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奇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编校防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0670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奇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编校防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周奇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编校防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周奇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编校防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周奇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编校防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周奇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编校防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奇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编校防范Word下载.docx

《周奇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编校防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奇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编校防范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奇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规律及编校防范Word下载.docx

错廾豕

别字:

是字但用在此处不当,即此处当用甲字却误用了乙字,这乙字就是别字。

通常说的错别字,主要指别字。

别字在图书里出现频率最高,是编校工作的重点防范对象。

《咬文嚼字》编辑部组织专家审读了大量书、刊和报纸,整理出“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1.1.安装2.甘拜下风3.自暴自弃4.针砭5.舶来品6.脉搏7.松弛)8.一筹莫展9.川流不息10.精粹11.重叠12.度假村13.妨碍14.辐射15.一副对联16.天翻地覆17.言简意赅18.气概19.一鼓作气20.悬梁刺股21.粗犷22.食不果腹23.震撼24.凑合25.候车室26.迫不及待27.即使28.一如既往29.草菅人命30.矫揉造作31.挖墙脚32.一诺千金33.不胫而走34.竣工35.不落窠臼36.脍炙人口37.打蜡38.死皮赖脸39.蓝天白云40.鼎力相助41.再接再厉42.老两口43.黄粱美梦44.瞭望45.水龙头46.杀戮47.痉挛48.美轮美奂49.啰唆50.蛛丝马迹51.萎靡不振52.沉湎53.明信片54.墨守成规55.大拇指56.呕心沥血57.平添58.出其不意59.修葺60.青睐61.罄竹难书62.入场券63.声名鹊起64.发轫65.瘙痒症66.欣赏67.谈笑风生68.人情世故69.有恃无恐70.额手称庆71.追溯72.鬼鬼祟祟73.金榜题名74.走投无路75.趋之若鹜76.迁徙77.洁白无瑕78.九霄79.宣泄80.寒暄81.旋律82.赝品83.不能自已84.犹如85.竭泽而渔86.滥竽充数87.世外桃源88.赃款89.蘸水90.蛰伏91.装帧92.饮鸩止渴93.坐镇94.旁征博引95.炙手可热96.九州97.床笫之私98.恣意妄为99.编纂100.坐月子。

这100个别字,都是规范汉字,但都用错了,而且经常用错,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分析这100个别字,可以找到错用别字的主要原因:

我对这100个别字进行了初步分析,找到错用别字的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

没有掌握汉字简化的规范

100个别字里,有6个是没有掌握简化字规范而造成的:

1.“重叠”错作“重迭”。

2.“天翻地覆”错作“天翻地复”

3.“啰唆”错作“罗唆”

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恢复使用4个曾被简化的字:

像、叠、覆、囉不再作象、迭、复、罗的繁体字处理,囉类推简化作“啰”。

这样,像和象、叠和迭、覆和复、囉和罗又是含义不同的字。

叠,义为“一层又一层”;

迭,义为“一次又一次”。

重叠即一层加上一层,只能用“叠”不能用“迭”。

覆,义为“倾倒”;

复是復和複的简化字,义为“往复(復)”“重复(複)”;

“天翻地覆”即天地倾倒,形容变化极大,只能用“覆”不能用“复”。

囉,本是语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后跟“唆”组成“囉唆”,表示言语繁复。

囉恢复使用后,类推简化作“啰”。

4.“向往”错作“响往”

ˇ向,本指北边的窗户。

古代房屋,坐北朝南,南边开门(户),北边开窗(向),以便空气对流。

《诗.豳风》: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塞向墐户”就是封闭门窗。

向有“朝向”义,因而引申出“方向”。

向又是“嚮”的简化字,义为“趋向,归向”。

所以,向是一形二字。

“向(嚮)往”就是心所趋向的意思。

“响”是“響”的简化字,本义“回声”,引申为“发出声音”,无“趋向”义。

所以:

