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4517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论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论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论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论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1文档格式.docx

《课程与教学论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1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1文档格式.docx

第三阶段,系统。

第四阶段,方法

10.杜威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经验为核心建构起来的

11.杜威此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

12.如果说17世纪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时期,那么20世纪则是科学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时期

13.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

“维护课堂,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14.在西方,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课程一词。

15.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

二元论

16.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17.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从此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

18.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

19.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

20.课程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21.艾斯纳提出表现性取向是指每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景的种种际遇种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22.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来源:

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23.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一种激进的、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的教学改革思路,它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是对50、60年代西方盛行的“唯理智主义”教学论的几大反动。

24.选修制度的最初确立是在大学。

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学校是德国的大学,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于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

25.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

然而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组织的则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26.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审议:

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景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2.塑造说或外烁说: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塑造说:

教育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认为心灵的具体特性完全在于各种不同性质的表象所形成的各种不同安排,心灵完全是一个“内容”问题。

教学须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容的种种联合或联结,从外部构建心灵。

3.展开说或预成说: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展开说:

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这种潜在能力是先验的完美的目标。

教学就是小心看护这种目标,仔细聆听“自然的声音”并遵照自然的指令使这种潜在能力不断展开。

4.教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5.教学方法:

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6.教学设计:

用于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7.发现学习:

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8.学科课程:

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9.综合课程:

是指这样的一种课程组织取向,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10.隐形课程:

含义:

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

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

11.同步学习:

是指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

12.分组学习:

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性的共同学习。

13.个别学习:

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个学生自主进行的问题解决学习。

三、简答题

1.夸美纽斯的贡献与不足:

(1)贡献:

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处于不寻常的地位。

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令人惊叹的。

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是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不足:

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是由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因此,他的教学论中不可避免地残留着某些中世纪的世界观。

他的世界观具有宗教痕迹,他相信“造物主”的英知。

因此,他的教学论并不是首尾一贯的。

2.卢梭的贡献与不足:

尽管卢梭并非教育实践家,但他凭藉其才智所确立的教学论在现代教学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主体地位;

他主张教学要基于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他把发现视为人的天性,把兴趣与方法视为发现教学的目的;

他确立了活动教学、实物教学等教学形式。

可以说,卢梭的教学论提出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

他的教学见解洞悉了教学的真谛,指导了两个多世纪的教学改革

(2)不足:

卢梭的发现教学论与其“功利主义”的知识观有着内在联系,过于强调知识的工具价值,相对忽视了主体对知识本身的内在价值的探索兴趣,这样,他的教学论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狭隘性。

此外,他都“感觉主义”认识论也使其实物教学具有某种机械的性质.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

3.主动作业具有的三个特点:

(1).它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

(2).它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事实和原理,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

(3).它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4.课程内涵发展的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5.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6.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五个综合性教育目标:

第一,自我保全;

第二,获得生活必需品;

第三,抚养和教育子女;

第四,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

第五,满足爱好和感情。

7.三种典型观点及代表人物

(1).被动适应论 

 

代表人物: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博比特与查特斯。

(2).主动适应论 

杜威

(3).超越论 

8.发现行为具有的价值

第一,一切真知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因而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第二,发现行为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

第四,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9.学科课程的优点和缺陷:

优点:

第一,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第二,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缺陷:

第一,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第二,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第三,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第四,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

10.综合课程理论依据:

第一,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对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

第二,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第四,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第五,综合课程的限制。

第六,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11.隐性课程的特点: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第三,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12.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构建过程;

评价受“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

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

四、论述题

1.对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怎样理解的?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一方面,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

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

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础。

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自由的交往过程。

教学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所以,仅靠科学是不能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的,教学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

教学不仅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还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

在教学情境中,当老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一种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过程。

2.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第一,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

而且,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有助于其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第二,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系统讲授规定学科,学生也可藉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

第四,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发展。

不足和缺陷:

首先,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一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变革的特征

1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②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

3课程变革的复杂性④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

(2)学区的特征

1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

2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

3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

4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

5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

6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

1校长的角色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2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4)外部环境的特征

①政府机构的力量

(2)社区的支持

4.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①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②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2) 

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一般认识过程与教学认识过程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认识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性,教学认识过程具有自身特殊性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中教养与教育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