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0223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下载.docx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下载.docx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分析课桌上的水滴为什么会很快消失,而烧杯中的水却不会很快消失。

通过分析桌上水滴与杯中水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一个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个人和社会就像水滴与杯中水一样,杯中水是由许许多多水滴组成的,但是水滴离不开杯中的水,离开杯中水的水滴很快就会干涸,个体也是一样。

建议二:

问题导入

让学生思考:

“狼孩也是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生活呢?

”通过回答和讨论,使学生们认识到人是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脱离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进而说明人不能脱离社会。

[社会伴我长大]

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一项小调查。

调查自己从出生之日起到现在,都与哪些人发生过联系,这些人在自己的成长中提供过哪些帮助。

2.请同学们举例说说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社会各行各业有哪些联系。

通过事实使学生体会到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

3.鉴于当前学生强调个性、独立、自我意识的特点,教师课前可选择一些相关的影像或文字资料进行编辑,内容可以是“个人探险”方面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感。

课上将资料出示给学生,而后让学生找出探险者在其探险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生存技能,哪些是来自于前人的创造发明。

在此过程中体会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享用的物质成果是前人劳动的积累与智慧的结晶,加深学生对“人是社会中的人”的认识。

4.引导学生观察图5-2“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使学生们懂得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人就谈不上社会,人与人是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

在讨论图片的过程中引入社会的概念:

社会是一个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图下的研讨活动。

5.课前让学生征求家长、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如“妈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可以列表的形式将想要征求意见的事项列出,让学生课下进行调查)。

请家长、同学用信封封好,交给老师。

课上请同学们每人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题为“我心中的我”。

老师可以列表的形式将学生“自我画像”的内容分列出来,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具实填写。

然后组织学生将“自我画像”和课前调查表作一比较,在班内进行交流。

通过彼此的交流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社会成员,不但要正确认识社会,还要善于正确认识自己。

6.组织学生讨论:

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通过讨论,使同学们进一步懂得要正确认识自己,就应该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优点,也应看到缺点,只有这样才会在社会中不断进步。

[社会是个大舞台]

1.家庭生活的教学建议

请学生对自己的家庭做一个简要介绍,内容包括:

○ 

家里有哪些成员?

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他们各自的职业是什么?

除了共同在一起的时间之外,你了解他们每个人的生活空间和工作内容吗?

家里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以上活动的目的是利用学生的切身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身边不同的人所处的不同社会空间,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图5-7的教学建议

建议根据图5-7的一组家庭生活漫画进行分组讨论。

不同的家庭生活可能给孩子成长带来哪些影响?

其中哪些是正面的?

哪些是负面的?

也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家庭生活场景,也可以描述自己最不满意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氛围。

然后将以上描述和讨论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笔记或录音等),由学生课后带回家中,试着组织一次家庭会议,听取家长的反馈,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使家庭更加和睦,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对学校生活的教学建议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中心内容。

教学中可以依据教材所给出的“翠湖中学”的活动安排表作为素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评论,探讨一下这些活动的教育意义和目的,对活动选题和安排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也可以结合本校、本年级开展过的和即将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讨论。

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内外活动设计,并在同学之间进行展示和评价。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设计中拓展学校活动的主题,让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涉及更加广泛的社会层面。

4.对社区生活的教学建议

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内容可以包括:

本社区内有哪些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管理部门(村委会或居委会)采取了哪些措施方便社区生活,为人们办了哪些实事?

随机调查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满意程度,提出你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

建议由学生自行设计社会调查表,分小组调查一个小区。

让学生在亲身调查中感受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人们生活的变化和要求,并将调查中的感想带回课堂,彼此之间进行交流。

5.对网络“虚拟社区”的教学建议

可先提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网络生活’吗?