“向往”只能用“向(嚮)”不能用“响”(響)。

5.“蓝天白云”错作“兰天白云”

兰,是“蘭”的简化字,不是“藍”的简化字,“藍”类推简化作蓝。

6.“瞭望”错作“了望”

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注⑦:

瞭,读liǎn(了解)仍简作“了”,读lià

n(瞭望)时作“瞭”,不简化。

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里都许多说明性注释,例如:

藉口、凭藉的藉简化作“借”,慰藉、蕴藉的藉,狠藉的藉,仍用藉;

餘简化作“余”,在余和餘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餘(如“餘年未多”),餘类推简化作馀;

徵简化作“征”,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的“徵”(zhǐ)不简化。

编辑校对必须注意这些注释。

第二个原因:

不明了成语的含义。

在书面材料中,常见成语里错用同音或形似别字,主要原因是不明了成语的含义。

例如:

“川流不息”错作“穿流不息”

川,江河,“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如同流水络绎不绝。

穿,本义“破透”,无“流水”义。

ˇ“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

表面看,是“征”错作“证”,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对“旁”字含义的误解上。

旁是个多义字。

本义“广泛”,别义“侧边”。

古书上有“旁求俊彦”,“旁求”不是“从侧边求”,而是“广求”。

征是一形二字,本义“走远路”,又是“徵”的简化字,义为“搜集”。

“旁征博引”的含义是:

广泛搜集,大量引证。

人们对“旁”字的含义,只知“侧边”而不知“广泛”,就自然地联想到“寻找旁证”,而将“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

ˇ“走投无路”错作“走头无路”

走,金文和小篆都是会意字,上大下止,大,表示人甩开双臂,止,代表脚,大止组合,甩手迈腿,会意为“疾行”,即跑。

现代意义的“走”,古代叫做“步”,如“邯郸学步”。

投,也是会意字,由手和殳组合,殳,古代一种竹制兵器,用手掷殳,会意为“向目标掷去”,引申为“前去”。

走投,意思是“前去依靠别人”。

本想投靠,却无人接纳,因而陷入绝境。

这就是“走投无路”的原始含义,不是“走到头发觉无路可走”。

“针砭时弊”错作“针贬时弊”-*

砭,远古时代的石针,又称砭石。

砭和针,都是古代治病的工具,都是名词。

“针砭”做动词用,当“指出”讲,“针砭时弊”即指出弊端。

贬,贝(货币)乏,货币购买力下降,即贬值。

引申为降低官职(贬职),又表与褒相对义(贬义)。

砭、贬同音但义异。

“趋之若鹜”错作“趋之若骛”

骛、鹜二字形似音同,极易混淆错用。

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表音的偏旁都是“敄”,故同音。

表义的偏旁不同,“骛”从“马”,“鹜”从“鸟”,这“马”和“鸟”决定着两个字的本质区别。

骛从马,本义“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

“好高骛远”、“心无旁骛”二句中的“骛”,都是“追求”的意思:

“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心无旁骛”比喻专心致志心无杂念。

鹜从鸟,即“鸭子”。

“趋之若鹜”语出《史记·

货殖列传》:

“走死地如鹜者,其实为财用耳。

”意思是:

像成群鸭子一样不顾死活地往前奔的人们,其实是为了牟取钱财。

后世演变为成语“趋之若鹜”,比喻争先恐后地追逐不正当事物。

清代李渔:

“蝇头之利几何,而此辈趋之若鹜。

这类别字还有:

沤(呕)心沥血,金榜提(题)名,额首(手)称庆,一诺千斤(金),言简意骇(赅),饮鸠(鸩)止渴,竭泽而鱼(渔),不落巢(窠)臼,烩(脍)炙人口,不径(胫)而走,自抱(暴)自弃,一愁(筹)莫展,声名雀(鹊)起,草管(菅)人命。

第三个原因:

缺乏汉语词汇典故知识。

汉语词汇里,有不少词语含有典故,不知典故就不明含义。

这是误用别字的重要原因。

“悬梁刺股”错作“悬梁刺骨”

