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文档格式.docx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对科研助理和社区服务项目出台了优先落户、期满续聘等多项优惠政策;
重庆国有大中型企业吸纳毕业生比上年翻一番。
教育系统“超常规”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
教育部对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高度重视,围绕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各项建议,专程赴重庆、辽宁、湖北等14个省份开展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40多个,并实地到90多所高校督查调研。
结合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教育部提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教育系统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成立了部领导牵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提出“非常时期、非常决心、非常举措”和解放思想、深入挖潜、积极作为、实事求是的工作要求;
先后召开了10次党组会和部长办公会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立足教育系统自身挖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制定出台了落实国办文件精神的29个配套文件,其中教育部牵头制定下发的文件就达19个。
就业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为契机,相关领域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着力把解决现实就业问题与深化教育改革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加快推进了六个相关领域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建立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基本制度,特别是有关部门积极吸纳两会建议提案,出台了高校毕业生服义务兵役补偿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政策,10余万名大学生参军入伍,实现了大规模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的历史性突破。
二是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开通38个类别的专业学位,面向应届毕业生增招3.8万人,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调整和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是扩大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16.4万名毕业生奔赴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推进了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创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积极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服务外包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近50万人,建设了大批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五是以启动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更加适应科研活动规律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合同制管理为基本模式的专职科研队伍。
六是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共招募毕业生32万余人,同比增加17万余人。
通过以上六项措施,直接解决了100多万名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成效显著。
高等学校通过开展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离校教育等方式,充分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同时全力整合各方面资源,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截至去年7月,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举办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1万余场,提供岗位信息300多万条。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仍十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河南、安徽等代表团和九三学社中央都表示要将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重点提案提交会议审议。
据悉,中央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2010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政策,力争在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到社区就业、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乡镇医疗机构就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内容:
2008年,大学生就业人数将突破600万,就业形势严峻,并且由于2007年尚有70-80万大学生未就业,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
2009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将达610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与2008年同比略有上升。
这样一个庞大的就业人群,对保证社会稳定与和谐造成很多不安因素。
造成目前就业压力形势如此严峻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
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
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
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主观原因:
第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
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
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
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
但是目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基本已经饱和,很难在有更多的岗位为大学生准备;
更严重的是,现在的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压力也很大,也在大面积裁员,为大学生准备的岗位也变少了。
第二,当前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而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第三,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建议:
1、增加政府关心力度,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都是基本知识,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难马上就适应企业的需要,政府应该组织大学生就业培训,以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对大学生组织专业培训。
2、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政府应出台相应措施,一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给予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对企业吸收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3、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转换,对自己的能力综合考评后明确自己的定位,适当降低薪资要求,苦练内功。
4、通过有关政策消除体制内和体制外就业的差异,提高体制外就业的稳定性和保障水平。
5、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增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
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6、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
7、可以考虑一些西方国家将创业培训教育纳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矛盾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系的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作为地方人事部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尤其是保证苏州籍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今年政府实事项目
今年经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组织5万个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援助困难毕业生就业”正式成为苏州市2009年实事项目。
具体的目标任务包括:
举办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公益市场,提供5万个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安排市区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基地,对市区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安置;
建设苏州市毕业生就业服务网,打造多功能网络服务平台。
我们将通过完善政策环境,建立公益服务平台,动员全社会资源接收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我们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努力提升高校毕业生择业竞争力和成功率的重要举措。
我们主要采取四种形式对广大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
一是深入院校开展大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是根据驻苏院校的不同特点和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巡回式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诊”,点对点地为高校毕业生解答就业疑难问题;
三是利用苏州毕业生就业网“在线答疑”、网上信箱等功能,开展网络化就业咨询、就业指导维权咨询等服务工作。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三、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
今年根据实事项目的的计划安排,在市区将建立30家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按照特困生优先、专业或岗位基本对口等原则,安排市区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就业见习,由基地安排专门的带教老师对见习人员进行专业技能辅导,在实践中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技能。
对优秀的见习人员,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同时由政府财政承担见习期间毕业生的生活补贴。
四、建设毕业生就业服务网,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
建立全新的苏州市毕业生就业服务网,通过网站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开展网上就业指导、发布网络招聘信息,实现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网上申报、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网上办理,建立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库等,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管理平台。
五、加强工作调研,出台可行性创业政策
1.现状及问题:
2000年,市人事局联合市财政、教育等六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见,各县市也参照市区做法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但真正自主创业的苏州籍毕业生的人数非常少、成功率不高。