”让熟悉网络的同学们现身说法,也可以在学校的网络教室里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登陆一些“虚拟社区”。

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了解网络对人们的生活空间带来的影响,即网络扩大了人们的生活领域。

对于网络的利弊,第七单元还要专门讲到,不必在此专门讲述。

[自我测评]

1.刘英的问题是:

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对这个问题应该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在社会中,有不同的镜子,个人需要借助这些社会镜子,通过与别人的比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来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自己。

另一方面,应该正确地区别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鉴于个人的能力、水平以及评价尺度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可能不完全一致,所以,我们自己应该学会正确地对待这些评价,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但又不盲从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人云亦云。

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弱项、劣势,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强项、优势,全面地、正确地看待自己。

内容点析

1.篇首的寓言生动地描述了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像鱼离不开大海一样,社会似大海一样广博、宏大,包容了无数个个体,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2.图5-1“社会在我们身边”通过生产场景、生活片段和节日庆典等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不管人们从事何种活动,也不管我们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活动。

这组图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洋溢着生活的美感。

3.阅读卡“狼孩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意在告诉学生人终究是社会的成员。

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

脱离了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社会生活。

因为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4.图5-2“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中的四幅图分别代表了一些群体类型,从中可以得出群体的特点,即由多数人组成的集团。

课文告诉学生社会就是一个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5.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社会场景,每个人依据不同的场景调适着自己的行为。

这些行为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互冲突的。

王丽的案例旨在提醒学生,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人的行为会有差异,只有通过分析具体的社会场景,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其中的个人行为。

这个案例也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既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面多棱镜,人们在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活剧,也用镜子折射出自身的各个侧面。

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6.围绕图5-4“我”所设计的活动旨在说明,人们了解他人的行为需要用眼观察;

人们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需要依赖镜子的帮助。

周围人的评价就是这样一面镜子,有的镜子是良师,有的是益友,但也有的起不到正面的作用。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用好镜子,善于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1.图5-5“身边的社会舞台”选择了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学校、家庭、生活社区和医院,展示了一幅人们生活的图景。

由于职业不同,有的人进入工厂或公司,有的人则成为医生或政府职员。

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年龄大小,人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

2.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世界上最紧密、最难分割的关系。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都将在子女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轨迹。

因此,子女和家长之间如何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成为很多家庭中共同的问题。

教材利用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对父亲教育方法的回忆,从正面提供了家长正确有效的教育子女的范例。

3.图5-7通过一组家庭生活漫画,让学生进行挑选和甄别,引导学生意识到家庭生活和睦、健康与否可能对子女成长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并期望学生们通过家庭会议的形式将这些思想传达给自己的父母,以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包括自己的健康成长。

4.学校生活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意识到学校也是个小社会。

在学校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生活中,学生还必须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关注社会、明辨是非,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许多学生很少总结、反思、回味自己的学校生活,因此不能真正明白学校许多教育活动所蕴涵的意义。

教材以一所中学初一年级的活动安排表为题,给学生一个仔细思考的机会,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展开评论,提出建议,借以加强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5.阅读卡介绍了在我国一些地区方兴未艾的公益活动。

志愿者服务在西方开展较早,非常普遍,每个人一年中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时间进行义务服务,如到老人院照顾老人,与老人聊天,为老人读报,在社区帮助外籍人士学习本国语言,打扫社区环境等等。

可以说每个人一生中都帮助过别人,也都被人帮助过,因此做义工成为一个自觉的行为,多数人以此为荣。

中学生能否升入理想的大学,社区服务的得分和评语非常关键,被视为是否具备责任心和爱心的依据。

6.社区是学生们每天都生活的区域,但可能也是学生们关注较少的区域。

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人?

哪些人需要帮助?

社区内有哪些服务设施?

它们的作用如何?

这些设施是否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保护?

社区内有哪些有益的活动?

有哪些现象不尽如人意,应加以改善?

教材以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社区这一小社会加以更深层次的关注。

7. 