“悬梁”典出《汉书》:

“(孙敬)好读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刺股”典出《战国策》: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世用“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

错作“悬梁刺骨”就不知何义了。

“墨守成规”错作“默守成规”

“墨守”即墨子之守。

战国时期,楚惠王准备攻打宋国,要鲁班制造攻城器械。

墨子得知,前去劝阻。

墨子解下衣带当城墙,鲁班将木牒当攻城器械,两人在桌子上较量攻守。

鲁班设计了九种攻城器械,都被墨子一一破了。

鲁班无计可施了,墨子却还有守城之策。

楚惠王看了他们的攻守表演,终于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因为墨子善守,人们便将牢守、固守称作“墨守”。

后世将“墨守成规”作为成语,“墨守”的含义改变了,变成“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比喻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因此,“墨守成规”还常错作“墨守陈规”。

成、陈二字同音,都有“原来的”的意思,但具体含义并不相同。

成:

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

陈:

旧的,时间久的。

“成规”:

通行的规则、方法。

错作“默守成规”就不知何义了。

“再接再厉”错作“再接再励”

“再接再厉”出自韩愈孟郊合写的诗《斗鸡联句》。

韩愈和孟郊一块儿看斗鸡,触发诗兴,便共同创作了《斗鸡联句》。

两只鸡斗了几个回合,就无精打采地退出战斗。

这时,鸡的主人就给鸡喷水,一喷水,两只鸡就像是睡了一觉醒来一样,又精神抖擞起来。

但是,它们没有马上去厮斗,而是先在地上磨喙。

孟郊见此情景,写了两句诗:

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砺,磨刀石,是名词,在诗句中作动词用,表“磨砺”义。

“再接”,再斗;

再砺,再磨砺。

磨砺是准备再斗。

“再接再厉”作为成语,比喻做事贵在坚持,要不断地努力。

厉是砺的本字,所以成语“再接再砺”写作“再接再厉”。

“厉”后来被“砺”取代,改义为“严格,猛烈”。

人们不知厉字本义,以为“厉”是别字,妄改作“励”。

励,义为“劝勉,振作”,无磨砺义。

“罄竹难书”错作“磬竹难书”

罄,会意字,从缶从磬(省石)。

缶,瓦罐,本是盛物用的,却挂起来当磬敲,表示“缶中空”,会意为“尽”。

“竹”,竹简,汉代以前的书写材料。

“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

李密传》。

李密是隋末瓦岗寨起义领袖,他写了一篇檄文,列举了隋炀帝十大罪状之后说: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把南山的竹子都砍下来做竹简,也写不完惰炀帝的罪行;

把东海的水都放过来,也洗不尽隋炀帝的罪恶。

所以,“罄竹难书”多形容罪大恶极。

“九州”错作“九洲”

九州是九个行政区域,不是九个海洋或江河中的陆地。

“九州”典出《书·

禹贡》。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行政区域,统称“九州”。

这个“州”与后代的州府的概念不同。

以扬州为例,大禹时代的扬州,“北据淮,南距海”,辖淮河至东海的广大区域。

天下分为九州,九州合为天下。

天下即全国,全国即天下,这是大禹时代的天下观。

“九州”就成了“天下”(全国)的同义词。

后世用“九州”作为中华的代称。

将“九州”写作“九洲”,就不知所指了。

美仑(轮)美奂,黄梁(粱)美梦,滥芋(竽)充数,世外桃园(源)。

第四个原因:

因误解字义而误用别字。

这是误用别字最主要的原因,100个别字有2/3是误解字义造成的。

下面,从100别字中挑出10个来解析:

“优哉游哉”错作“悠哉游哉”(悠是别字)

因误解“优”的含义而致误。

优,本义“饶”,即吃饱了。

“饶”的第一引申义是“有余”,例如“有余力”、“有余暇”。

“优哉游哉”里的“优”,是“有余暇”的引申义:

