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8744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至“十一五”末,沿长江61个开发区已开发面积603平方公里,2010年61个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4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收入8265.8亿元,税收收入593亿元,从业人员177.7万人。

开发区已成为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

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鄂州葛店开发区规划了石化及材料工业园,宜昌加快建设三峡物流中心,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建设加速,黄冈龙感湖管理区着力推进管理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荆州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园区,咸宁加快建设临港工业园区和临江物流园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港口方面,武汉新港加速建设,宜昌港改扩建项目快速启动,荆州组合港部分工程已经开工建设,鄂东组合港大部分港区开工在建。

公路方面,沪渝高速宜万段、武荆高速、三峡翻坝高速等已建成通车,宜巴高速、洪监高速、江南高速等已启动建设。

铁路方面,随着宜万、汉宜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荆岳等铁路项目的加快推进,带域内铁路网将进一步完善。

过江通道方面,鄂东长江公路大桥、荆岳长江大桥等已建成通车,荆州长江二桥、香溪长江大桥、庙嘴长江大桥、白洋长江大桥等正在加快推进。

这些过江通道的建设将长江经济带南北两岸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形成了共生集合增长效益。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临江重点小城镇新的建设规划已启动。

武汉金口、黄石富池、荆州小河口、宜昌枝城、鄂州燕矶、黄冈小池、咸宁潘家湾等沿江省级重点镇,正在规划利用岸线资源、积极兴办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兴办船舶、建材、物流等产业,增强了对周边农村发展的带动能力。

——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教育优势进一步突出,高等院校发展到75所,占全省高等院校数的78%。

科技、卫生、文体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表1-1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一五”发展情况

年份

2008

2010

总人口(万人)

2750.10

2745.09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896.98

9458.38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3724.41

6478.3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93.86

553.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135.73

4240.56

外贸出口额(亿美元)

95.67

119.13

二、湖北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着良好机遇。

首先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其次是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具有国内市场接近性优势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必然成为扩大内需主战场之一。

第三是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湖北占据“沿长江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72.6%,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中之重。

第四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带来的机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并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将是打造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空间载体,它将在衔接“两江新区”和皖江城市带,以及承接“长三角”辐射中承担重要的支点功能。

第五是湖北省“十二五”时期大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全面实施和“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将成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第六是一系列促进水利水运发展政策与工程规划实施带来的机遇。

2011年中央1号、2号文件分别提出要加快水利和内河航运的发展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及生态补偿、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等国家战略、政策措施,以及重大项目建设都将为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实施、国家级开发区的新批等为湖北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十二五”期间,在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湖北成为全国首批低碳省市试点的大背景下,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

主要包括:

以长江干流为主轴的综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长江航道等级有待提高,水运优势未能充分显现;

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

外向型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经济结构转型任重道远;

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体制机制改革滞后,软环境不优的问题较为突出等。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新一轮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构建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为目标,坚持科学开发、协调开发,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水利、水能、水景观等优势和在全省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带动能力、综合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带动和促进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跨越发展、转型发展。

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转型,实现科学发展、跨域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统一。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各级政府要把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战略谋划、组织发动和统筹协调。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型开放开发机制。

——整体规划、分步开发。

统筹考虑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整体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对带内主要港口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分期建设。

优先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崛起,同时积极推进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两个基础较好、条件较成熟区段的开放开发,协调推进其他区段开放开发。

——基础先行,产业支撑。

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和港口建设,加快沿江铁路、高等级公路和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适应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求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重点在壮大支柱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缓解要素制约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集约开发、保护环境。

引导生产要素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

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走“两型”发展道路,形成符合湖北特色的沿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统筹协调、重点突破。

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以重点突破引导整体跟进,以局部率先发展带动全局加速跨越。

——区域联动、开放合作。

推动沿江地区、沿江与腹地联动开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优势聚集,互利共赢。

三、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三带一枢纽”,以“促进荆州崛起、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促进“两圈”互动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

到2015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5300亿元左右,年增长12%左右;

占全省的比重60%以上。

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一五”期末的8.6:

48.1:

43.3调整为6∶49∶45,工业和服务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地位逐步提升。

20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

——生态文明示范带。

到2015年,主要生态环保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要求,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产业密集带。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基本构建起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以冶金、石化、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以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高产优质水稻、名优特淡水产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业。

初步建立起沿江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新型城镇连绵带。

协调推进“以港兴城”战略,着力提升沿江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城镇综合实力。

加快发展大城市,重点提升荆州城市综合竞争力;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提升鄂州、黄冈及咸宁城市化水平,着力扩大洪湖、赤壁、石首等新节点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

