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下英语课课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5174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下英语课课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下英语课课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下英语课课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下英语课课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下英语课课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下英语课课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下英语课课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下英语课课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下英语课课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水皆缥碧缥碧:

青白色。

  C.急湍甚箭甚箭:

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D.皆生寒树寒树:

寒冷中依然葱郁的树。

  3.下列加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B.

  C.D.

  4.选出加线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的一项是

  A.一百许里  B.百千人大呼C.千百成峰D.赏赐百千强

  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千百只蝉儿叫个不停,千百只猿猴叫个不断。

  6.对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

烟雾都消散尽净。

  B.嘤嘤成韵:

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如诗一般押韵。

  C.经纶世务:

治理社会事务。

  D.窥谷忘反:

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与“窥谷忘反”加点字“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余幼时即嗜学    D.才美不外见

  8.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9.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22《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  ,名  ,字,世称    ,  。

课文选自      ,体裁是    。

  1.造饮辄尽  2.箪瓢屡空,宴如也  3.兹若人之俦乎

  造:

        如:

        俦:

  4.不戚戚于贫贱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6.每有会意

  戚戚:

        许:

        会:

  《五柳先生传》主题思想: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

  “常著文章自娯。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表现了五柳先生什么性格特点?

  有人说:

“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却“不求甚解”?

  (5)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

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亲旧知其如此

  C.箪瓢屡空,晏如也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选出下列加线的词语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B.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因以为号焉/且焉置土石  D.以此自终/以乐其志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哪里B.或置酒而招之或:

或许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辄:

就  D.曾不吝情去留曾:

曾经

  5.下列句中加线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B.其如土石何C.亲旧知其如此D.食之不能尽其材

  6.对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

o喜欢  B.性嗜酒:

爱好

  C.常著文章自娱:

zhuó

通“着”  D.箪瓢屡空,晏如也:

ān悠闲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欣然/忘食    B、家贫/不能/常得

  C、曾不吝/情/去留    D、常著/文章/自娱

  8.下面句子中加线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10.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相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1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出五柳先生隐者心境的句子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B.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C.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D.“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23《马说》

《马说》的作者是  ,字    ,  文学家。

课文选自    ,体裁是  。

  1.策之不以其道2.执策而临之3.其真无马邪4.其真不知马也

  策:

      策:

    其:

  5.一食或尽粟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

    “食”    材:

    是:

    虽: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9.才美不外见10.故虽有名马11.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

  等:

  “见”      虽:

  安:

  千里

  《马说》主题思想: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

n)。

  

(1)《马说》是一篇体裁),作者是  。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文中的“伯乐”是比喻    的人;

“千里马”是比喻    ;

“食马者”是比喻        。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2)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3)本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    B.策之不以其道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故虽有名马

  2、下列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不以千里而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

  D.安求其能千里也/衣食所安

  3、下列加线的“而”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委而去之

  4、对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D.策之不以其道

  5、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下列加线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虽有千里之能D.策之不以其道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C.第二段从正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简短而中心突出。

  8、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

  9、下面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

  C.第2段从正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D.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11、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

  D、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24《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  。

字  ,号  ,  文学家。

课文选自          ,文体是      。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援疑质理3.益慕圣贤之道4.俟其欣悦

  致:

      援:

  质:

  慕:

    俟: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汤:

  覆:

    再:

          走:

  逾约:

  8.四支僵劲不能动      9.同舍生皆被绮绣

  支:

          被:

  《送东阳马生序》主题思想: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8.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作者在写自己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读完全文:

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品质?

  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录毕,走送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C.色愈恭,礼愈至

  D.同舍生皆被绮绣。

  2.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

忧患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

叩头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穿  D.腰白玉之环腰:

腰上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当余之从师也    时人莫之许也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足肤皲裂而不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C.腰白玉之环      D.益慕圣贤之道

  6.选出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D.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

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

询问

  C.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汤:

热水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中的“嗜学”是文章的中心词,全文围绕它层层展开。

  B.宋濂写自己求学的艰苦是想用自己的例子来训斥马生学习不用功。

  C.选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后辈努力学习,读来情感恳切,语重心长。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无书、无师的困难,他自己创造条件克服了这些困难,获得了知识。

  1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

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烂柯.折戟.宫阙.峰峦.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暂凭杯酒长精神.

  ③千里共婵娟..

  3.默写、填空。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乐天”是___________。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

  ⑤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

  ⑥兴,百姓苦;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水调歌头【文略】

  4.苏轼,___________代杰出的___________家,号___________。

他与父亲___________,  ②折戟沉沙铁未销.④伤心秦汉经行处..

  弟弟_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

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称为“___________”。

  5.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琼楼玉宇:

____________

  ②弄清影:

  6.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在词中,这句词是对___________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了____________。

  7.翻译词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8.这首词的上阙写____________,下阙写____________。

  9.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是:

  10.词也要押韵,请把这首词的韵脚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划分下列词句的节奏。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山坡羊潼关怀古【文略】

  12.本曲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家。

山坡羊是___________。

  13.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14.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5.仔细品味画线的句子,说说加点的字好在什么地方,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

①星,比喻灯。

②风箫,箫的美称。

③玉壶,比喻月亮。

④鱼龙,指鱼形、龙形的灯。

⑤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女人的装饰。

⑥暗香,指美人。

⑦他,即她。

古时他她不分,通用。

④⑤⑥⑦①②③

  16.这首词的“青玉案”是___________;

“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这首词的

  ___________。

  17.“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

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翻译词句。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9.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代著名爱国词人。

我们在第一册,还学过他另一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首词的上阙写____________,下阙写____________。

  21.这首词的中心思想:

  22.写下这首词的韵脚:

  23.用“/”来划分下面词句的节奏。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作文

  2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练习

  26《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        ,字    ,

  之一。

课文选自      ,体裁是      。

  1.水尤清冽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3.潭中鱼可百许头4.佁然不动

  尤:

  道:

    见:

  可:

      佁然: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6.隶而从者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8.下见小潭清:

    居:

  隶:

    西:

        下:

  9.日光下澈10.皆若空游无所依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2.其岸势犬牙差互下:

    空:

      斗:

      蛇:

      犬牙:

  13.似与游者相乐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5.记之而去

  乐:

      凄、寒:

                去:

  《小石潭记》主题思想:

  1.青树翠蔓,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