悠闲。

“优哉游哉”,又作“优游”,形容悠闲自得的样子。

“优秀”是优的远引申义。

只知优的“优秀”义而不知优的“悠闲”义,故误用。

“宣泄”错作“渲泄”(渲是别字)

宣,本义“大室”,即敞亮的厅堂。

由“敞亮”引申出“明白”、“公开”、“传布”等义。

“宣泄”,即吐露(公开)心中的积郁从而达到舒散的目的。

渲,国画的一种画法,即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起烘托效果。

由“烘托”引申出比喻夸大地形容,如“渲染”。

渲字无“发泄”之义。

人们看到“泄”有三点水,便误用“渲”。

“精粹”错作“精萃”(萃是别字)

粹,本义“米纯而不杂”,如“纯粹”、“粹白”。

“精粹”义为“精美纯粹”。

萃,本义“草丛生的样子”。

引申为聚集,如“荟萃”、“出类拔萃”(荟与萃、类与萃同义)。

粹和萃不是同义词。

人们不明了萃字的含义,误以为粹、萃同义,故误用。

有的词典将“荟萃”释义为:

(英俊的人物和精美的东西)汇集。

括号里的限制词是不恰当的。

荟,本义“草繁茂”,萃,本义“草丛生”。

荟、萃二字是同义词,荟萃,同义反复,含义就是聚集,并非特指“英俊的人物和精美的东西”聚集。

ˇ“床笫”错作“床第”(第是别字)

笫,古代的床板。

有的字典释笫为“席”,是欠妥的。

《说文解字》:

“笫,床箦也。

”《尔雅》:

“箦谓之笫。

”郭璞注:

“笫,床板。

”《方言》:

“床,齐、鲁之间谓箦,陈、楚之间或谓之笫。

”《左传》:

“床箦之言不逾阈。

”孙颖达疏:

“《释器》云‘箦谓之笫。

’孙炎曰:

‘床也。

’郭璞曰:

‘床版也’。

然则床是大名,箦是床版也。

”笫是床的构件,所以床又称“床笫”。

“床笫之私”即两口子的隐私。

第的本字是“弟”,本义“次序”,如“次第”。

引申为等级、功名、地位,和床不相干。

“简练”错作“简炼”(炼是别字)

练和炼,都是形声字,表音的声旁相同,故同音。

决定它们含义区别的是表义的形旁:

练从丝,炼从火。

练从丝,表明跟丝有关系,本义“将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

古汉语有“练染”一词,其中的“练”即“煮缣使洁白”。

“简练”的“练”用的就是“洁白”义,“简练”即简洁,简要明白。

炼从火,本义“加热使物质纯净或坚韧”。

炼钢、炼乳都是本义,即通过高温除去杂质、提高纯度。

化学工业、文学创作都有“提炼”一词,如“提炼香精”、“提炼情节”,都是“提取所要的,除去不要的”的意思。

故用“炼”不用“练”。

练和炼,形似音同,但含义不同。

“辐射”错作“幅射”

辐、幅二字,都是形声字,表音的偏旁都是“畐”,故同音。

决定它们含义本质区别的,是“表义”的偏旁。

辐从车,表示与车有关系。

本义是车轮中间的直棍或钢条,它们把车毂与轮圈连接起来,支撑着车轮。

这些直棍或钢条,叫做“辐条”。

辐条由车轮中心向各个方向直线伸展。

由中心向各个方问直线伸展的现象,就称作“辐射”,如“热辐射”、“光辐射”。

幅,从巾,巾是布做的,在合体字里表“布”义,因而“幅”与“布”有关。

“幅,布帛广也。

”“布帛广”即布的宽度。

“单幅布”、“双幅布”、“宽幅布”中的“幅”即本义。

做量词用,平面物一方叫做一幅。

引申为泛指宽度,如“幅度”、“振幅”(物体振动或摇摆所展开的宽度),又引申为国土面积,如“幅员”。

ˇ“发轫”错作“发韧”