网络的出现使现实的社会又有了虚拟的存在形式。

互联网使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地球村,不论人们相距多么遥远,生活经历多么不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地交谈、相识、互通有无。

如果使用得当,网络确实能够为人们开辟出另一个天地,扩大生活空间,开阔视野。

参考资料

雷洁琼 

1905年9月出生于广州。

19岁时飘洋过海赴美国留学,获取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

1931年回国后,她受聘到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后在多所大学任教,1946年重返燕京大学。

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里,雷洁琼是闻名遐迩的民主斗士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向解放区发动全面军事进攻,全国掀起反对内战、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浪潮。

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组成赴京和平请愿团,41岁的雷洁琼是请愿团中最年轻的代表。

1945年12月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及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志愿者服务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

美国是世界上志愿服务率最高的国家,参与率为50%。

公民参与意识非常普遍,80%以上的人承认自己是某种组织的成员,成年人平均每周从事4.2小时的志愿服务。

以前美国志愿服务不是强制性的,但在xx年“9·

11”事件后,美国人民表现出高涨的爱国主义和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发展特别快。

美国总统布什xx年2月提议美国国会要支持这种服务,并要求美国公民一生中要贡献4000个小时。

美国的公民社会组织也很多,提供了大量从事志愿活动的场所。

近几年我国的志愿活动发展也很迅猛。

xx年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专门把全国学雷锋日改为“全国志愿者日”。

中国志愿者主要有六大类:

一是青年志愿者,二是社区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三是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四是香港地区志愿者,五是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志愿服务,六是草根组织,如自然之友、绿色家园之类。

社区服务 

城市社区服务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中国的城市社区服务自1987年民政部倡导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初步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以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设施服务和社会互助为重要形式的社区服务的新格局。

社区服务主要发挥社会保障功能、便民利民服务功能和为社区单位服务的功能。

网络社区 

顾名思义就是靠网络和技术推广起来的社区。

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社区模式,已逐渐从概念转向了实际运行,一批“网络社区”在京城的四面八方建了起来。

“网络社区”有什么好处呢?

居民在网络社区买菜不仅便宜而且不用跑路,只要通过家中的电脑或电话与小区内的配送站联系,将需要的生活用品名称输入电脑,在不超过5小时的时间内,配送人员会将你所需物品送到小区内的服务站。

如果顾客不方便下楼的话,服务人员还可以送货上门,非常方便、快捷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沪教版

一、案例背景信息

学科/领域: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七年级下册

学时数:

1-2课时

二、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新加坡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经济的成功实例,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了解新加坡利用位置优势发展贸易、金融、旅游过程。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快速检索、整合信息及人机生态互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讨,发展学生读图、用图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新加坡、深圳的比较和对两地的未来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各区域在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如何选择经济发展途径和方向,培养发散性思维。

通过课堂内外活动,不断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加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功结合的实例,了解发展中国家只要根据本国国情,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可以做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进行的。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环境观。

通过对比新加坡与深圳,并设计两城市的未来之路,培养学生积极的主人翁意识。

2.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

懂得交通枢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理解区域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区域分析与比较,理解发挥区域优势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地位作用

本课是“区域发展”教学内容中选择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典型,学习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国家和地区应该发挥区域(国家)优势,选择适当的发展道路。

理解加强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关注家乡和祖国发展前景的良好意识。

(3)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材,紧紧抓住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新加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时间线索,探讨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模式。

针对教材中涉及的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内容,反映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让学生自己设计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看教材上现成的航线图。

3.学生分析

学生对新加坡有些了解,知道华人众多,面积小,经济发展快,但对于发展的原因则不甚了解;

新加坡和深圳有不少共同之处,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比较,进而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本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信息素养。

几乎每个学生家庭都配有个人电脑,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上网收集资料,收发信息,知识唾手可得。

学习小组内部合作较好,课件制作热情高。

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也渴望展示自己,小组之间竞赛热烈。

4.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体现本课程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以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为基点,以学生生活的地区为参照物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

