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8583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31 大小:96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1页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1页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1页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1页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⑻对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进行调查记载。

1.2观测项目

1.2.1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

⑴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

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

⑵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

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⑶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

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

各定时观测项目分别见表1.1、表1.2。

1.2.2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自行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

由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需要自定。

1.3观测程序

1.3.1自动观测方式观测程序

⑴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示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具体时间,各站自定,但站内必须统一;

⑵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是否正常;

⑶00分,进行正点数据采样;

⑷00-01分,完成自动观测项目的观测,并显示正点定时观测数据,发现有缺测或异常时及时按第23章的规定处理;

⑸01-03分,向微机内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⑹按照各类气象报告的时效要求完成各种定时天气报告和观测数据文件的发送。

1.3.2人工观测方式观测程序

⑴一般应在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尤其注意湿球温度表球部的湿润状况,做好湿球溶冰等准备工作;

⑵45-60分观测云、能见度、空气温度和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气压、地温、雪深等发报项目,连续观测天气现象;

⑶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⑷日照在日落后换纸,其他自记纸的换纸时间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自定;

⑸电线积冰观测时间不固定,以能测得一次过程的最大值为原则;

⑹观测程序的具体安排,台站可根据观测项目的多少和观测仪器的布设状况确定,但气压观测时间应尽量接近正点,全站的观测程序必须统一,并且尽量少变动。

表1.1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 

北 

 

京 

地 

平 

每小时

20时

24时

观测项目

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及其极值和出现时间

降水总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其极值、出现时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照度及出现时间

日日照时数

表1.2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真太阳时

02、08、14、20时

08时

14时

20时

日落后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地温

地面状态

蒸发量

最高、最低气温

最高、最低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数

说明:

1、基准站实现自动观测后,云、能见度、气压、气温、湿度和风向、风速仍进行24次定时人工观测。

2、天气现象连续观测。

1.4时制、日界和对时

1.4.1时制

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

1.4.2日界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1.4.3对时

⑴台站观测时钟采用北京时。

⑵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以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为观测时钟;

采集器与计算机每小时自动对时一次,保持两者时钟同步;

值班员每天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⑶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1.5地面气象观测员

⑴应经过系统业务技术培训,参加业务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考核,取得省级或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岗位资格。

⑵应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遵守观测值班纪律,密切监视天气演变,坚持实事求是,不得涂改、伪造观测记录,认真地按本规范的要求完成观测任务。

⑶负责观测仪器和场地的日常维护,时刻保持仪器和场地处于良好状态。

⑷在每次观测时,要及时、认真地填写地面观测记录簿和向微机终端输入人工观测记录,并应按规定的数据格式和编码规定按时发送气象观测数据,编制报表和预审。

⑸应积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业务技术进修培训,不断掌握新的观测业务技术知识和新仪器的使用维护方法。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2.1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

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的物体。

(2)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

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2.2观测场 

(1)观测场一般为25m×

25m的平整场地;

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东西向)×

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

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m),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反光太强的材料。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cm。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

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

2.3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

具体要求:

(1)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面;

(2)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4m,南北间隔不小于3m,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m;

(3)仪器设备紧靠东西向小路南面,观测员应从北面接近仪器;

(4)辐射观测仪器一般安装在观测场南面,观测仪器感应面不能受任何障碍物影响;

(5)因条件限制不能安装在观测场内的观测仪器,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日照以及风观测仪器可安装在天空条件符合要求的屋顶平台上,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仪器安装在符合条件的有代表性下垫面的地方;

(6)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可参考图2.1;

(7)仪器设备安装和维护、检查按表2.1的要求进行;

(8)北回归线以南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可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进行灵活掌握,使观测员的观测活动尽量减少对观测记录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影响。

表2.1仪器安装要求表

仪器

要求与允许误差范围

基准部位

干湿球温度表

高度1.50m

±

5cm

感应部分中心

最高温度表

高度1.53m

最低温度表

高度1.52m

温度计

感应部分中部

湿度计

在温度计上层横隔板上

 

毛发湿度表

上部固定在温度表支架上横梁上

温湿度传感器

雨量器

高度70cm

3cm

口缘

虹吸式雨量计

仪器自身高度

翻斗式遥测雨量计

雨量传感器

高度不得低于70cm

小型蒸发器

高度70cm 

E-601B型蒸发器

高度30cm

1cm

地面温度表(传感器)

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

草面温度传感器

草内离地面6cm

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

曲管地温表(浅层地温传感器)

深度5、10、15、20cm

倾斜角45°

(曲管地温表)

感应部分中心

表身与地面

直管地温表(深层地温传感器)

深度40、80cm

深度160cm

深度320cm

10cm

冻土器

深度50-350cm

内管零线

日照计(传感器)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

0.5°

方位正北

底座南北线 

辐射表(传感器)

支架高度1.50m

10cm

直射、散射辐射表

0.25°

0.1°

支架安装面

底座南北线

风速器(传感器)

安装在观测场高10~12m

风杯中心

风向器(传感器)

方位正南(北)

风标中心

方位指南(北)杆 

电线积冰架

上导线高度220cm

导线水平面 

定槽水银气压表

水银槽盒中线

动槽水银气压表

象牙针尖

气压计(传感器)

采集器箱

图2.1观测场仪器布置参考图

2.4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1)基准站、基本站和辐射站站址的迁移必须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

一般站站址的迁移必须报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2)为取得全年完整的观测资料,在旧站址的观测记录应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应从1月1日开始。

(3)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差异,为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提供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时,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