轫,形声字,从车刃声,本义“碍车木”,即车轮下的契形木,作用是使车止住。

发轫,将轫拿开。

“发轫”是文言词,本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发车”“启动”。

在书面语言中多比喻新事为或新局面的开始。

韧,会意字,从韦刃声。

韦,违的本字,后假借表“柔革”义。

刃,锋利的刀口。

韦柔而刃坚,韦刃合体,会意为柔软而坚固。

发韧,无解。

“寒暄”错作“寒喧”

寒,冷;

暄,暖;

寒暄,直译就是冷暖。

但在书面语言里,“寒暄”是动词,即“问寒问暖”。

朋友相见,先相互问好。

在书面语言里,相互问好称作“寒暄”。

有些人不知“寒暄”的含义,以为寒暄就是说话,而“话从口出”,于是误作“寒喧”。

喧,义为“大声说话”,引申为“吵闹”,如“喧哗”,无“问好”义。

“青睐”错作“亲睐”

青,黑,在这个词里表示“黑眼珠”。

睐,本义“瞳仁不正”,即斜视。

引申为“从旁边看”。

古文里有“明眸善睐”,描写的就是“旁视”(左顾右盼)。

常作“视”的同义词。

“青睐”,即正眼看人,跟“白眼看人”相对,比喻对人的喜爱和看重。

“沉湎”错作“沉缅”

湎,会意字,从水从面,本义“酒形于色”,后作“沉迷于酒”解。

《汉书·

五行志》:

“君湎于酒。

”“湎于酒”即沉迷于酒。

后泛指沉迷、迷恋、放纵。

现代汉语中的“沉湎”,意为沉迷酒色而不能自拔。

缅,形声字,从丝面声,本义“微丝”,即最细的丝。

丝细则长,由长引申为“远”。

现代汉语常用此义,如“缅怀”(遥想,追思)。

湎、缅形似音同,但含义不同。

从上述10例辨析可知:

正字和别字,或者形似,或者音同,或者义近,容易混淆错用。

辨别正误的办法:

从辨析两字的本义入手,弄清两字含义的本质区别。

首届“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技能竞赛”,出了如下5道填空题:

①▁▁没无闻湮,常错作“淹”

②汗流▁▁背浃,常错作“夹”

③▁▁旗息鼓偃,常错作“掩”

④▁▁安毋躁少,常错作“稍”

⑤▁▁哉游哉优,常错作“悠”

辨析:

①湮,埋没。

“湮没无闻”比喻人才或事迹被埋没。

②浃,透彻。

“汗流浃背”原本用于形容极度惶恐或非常惭愧,即“出了一身冷汗”。

有两个典故:

其一,《汉书·

陈平传》:

“上(汉文帝)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周)勃曰:

‘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勃谢不知。

问:

‘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

’勃又谢不知。

汗流洽背,愧不能对。

”因非常惭愧而出了一身冷汗。

其二,《后汉书·

伏皇后纪》:

曹操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一天,操“以事入见殿中,(汉献)帝不任其愤,因曰:

‘君若能相辅,则厚;

不耳,幸垂恩相舍。

’操失色,俯仰求出。

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刀挟之。

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

因极度恐惶而出了一身冷汗。

③偃,本义“人倒地若卧”,引申为“隐匿”。

“偃旗息鼓”形容军队隐蔽行动。

④少,暂时;

安,徐缓;

“少安毋躁”的意思是:

耐心等待,不要急躁。

陆游诗《雨》:

“上策莫如常熟睡,少安毋躁会当晴。

”由此可知“少安”不是“稍安”,两者的含义是不同的。

⑤“优哉游哉”前面已经说过了。

书面材料出现别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无心之误”,例如由于疏忽而写了别字。

录排过程发生的别字,是由于拆字失误、击键错位、指令失误等技术性原因造成的,也是“无心之误”。

这类错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所以称作“显性错误”。

另一种是“有心之误”,是写作主体自以为是造成的。

这类错误,似是而非,难以辨识,所以称作“隐性错误”。

上述100个最常见别字,都是“有心之误”。

(二)词语错误

这里说的词语,包括词、词组、成语。

常见的词语错误:

