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比喻用好比喻.docx
《学好比喻用好比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好比喻用好比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好比喻用好比喻
学好比喻用好比喻
这天,芳芳和几个同学来到李老师的办公室,对正在备课的李老师说:
“李老师,我们在作文时,总是写不好比喻句,请您给我们指点指点吧!
”
李老师放下手中的笔,让他们坐下,说:
“我先要问问你们,什么是比喻?
”
芳芳说:
“比喻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是把某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李老师又问:
“比喻一般包括哪几个成分?
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应掌握与运用哪些最基本的比喻呢?
”
芳芳和其他的同学都摇着头。
李老师说:
“你们想用好比喻,首先要学好比喻。
比喻有它的重要作用,我们平时在写文章时,如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比喻手法定会把话写得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成分,即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用于本体和喻体之间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但是有时在一个比喻里不一定全部出现。
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应掌握与运用以下最基本的比喻:
一、明喻
明喻是明显的打比方。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
其基本格式是“甲”(被比喻的事物)像“乙”;常用“像、好像、如同、宛如、好比、比方说、似乎、像……一样、仿佛……似的、像……似的、如……一般、……一样……似的”等比喻词。
例如:
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看到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二、暗喻
又叫“隐喻”。
它不露比喻的痕迹,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它们之间是相同的关系,其基本格式是:
“甲”是“乙”。
常用的比喻词有“是、都是、简直是、无疑是、成为、成了、变成”等。
例如:
每一片苇叶,都是一支箭。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梅雨亭踞在突出的一角岩石上,成了一只展翅欲飞的苍鹰。
三、借喻
它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本体和喻体词都不出现。
它的基本格式是:
直接用“乙”代表“甲”。
例如:
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是借“野兽”来比喻德国鬼子。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是借“四周黑洞洞的”来比喻旧社会的黑暗。
四、博喻
又叫“复喻”。
它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使之更形象、更生动、更全面。
例如:
美丽的珊瑚,……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树枝。
李老师喝了一口茶,最后说:
“总之,你们在运用比喻时,应该注意喻体和本体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但是又有一点极其相似;同种性质或相同之处很多的两种事物,不宜于互相之比。
比喻应该是浅显的,生动具体的,为人们所熟悉的。
力求比得新鲜、贴切,不落俗套。
这样,你们在写作中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好啦,今天就跟你们谈到这里。
”
芳芳和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地说:
“谢谢李老师,再见!
”
非比喻句的五种“像”字句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
(《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二、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
”(《“你们想错了”》)
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三、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小珊迪》)
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
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四、表示联想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
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2.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
“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
”(《今天我喂鸡》)
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五、表示说明
1.猎人微笑着说:
“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2.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
“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会摇尾巴的狼》)
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那么,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
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
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怎样扩句
扩句与缩句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形象。
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局部扩句法。
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
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
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2.整体扩句法。
就是把句子的两部分一下子扩充。
如“红旗升起来了”,按“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升起来,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
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份,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也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在完成扩句作业或试题时,如果对扩充部分有具体规定的应按规定扩句,如没作规定的,可进行整体扩句。
扩句后别忘了加标点。
缩写句子之妙法
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缩写句子的训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句子的主要意思。
缩写句子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一、“的”前修饰都删去。
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
”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美丽的”可删去。
这句话缩写为“蝴蝶飞走了。
”
二、“地”前限制要删去。
如“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中,“都忍不住惊讶地”是用来限制“呼喊起来”的,它要删去。
这句话就缩写为“人们呼喊起来。
”
三、“得”后补充说明也删去。
如“海力布着急地没办法。
”中“没办法”是对“着急”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它也要删去。
这句话缩写为“海力布着急。
”
四、数量词语照样删。
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
”中“一座”这个表示数量的词语可删去。
这句话缩写为“罗丹塑了女像。
”
五、抓住主干来缩简。
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写句子。
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这句话就是讲“什么”——“铁球”,“怎么样?
”——“落下来”。
因此,这句话就可以缩写为“铁球落下来。
”
同学们,我们在缩写句子时是要将各种方法同时综合灵活地运用的。
如“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句,请同学们想想,要同时用到哪几种方法?
造句的方法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
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
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
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
“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
”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2.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
如用“鸦雀无声”造句:
“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
”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3.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
如用“光荣”造句:
“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
”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4.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
如用“仿佛”造句:
“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
5.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6.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
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最后应提醒同学们的是,造句要自己脑筋,不要抄书上现成的句子。
句子排列
把错乱的句子排列好,这是小学阶段语文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必须好好掌握。
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那么,如何学会排列好句子呢?
我们可以按下列方法进行。
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
有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
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
如:
()他想,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
()他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
()忽然,他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争做好事。
()下课了,张良在操场上玩。
()他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刚才看到的那一团白纸。
()想着,他就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团废纸。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叙述了张良在操场上看到了一团废纸,经过思想斗争,最后拾起了那团废纸的过程,层次清楚。
在排列时,我们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排列为4、2、6、1、7、5、3。
二、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对一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可以找出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句子。
例如:
()华罗庚教授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著名的数学家。
()20岁那年,他得了伤寒病,一躺就是半年,病好后,一条腿残疾,但他毫不泄气,继续向科学城堡进攻。
()他14岁开始自学数学,每天坚持自学10小时,从不间断。
()1932年,22岁的华罗庚应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
()从19岁起,华罗庚开始写数学论文。
()在清华期间,他看了更多的数学书,并开始学习外文。
由于他肯下苦功,进步很快,25岁时,华罗庚就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排列这段话时,我们可以抓住"14岁"、"19岁"、"20岁"、"22岁"、"25岁"这些表示年龄的词,也就是以时间顺序来排列句子,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正确的排列应是:
1、4、2、5、3、6。
三、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有这么一个习题: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根据这段话的特点,"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这句话是个中心句,其他三句话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说的。
显而易见,我们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来排列句子。
排列的顺序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