大力发展沿江重点镇和中心镇。

初步形成以宜昌、荆州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为支点的东部城市群,通过开展“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促进长江上中下游省(市)、沿江城市的联合发展。

——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能力大幅提升,干支直达的水运网络不断完善。

以武汉新港为龙头的长江中游现代港口体系基本形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加快建设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建成一批过江通道,初步构建起江汉平原腹地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沿江通道布局,南北贯通能力不断提高。

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功能最完善、辐射面最广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第三章构建开发开放新优势

一、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形成湖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打造良好平台。

(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1.“强化一通道”,加快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通道。

——加快构建沿江现代港口群和长江中游的航运中心。

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推进武汉新港建设,基本建成以武汉新港为龙头,以宜昌组合港、荆州组合港、鄂东组合港为支撑的现代港口群。

推进武汉新港先行试点启运港退税,实现沪鄂两地电子口岸全面对接,大力发展集装箱直达运输。

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制定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的专项规划,加快港口集疏运大通道建设。

——加快航道升等联网。

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加快长江干线、汉江、江汉平原水网和三峡及清江库区四大水系的开发,提升长江航道通过能力。

加快实施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打造连通长江汉江经济带、环绕江汉平原的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千吨级航道圈。

提高三峡船闸管理水平,加快建立三峡翻坝转运长效机制,提高三峡枢纽的通过能力。

——加快公路网建设。

建成上海至成都(湖北段)和湖北江南高速公路,形成连通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高等级公路骨架。

到“十二五”末,力争高速公路网辐射带内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并实现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的合理成网。

——加强铁路网建设。

加快推进石武高铁和武汉至咸宁、黄石、黄冈、孝感等城际铁路工程建设进度。

积极推进新建荆州至岳阳、天门至仙桃、武汉至九江铁路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沿江铁路网及枢纽布局。

——推动航空港建设。

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宜昌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筹划改造和新建沙市、赤壁、黄冈机场等通用机场,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干支协调的民用机场新格局。

——大力开展过江通道建设。

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为重点,加快已开工过江通道的建设,重点建设好荆州长江二桥、庙嘴长江大桥、白洋长江大桥、香溪河长江公路大桥等过江通道,做好一些可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2.“打造五枢纽”,提升“一主四辅”五个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推进武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依托港口、公路站场、铁路站场、航空港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构成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辐射最广的综合枢纽,承担多种交通方式的客货中转联运和信息服务。

将黄石、鄂州、黄冈基本建成组合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承担鄂东地区客货中转联运。

将宜昌、荆州、咸宁分别基本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宜昌主要承担重庆、四川向东方向的客货中转联运。

荆州主要承担两湖平原货物中转联运,并为全国分流“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压力。

咸宁主要承担咸宁地区和湖南部分地区的客货中转联运。

3.“建设一系统”,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支持保障系统建设。

加快建设“数字长江”。

基本实现水运政务及运输服务信息化。

“数字航道”基本建成并发挥较好作用。

加快建立与全国联网的公路运输信息系统、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和连通长江流域上下游骨干港口的货运信息系统。

构建湖北长江经济带多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实现港航信息全面共享。

专栏1:

湖北长江经济带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过江通道: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

武汉黄家湖长江大桥;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

宜昌庙嘴长江大桥;

宜昌白洋长江大桥;

荆州长江二桥;

嘉鱼长江公路大桥;

黄冈长江公铁两用大桥;

武穴长江公路大桥;

黄石棋盘州长江公路大桥;

宜昌香溪河长江公路大桥;

赤壁长江公路大桥;

石首长江公路大桥;

港口码头:

武汉新港三江口港区、黄州港区、团风港区;

武汉新港咸宁港区范围内的赤壁港、潘家湾港;

阳逻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

武汉新港阳泗港整体搬迁;

武汉新港楚江综合码头及物流产业园;

荆州港盐卡三期码头工程;

荆州港李埠物流园区码头工程;

松滋车阳河码头工程;

监利容城码头工程;

洪湖新堤码头工程;

黄石棋盘洲码头二期工程;

宜昌秭归港三峡翻坝物流园区码头工程;

宜昌组合港建设;

巴东港。

铁路公路航运: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

荆岳铁路;

武(汉)九(江)铁路客运专线;

三门峡-宜昌铁路;

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

宜昌至张家界高速公路;