对比观测可在迁站前进行,也可在迁站后进行。

(4)对比观测项目为气温(包括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速、深层地温(无深层地温观测任务的站不必进行)。

对比观测的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

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三个月。

每天进行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的地面气象观测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5)对比观测资料应统计整理成月报表,并存档上报。

2.5观测值班室

观测值班室是安放室内观测仪器的场所和值班观测员的工作室。

(1)一般应建在观测场北边,保证观测员在值班室有较开阔的视野,能看见观测场的全貌,可随时监视观测场的情况和天气的变化。

(2)安装集中控制和分配供电电源的配电箱。

(3)防雷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3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3.1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

⑴应具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使用许可证,或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用于观测业务;

⑵准确度满足规定的要求;

⑶可靠性高,保证获取的观测数据可信;

⑷仪器结构简单、牢靠耐用,能维持长时间连续运行;

⑸操作和维护方便,具有详细的技术及操作手册。

3.2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

地面气象观测站使用的自动气象站基本技术性能应符合表3.1的要求。

表3.1我国自动气象站技术性能要求表

测量要素

测量范围

分辨力

准确度

平均时间

采样速率

-50~+50℃

0.1℃

0.2℃

1min

6次/min

相对湿度

0~100%

1%

4%(≤80%)

8%(>

80%)

500~1100hPa

(任意200hPa)

0.1hPa

0.3hPa

风向

~360°

3s

2min

10min

1次/s

风速

0~60m/s

0.1m/s

(0.5+0.03V)m/s

(0.3+0.03V)m/s(基准站)

降水

雨强

0~4mm/min

0.1mm

0.4mm(≤10mm)

4%(>

10mm)

累计

1次/min

日照

0~24h

60s

0.1h

蒸发

0~100mm

1.5%

地温

-50℃~+80℃

0.5℃

0.3℃(基准站)

总辐射

0~1400W/m2

1W/m2

5%

净全辐射

-200~1400W/m2

15%~20%

直接辐射

0~2000W/m2

2%

注:

其它地面气象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要求,参见附录1。

3.2.1准确度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3.2.2测量范围

在保证主要技术性能情况下,仪器能测量的被测量的量值范围。

3.2.3分辨力

仪器测量时能给出的被测量量值的最小间隔。

3.2.4响应时间(滞后系数)

被测量值阶跃变化后,仪器测量值达到最终稳定值的不同百分比所需要的时间。

其中达到63.2%所需的时间称为仪器的时间常数。

3.2.5平均时间

求被测量平均值的固定时间段。

3.2.6采样速率

自动观测时获取被测量数据的时间间隔

3.3维护和检验

⑴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校验和检定,气象台站不得使用未经检定、超过检定周期或检定不合格的仪器设备。

⑵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应经常维护和定期检修,保证在规定的检定周期内仪器保持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3.4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

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或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进行观测时,为了解取得的资料序列的差异,必须进行平行观测。

(1)平行观测项目为更换观测仪器的观测项目。

(2)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时,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2年。

第一年以人工观测记录(采用原观测仪器观测)为正式观测记录,1年后以自动观测记录(采用新观测仪器观测)为正式观测记录。

(3)当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时,平行观测期限可视换用仪器的技术性能变化情况而定,但至少不得少于3个月。

(4)平行观测时次为02、08、14、20时4个时次,非昼夜守班的地面气象观测站,02时可不平行观测。

(5)平行观测记录应统计整理成月报表附在当月正式月报表后面,存档上报。

第二编气象要素的观测

第4章云

4.1概述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

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

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云的观测主要包括:

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

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进行,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

观测时,如阳光较强,须戴黑色(或暗色)眼镜。

4.2云状

4.2.1云状分类

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见表4.1)。

表4.1云状分类表

云族

云属

云类

学名

简写

低云

积云 

Cu 

淡积云

碎积云

浓积云 

Cuhum

Fc

Cucong 

积雨云 

Cb 

秃积雨云

鬃积雨云 

Cbcalv

Cbcap

层积云 

Sc 

透光层积云

蔽光层积云

积云性层积云

堡状层积云

荚状层积云

Sctra

Scop

Sccug

Sccast

Sclent

层云 

St 

层云

碎层云

St

Fs

雨层云 

Ns 

雨层云

碎雨云 

Ns

Fn

中云

高层云

As 

透光高层云

蔽光高层云

Astra

Asop

高积云

Ac 

透光高积云

蔽光高积云

荚状高积云

积云性高积云

絮状高积云

堡状高积云

Actra

Acop

Aclent

Accug

Acflo

Accast

高云

卷云 

Ci

毛卷云

密卷云

伪卷云

钩卷云

Cifil

Cidens

Cinot

Ciunc

卷层云

毛卷层云

薄幕卷层云

Csfil

Csnebu

卷积云

Cc

4.2.2云状特征

⑴积云(Cu)----垂直向上发展的、顶部呈圆弧形或圆拱形重叠凸起,而底部几乎是水平的云块。

云体边界分明。

如果积云和太阳处在相反的位置上,云的中部比隆起的边缘要明亮;

反之,如果处在同一侧,云的中部显得黝黑但边缘带着鲜明的金黄色;

如果光从旁边照映着积云,云体明暗就特别明显。

积云是由气块上升、水汽凝结而成。

①淡积云(Cuhum)----扁平的积云,垂直发展不盛,水平宽度大于垂直厚度。

在阳光下呈白色,厚的云块中部有淡影,晴天常见。

②碎积云(Fc)----破碎的不规则的积云块(片),个体不大,形状多变。

③浓积云(Cucong)----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