错用词语;

褒贬错位;

错用成语。

1.错用词语

错用词语的现象极为常见,主要原因是不明了词义或误解词义。

山东有位大学教授从出版物中搜集上百个错用词语的实例,在部分文科学生中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排出“最常见的10个误用词语”:

①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是成语,语出宋玉《风赋》: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枳句,枳树上弯曲的枝杈。

枳句会招来鸟儿做巢。

空穴,孔洞,空穴会引来风袭。

这句成语用自然现象比喻由于自身存在弱点,病菌、流言才得以乘隙而入。

白居易在《初病风》中也说:

“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但是,一些人引用这句成语时,常错误地比喻“没有根据的谣言”。

《现汉》也作了自相矛盾的释义:

“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

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②亲眼目睹

睹:

见。

目睹:

亲眼看到。

“亲眼”多余了。

③凯旋而归

凯,胜利的乐曲;

旋,归来。

凯旋,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

宋之问《军中登高诗》:

“闻道凯旋乘胜入,看君走马见芳菲。

”“而归”多余了。

ˇ④炙手可热

某报标题:

《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

《清华学子炙手可热》

“炙手可热”这句成语,在媒体和出版物中使用频率很高,成了时尚词语,但十有八九用错,把贬义词误作褒义词,把“炙手可热”比喻行时、走红、抢手,完全误解了“炙手”的含义。

炙,会意字,上肉下火,含义就是“火上烤肉”。

炙手,灼手。

“炙手可热”语出杜甫《丽人行》: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是描写杨国忠兄妹出行的。

《旧唐书·

杨贵妃传》:

“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

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

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

”“先时丞相未至,观者犹得近前,乃其既至,则呵禁赫然。

”杨家气势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杜甫在诗中用“炙手可热”形容杨国忠权大势盛,告诫人们远离杨国忠。

可见“炙手可热”是贬义词,跟行时、走红、抢手不相干。

唐代另一位诗人崔颢在诗中指出: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劝诫有权有势者不要倚仗权势,因为权势是暂时,须臾火尽灰亦灭。

⑤灯火阑珊

“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

阑珊,本义“衰落”。

白居易《咏怀》诗:

“白发满头归去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引申为“暗淡”。

灯火阑珊,灯光暗淡。

城市入夜的万家灯火,璀璨亮丽,不能用“阑珊”来形容。

⑥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曾几何时:

时间过去没多久。

而“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是奴隶社会时代的事。

不是“曾几何时”,而是“过去了几千年”。

⑦叹为观止

“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语出《左传》,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看到“韶箾”(箾,即箫,韶箾,虞舜时代箫乐)时,不禁赞叹说: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观止”的意思是“好到了极点”,“尽善尽美”,是褒义词。

⑧莘莘学子

“这位莘莘学子终于走进清华大学。

“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莘莘:

众多。

“这位”与“莘莘”是矛盾的。

“莘莘学子们”中的“莘莘”与“们”是同义词。

⑨首当其冲

“在扑灭森林大火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又一次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

冲:

冲要。

首当其冲:

处在冲要位置,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不是“冲在前面”或“敢为人先”。

⑩豆蔻年华

“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

“豆蔻年华”语出杜牧七言绝句《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这首诗是赠给一位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的,用“二月初”的豆蔻花形容她。

豆蔻春末开花,“二月初”正含苞待放。

“豆蔻年华”只能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用来比喻女列车员显然不合适。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在他们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中,批评两种文风:

一种是故作高深,“作者要炫弄他的才能,故意用一些‘高深’的词语,弄得读者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另一种是堆砌词藻,“一句话不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总喜欢嵌上许多‘漂亮’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