沪蓉沪渝高速巴东境内连接线;

引江济汉通航工程。

机场:

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

宜昌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以荆江河势控制应急工程、荆江大堤、重要支流堤防综合整治工程等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加快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荆江等分蓄洪区工程的安全建设,保证重要蓄滞洪区基本能够正常运用。

加快实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十二五”期末实现大中型病险水库销号,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完成。

继续完善国家重点防洪城市和省内重点防洪城市防洪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实施重点县城防洪工程。

继续抓好沿江及垸湖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及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2.加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沿江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

着手开辟武汉市战略备用水源地。

进一步扩大沿江大中城市的供水规模,新建一批乡镇水厂,稳步提高城镇饮水安全保证率。

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力争“十二五”期末基本解决新增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3.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大中型灌区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中33个粮食主产县的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配套、改造现有排灌设施,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

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以及限制性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水土保持。

加强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和优化完善网络资源。

建成各地区、各种类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骨干传输网,建立湖北长江经济带信息系统基础框架。

加强沿江城镇基础数据资料库建设,并与“数字长江”有机衔接。

建设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建设互联互通、覆盖城乡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和协同共享的统一门户网站。

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武汉“智慧城市”建设。

逐步建设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对接的信息化平台。

二、现代产业密集带建设

坚持以“水”兴带,着力构建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涉水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各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明确的产业园区,建立沿江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加快发展沿江先进制造业。

发挥水资源优势,打造国家重要的冶金、汽车、化工工业基地,振兴装备及船舶制造业,积极开展建材、纺织服装、火电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制造业生产规模化、产业高端化、管理现代化,全面提升湖北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能力。

突破性发展沿江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湖北作为科教大省的优势,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高技术产业战略高地。

积极发展沿江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和中

心城市枢纽作用,构建武汉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和宜昌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大力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推进

沿江地区的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服务等服务业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沿江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

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有机农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水稻、水产、水禽、水果等为特色,努力构建沿江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产业带、优质畜牧水产养殖与加工产业带、特色林果生产与加工产业带。

三、新型城镇连绵带建设

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城镇由偏重规模扩张向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并重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

围绕“一核六点”布局沿江城镇体系。

充分发挥武汉核心作用和宜昌、荆州、黄石、鄂州、黄冈、咸宁等重要节点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

加快发展大城市,培育发展2至3个城区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优化沿江城镇布局,在空间上布局湖北长江经济带两个城市群:

东部城市群(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和西部城市群(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范围内),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在沿岸有序集中与分布。

提升武汉—黄石段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办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沿江各地综合性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合作与沿江各地共同繁荣。

加快宜昌—荆州段的开放开发步伐,着力构建湖北长江经济带西部城市群,使之成为带动整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强大引擎。

大力提升武汉—荆州段的城镇发展水平。

扶持湖北长江经济带东西两端的黄梅、武穴和巴东、秭归的发展。

支持巴东黄土坡滑坡整体避让搬迁及其后续工作。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逐步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

优先支持沿江重点镇和中心镇发展,集中打造特色资源镇,增强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成为接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推进港口新区建设,实现以港兴城。

以港口作为城镇新区开发的支点,配套临港产业,带动新城发展,并通过区域联动、顺江发展、集群布局带动区域发展。

支持黄冈临港经济区建设。

四、开放合作

(一)促进区区联动及区港联动。

推进沿江地区保税物流中心、口岸、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联动、互动。

完善“大通关”环境,建立区域报关网络。

(二)推动跨江联合开发。

加快推动黄梅小池开放开发,积极对接九江,加强与九江跨区域合作。

推动黄石市与黄冈浠水县跨江联合开发试点。

推进赤壁、洪湖跨江协作。

(三)加强与上中下游省市联合与合作。

联合湖南岳阳、江西九江打造长江中游地区港口群。

在此基础上,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城市群合作共建,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并上升到国家层面。

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建立“接轨长三角、配套大上海”推进机制。

建立与江苏沿江开发、安徽皖江开发联动机制。

推动“后三峡时代”湖北与重庆的新联合与新合作。

(四)加快对外开放

巩固欧美、日韩以及港澳地区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俄罗斯、巴西、印度、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

争取在武汉设立更多领事馆,支持和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武汉等地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区域性采购中心等机构。

注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

加快建设各类特色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如武钢、东风等积极参与国际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合作,在国外建立生产中心、营销中心。

五、生态文明

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水资源、岸线资源利用与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力争“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带。

(一)加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