让学生自己设计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新航线,从中体会新加坡位置的重要性,总结其经济发展进程,学会借鉴与思辨。

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提出一个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营造一种学必有问,问必带思,思必有辨的课堂氛围,整堂课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中进行,不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整堂课用问题链的形式串联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见下图)

(3)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课前,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学习,搜集整合新加坡资料,扩大认知面。

课堂中,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交流各小组课前学习成果,利用教学课件演播(如新加坡的景观、新加坡港口的繁忙景象等),动态显示师生探讨及反馈学习情况(如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小组合作设计的航线图、新加坡经济发展进程图);

课后,利用网络继续探讨新问题,并完成开放性作业。

注意提醒学生避免只关注课件的花哨,而忽视课件的实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二、教与学的过程

1。

导入:

教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提到新加坡,相信同学们都有所耳闻,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印象。

学生倾听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对教学主题是否有兴趣、有准备。

2.寻找新加坡

师: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大家——新加坡在哪里?

在学生的寻找过程中适时显示不同的地图。

屏幕上先后出现《世界地图》、《东南亚地图》和《新加坡地图》,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3.我所了解的新加坡

各小组在2-3分钟之内针对新加坡的简史、地理、文化习俗、资源、景观等情况利用多媒体演示平台分别作简短介绍,其他小组可质疑提问。

教师观察学生倾听的品质,表述能力和胆量。

现在大家对新加坡又多了哪些了解?

请用最简练的话加以概括。

在此考察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新加坡的地理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小组合作设计航线,小组代表利用网络平台((或实物投影仪)展示本小组设计的航线图,并说明各条航线沟通了哪些地方。

这里考察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用数字补充说明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船只,与多少个国家与地区相连,自然得出马六甲海峡——世界航海线上的“咽喉”,新加坡——“远东十字街头”。

4.神奇的崛起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主题:

(1)针对新加坡的地理特点,你们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应该首先从哪方面发展起来?

(2)结合历史,简说昔日新加坡经济。

(3)今日新加坡——亚洲小龙的腾飞之路(在屏幕动态显示经济发展进程表)。

(4)在新加坡发展的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什么?

(地理位置和交通)

(5)我们深圳就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而被化为特区发展起来的,你们有什么好主意进一步完善深圳的交通呢?

你们知道深圳与香港要合建“西部通道”吗?

为什么要建立西部通道?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主总结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进程。

在此观察学生思维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我为新加坡和深圳设计未来

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工具引导学生讨论:

明日新加坡的发展。

如果克拉地峡开通的话,新加坡该如何应对?

(屏幕显示克拉地峡和新加坡的位置关系)

在网络中阅读《深圳,你被谁抛弃——深圳的未来之路》,探讨如果政策优势部再,地理优势被削弱,深圳的未来之路将通向何方。

充分离用父母、亲友等各种社会人力资源,了解深圳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

三、教学关键环节提炼

(1)利用信息技术分享小组学习的收获,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全面了解新加坡,体现本课程综合性的特征。

(2)利用课件动态显示不同比例的地图,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认识到新加坡不容易找到是因为其国土面积小。

在寻找的过程中新加坡的位置不断清晰,记住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3)利用信息技术实时反馈学生自主探究设计航线、整理经济发展进程图表的情况,体现本课程人文性、实践性的特征。

事实证明,这样做比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教材或板书的效果要好。

(4)网上阅读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网络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现实。

四、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与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评价内容寻求多元化。

1、对照目标,进行三维评价,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特别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和思维的变化。

2、评价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注重过程性评价,以激励评价为主。

3、关注学生学习方式:

以资料的收集、小组讨论等情况评价其合作学习;

以学生个人问题的提出、读图的质量评价其自主学习;

以学生自己设计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新加坡经济发展进程图评价其探究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整合的层次:

课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