2.当前正在解决的问题:
建立创业的协调机构和专业的咨询服务队伍,光靠人事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加大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创业培训经费、创业担保基金等方面。
目前此项工作已列入今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点工作任务。
解决我省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初期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清醒的认识,并结合我省实际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为此,民进四川省委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解决结构性矛盾,理顺供求关系。
完善我省高校办学评估督查机制,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我省高校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结构性矛盾,理顺供求关系。
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我省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从内部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理论结合实际,反映社会需求,减少高校的培养与企业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
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2、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机制,搞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根据国家5部委的要求,所有高校都必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要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
我省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和改革,
进一步突出强调毕业生就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把提供优质服务放在第一位,广泛收集用人单位信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针对用人单位违约事件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高校应积极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立法力度,杜绝用人单位随意违约的不良现象,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帮助毕业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善自我,增长才干。
对毕业生应采取分层次、分类别、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明确定位,全面落实毕业生的去向。
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的教育,使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3、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配套机制。
2006年高校毕业生增加75万人,全社会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异常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07年起,教育部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硬性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
教育部还将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查,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
此次教育部门在将招生与就业挂钩时特别强调“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一票否决”,对造假进行制度约束。
如果这两种权力分别由两个有着制衡关系的部门执行的话,如教育部门行使“坚决调减”权力,统计或审计部门审查就业率真假而行使“一票否决”权力,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制衡作用。
建议:
某个政策缺乏科学配套的制度,缺乏分权和制衡,相反起到了一种集权效果,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因此,要制定科学的政策配套机制,由国家或省几个相关部门,即教育部门、统计或审计部门联合制定保障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制度配套机制,消弭隐患,杜绝潜在的腐败。
4、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
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信息网络、就业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制定和完善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我省)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制定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真实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
建立和完善我省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该系统由就业率、就业缺口和就业质量三部分组成,就业指数每季度至少发布1次。
其中,就业率包含毕业生总人数、毕业生就业总人数、行业就业率、专业就业率和学校就业率等方面的数据和指标。
就业缺口分为空缺职位数、实际就业数、行业就业缺口和企业性质就业缺口等。
就业质量包括薪酬水平、满意程度、发展空间等方面内容。
把就业质量,甚至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雇主满意程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有效解决途径。
5、规范就业市场,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
要在逐步规范中设定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
要在我省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化公司,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服务,由专业化的公司为大学生设立不同职业的能力模型,通过测试、咨询、培训来提高大学生上岗前的职业能力,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增加就业成功率。
应鼓励我省高校和企业之间积极合作,对职前大学生进行培训,如建立像北大青鸟APTECH这样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
而毕业生自己也要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6、推动社会就业理念的转变,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氛围。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重要的是要解决我省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思想理念问题,培养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习惯,摒弃陋习,不拘一格。
社会各界及媒体应更加客观地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氛围,使我省中小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同时,大学生在就业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大,能为其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上的问题;
既有社会的、单位上的问题,也有人员方面的问题。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加强毕业生自身能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思想
虽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社会方方面面的,但埋怨、抱怨社会是无济于事的,最有效的也是唯一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在严酷的制度下不被淘汰出局。
但是有些人总是认识不到这一点,在求职工作中发低级牢骚,埋怨社会,抱怨别人。
其实这样以来你自身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使得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实在不值得。
在校大学生应该抓住在校的学习时间,使自己在学识、经验、能力等各方面都尽量向就业这个方向靠近。
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还是怎样的人,该做什么,该如何做,积极迎合社会需要。
这才是当代大学生的根本出路。
(2)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在校大学生若积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推动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进程,相信对大学生个体求职也有不言而喻的益处。
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积极从自身找原因,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作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就开始消除了。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必然结果,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经济、教育和社会的变革和更快发展,这就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几点建议:
1.现阶段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只靠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人才市场调节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主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要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校的专业调整要应该予以注意。
同时要增加资金投入,为毕业生提供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
2.高校在扩招的同时要增加相应的教育投资,保证教学质量。
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
同时要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
3.学生要全面提高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认清就业形势,学习和掌握择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
4.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或教学实验场),互惠其利,实现“双赢”。
5.推行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
6.通过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一个学生创业可以吸引若干个学生的参与,创业成功可解决一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
一、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
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
四是“供求矛盾”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五是“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
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
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
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2、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
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3、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4、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
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5、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