一般每周精选一篇文章让他们欣赏。
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记得有次学生欣赏完《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他们为腊梅的遭遇而叹息,又被腊梅那坚忍的品格所折服。
而这叹息、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文章相继出现了。
《假如你想做一株小草》写得凄婉动人;
《假如你想做一棵青松》又写得雄浑悲壮。
学生们真正尝到“举一反三”的甜头。
这样一周一练,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灵活多变的写作训练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
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
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
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往往是在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自己是在“写作文”的情况下,一篇短文就写好了。
许多文章短则短矣,但却相当精美。
例如有个学生面对着自己家里的鱼缸,发出这样的感叹:
你来自江河,囚于鱼缸,你的心中一定有无限的忧伤,你不会诉说,我却能读懂,因为鱼缸是你的囚笼,学校是我的牢房。
还有个学生写道:
感谢你,书包,你跟着我受累,却从不埋怨,你把书本装在肚里,我把知识装在脑里。
读着这样一篇篇精美的东西,我们还苛求什么呢?
而且这样短小的东西,改起来也方便,从而缓和了写作与批阅的矛盾。
一、农村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惑
农村高中的语文作文教学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
“课上引导、课后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解。
”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提高,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方法的陈旧,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感知世界的引导太少,学生的写作素材太单一,好多材料从小学写到了高中,总是“老套”,没有创新,空洞无物,干巴巴的。
二、困惑的解决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充分塑造学生的个性展现自我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要想写我文章先学会做人。
人格的培养,是提高俄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作文教学不可推脱的责任,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丑恶的恨;
所以先要让学生能在社会中逐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充分地去感知它,才能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图,欣赏好的影视作品,交好的朋友。
对课书的阅读对农村学生来说,是个大问题,在农村,好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图书室,阅览室,即使有,已是很陈旧的书,是一些所谓扶贫(多是些过时书),对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书。
教学生读好书、看好图这个问题就比较难了,但可以鼓励学生多买书,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看。
最后,个性是创造的源泉。
学生有个性,表达才有个性。
文若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
通过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
(二)作文教法要新颖
很大一部分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思想守旧,缺乏创新,方法死板,以致于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讨厌写作课。
怎样克服这个问题。
1.鼓励学生自觉探究,发挥资源优势。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
鼓励学生多到社会中走走,感知社会,多增加社会阅历。
不要只局限于学校、家庭这个小环境。
很多同学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整天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
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平淡淡,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这些材料都不典型。
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去它便会像金子一样耀眼。
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就材料而言,实在是极平凡的,然而鲁迅却从这件“小事”上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写出了至今仍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不朽名篇。
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所以说,只要留心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闪光点,这样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
2.用真情,讲实话
文贵有“情”,情就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心底的切身感受。
有一位寄宿生在作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星期天学校放假,由于家中有事,当天没有返校。
星期一早上,父亲一大早就起床,冒着蒙蒙细雨骑车十多公里将他准时送到学校,然后父亲还将赶回去上班。
在父亲将匆匆离去的时候,他对父亲说:
爸爸,雨天路滑,小心点……他将这篇作文在班上宣读时,许多同学眼中噙满泪花。
真情实话才动人肺腑,充满真情实话的文章不但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学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三)培养爱好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培养呢?
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
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
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
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
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
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其次,培养其对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掩盖自己的情感,放开思想的翅膀去写作。
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文以载道”,是从先秦儒家教育一直沿袭至今的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
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觉得有写的必要,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
同时,要间学生清楚,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
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
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三、结尾
生活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教师和家长都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生活,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尽可能少受各种思想的束缚,强化他们的写作主体意识,促进主动积极的发展。
让学生被动作文转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