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6352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

(3)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4)劳动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

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由自己支配。

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个别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

3.意义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2.表现

(1)工业建设:

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建设: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

(1)成就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③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想一想

1.试图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了吗?

否。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3.试图示新经济政策。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有哪些?

(1)从根本上讲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捍卫新政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

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5.斯大林体制是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吗?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能将它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种经济体制。

6.“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吗?

“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世界尤其是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探究一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史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史料二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经济政策。

政策主要提到七点:

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

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

可以自由出卖其制成品及承受定购;

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

自由贸易;

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

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苏联简史》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问题:

根据以上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有哪些特点。

[史料导读]

(1)①根据史料一第二句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之一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

②根据史料一第三句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的。

③根据史料一第四句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2)史料二第一段表明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反映了流通领域的变革市场在发挥作用。

第二段表明过渡方式的变化。

[探究一答案]

(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以公有制为主导,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3)属于过渡性政策。

[史论总结]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及其作用

(1)特点

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作用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

②使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探究二 “斯大林模式”

史料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但斯大林认为由于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会尽其所能地劳动,所以,社会就应该淡化劳动者之间劳动成果的不同,不需要严格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配消费品,以保证社会主义的平等。

所以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演变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差额极小的份额分配,也就是按人分配。

——摘编自《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及教训》

根据史料,指出苏联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史料反映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斯大林提出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反映了人民希望社会公平、正义的愿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过分强调平均分配,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据此回答“目的”和“影响”即可。

[探究二答案]

目的:

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影响:

积极性:

该制度体现了人民希望社会公平、正义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消极性:

该制度过分强调平等,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影响

①积极作用: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影响:

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目的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主要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食物配给制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特点

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单一公有制

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

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评价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符合俄国国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针对训练]

(2018·

河北保定调研)1921年,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

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一个遥远未来”。

“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这表明列宁( C )

A.不断丰富新经济政策的内涵

B.否定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C.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

[解析] 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积极作用,与其内涵无关,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反映出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故B项错误;

材料中列宁看到了利用新经济政策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

1.(2017·

海南高考·

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B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经济的停滞。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十月革命后,二月革命时期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

1918年夏到1920年底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受到战争的破坏,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故B项正确;

农业集体化时期,在斯大林模式指导下,苏联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重工业有显著的发展,与材料“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不符,故C项错误;

德军入侵时期是在1941年6月22日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2016·

全国卷Ⅱ·

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B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1929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计划经济,不会发生经济危机,A项错误;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C项错误;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D项错误。

3.(2016·

浙江高考·

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C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

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立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4.(2015·

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

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备考方略】

1.利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2.注重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对比考查。

3.注意苏联工业化的背景、特点和成就,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

1.(2018·

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 B )

A.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苏维埃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时期

D.国家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 材料主要论述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国内出现的“经济发展停滞、生产萎缩”等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推知该现象出现于国内战争时期。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国内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

在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幻想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导致农民的不满,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生产萎缩”等一些现象,故B项正确;

苏联卫国战争发生于二战时期,即1941年到1945年,与材料所给的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粮食的产量是大幅度增加的,故D项错误。

2.(2018·

河南许昌、平顶山一模)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七分之一,农业产值仅为战前的三分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时的苏维埃政府( D )

A.决定在分配领域实施实物配给制

B.试图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准备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

[解析] 苏俄在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早在1919年就开始执行,故A项错误;

苏俄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在1928年前后才开始执行的,这也与材料给定的时间点不相符,故B项错误;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这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C项错误;

此时苏俄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下单一的公有化和共产化,必须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故D项正确。

3.(2018·

江西六校联考)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 D )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解析] 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苏联和推崇苏联模式,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当西方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苏联模式逐渐形成并且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就,因而苏联模式受到了关注,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不能从题干中得出,题干仅仅在说“研究苏联”,故排除A项;

B、C两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