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简况表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4180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6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简况表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模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简况表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模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简况表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模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简况表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模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简况表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简况表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模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简况表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简况表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简况表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已开出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的名称、学时、任课教师职务达到大纲要求(详见附件1、2)。

已开出专业必修课名称、学时、任课教师职务是否达到大纲要求

已开出的专业必修课名称、学时、任课教师职务达到大纲要求(详见附件1、3)。

已开出实验课、实习课名称、学时、任课教师职务是否达到大纲要求

已开出的实验课、实习课的名称、学时、任课教师职务达到大纲要求(详见附件1、4)。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目前或计划执行情况、指导教师情况

计划执行情况:

严格按《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如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工作,包括审题、选题、开题、相关实验等。

目前已经完成49名学生的审题、选题、开题工作,正在开展相关实验、设计以及论文初稿的撰写等工作。

计划执行良好。

指导教师情况:

指导教师符合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要求(详见附件5)。

本专业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特别是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

1.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的。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制订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意见》,结合学院专业发展规划精神和本专业现有的状况和特点,制定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是:

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育特色和创建品牌为重点。

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重点建设,科学发展。

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专业建设目标是:

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发展的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以专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加强专业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求,力争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

1.1专业建设

1.1.1专业建设规划

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专科教学基础上,滁州学院2008年申办“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并顺利获批,2009年9月首次招生。

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食品类人才,特于2009年10月制定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规划。

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

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每届招收为70人。

根据“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建构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专业特色和评价体系、实训实验基地、文献资料、研究所(室)等)。

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以下特点: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和军事训练标准及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素养;

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标准化体系制定,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与规划、生产与管理、加工与包装、检测与检验以及经营与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的能力;

毕业时须获得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在上级领导统一领导下,通过加大投入,内培外引,采用稳定和引进并重措施,抓好“教学”和“科研”两支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学术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有为有位”、“统筹兼顾”;

采用“教学、科研、服务”综合测评,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或参加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不断提高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研氛围,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横向课题;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气氛,每年外聘3-4名本学科知名专家、学者来系作学术报告并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

研究揣摩教学内容、教育思想和观念、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前沿。

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有机结合并将科研成果合理、及时融入教学;

造就一支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理论与实践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特色教学科研团队。

围绕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培养既有高等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又有理论应用及实践创新能力,既有专业知识理论和学识修养,又有社会实践经验和业务操作技能,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通过五年的建设,使该学术队伍成为在学校有影响力的研究队伍,在安徽省有一定知名度;

中青年学术骨干在本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

有计划、合理的修订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生1-3年级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训练实验操作能力。

第4年以实践实训为主,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建设方面,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按照本专业培养具备标准制定、检测检验、认定认证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目标,以求是、创新的精神,引进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

以主干课程建设为重点,同时突出技术平台的课程链,以重点带动全部。

以“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仪器分析+农产品检验+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产品检测综合设计”和“食品标准与法规+农产品GAP生产技术+食品加工原理+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认证+食品企业管理+食品工艺及安全控制综合设计”主要课程作为课程链课程重点建设。

计划在现有《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三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推动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概论、食品化学、农产品检验等主干课程6-8门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使1-2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充分发挥省级精品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多门精品课程引领的精品、优质课程群。

同时加强对其他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每年启动3—4门系级重点课程建设,成熟一门,验收一门。

逐步实现专业课程的网络化教学。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重视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本专业实验室布局更加合理、仪器设备配置达到评估标准,更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在原有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基础上,改进和完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加工等实验室的建设。

在实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建立食品质量控制实验室等。

在已建立的滁菊研究所、安徽达诺乳业、志成食品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每年增加1-2个签约单位,以满足本专业全部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需要。

增加校企、校所交流,根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相关应用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尽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促进校企、校所间合作的双赢发展,继续扩大与国内外农产(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建。

在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建立双方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前沿产品研发项目,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并通过开展竞赛、考核评优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研究

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把科研工作摆在专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今后5年内,打造一支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在“农产品指纹图谱”、“水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有害物质形态及迁移规律”及“农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扩大荧光光谱检测技术、特色农产品开发等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

积极参与并解决“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大幅提升本专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能力,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

力争使本学科成为滁州学院新的“亮点”。

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锻炼一支能适应本科教学和论文指导的教师队伍。

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积极到企业中寻找研究课题,筹集研究经费。

力争纵向项目15项、横向项目15项以上,科研经费达到50万以上。

专业图书建设

购置相关专业图书3000余册,专业杂志10~15种,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完善管理体制

注重并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表、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师任课条件、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考试、考核、考分考纪和试卷评判的有关规定、毕业论文的指导、评判及答辩等方面的规则和要求等)和质量监控(各项听课制度、质量反馈体系等)。

1.1.2专业建设措施

以社会需求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发展趋势为导向,进一步充实食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技术专业方向内涵,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走特色发展之路,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教学大纲,进行理论与实训教材的建设,制作多媒体实训教学录像片,以及网络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

以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产学研合作为切入点,通过引进、聘请、实践锻炼、进修培训等方式构建一支过硬的专兼职双能型教师队伍。

以现有食品科学实验实训室为依托,建设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质量控制实训中心平台,搭建师资培训、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社会服务与实践创新平台。

以尚善生物科技、滁菊研究所、安徽达诺乳业、盼盼食品、志成食品、雨润食品集团等现有合作企业为主,通过双向交流、“共建共管共用”的运行机制,继续开辟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长效运作。

以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为原则,大力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孵化具有本校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以科研促进教学,确保所承担的本科生课程教学质量,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以培养创新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以应用型实训为基础、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

1.2人才培养方案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质检、环保、外贸等领域从事有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工作的标准制定、检测检验、认定认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从培养规格要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均充分体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培养规格对学生德智体美进行了规定和要求。

在方案的课程设置上,依据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设置。

安排了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军事理论等在内的德智体能方面的公共课。

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专业的特点设置了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重点安排了化学类、仪器分析、检测类课程以及农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相关的实验实习,以确保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见附件5.

4年来,我们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9版)培养学生。

重视教学计划的权威性,开设课程均按计划执行,现开课程52门。

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并严格执行。

各任课教师按教学大纲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

严格课堂纪律,严把考试质量关,实行试卷审核制度,严格考试纪律。

围绕应用型本科教学理念,狠抓实践教学,本专业已开展暑期小学期制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内实习车间或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并继续加大暑期岗位锻炼力度,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探索建立学校管理部门、专业带队老师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开辟第二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投入大学生创新活动;

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德、智、体、能等方面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良好。

2教师队伍

2.1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配置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水平教学质量的保证,本专业采用稳定和引进并重措施,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具有正高以上职称3人,副教授6人,学术水平较高,专业负责人情况如表1所示,为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和推动作用。

专业教师配置情况如表2所示,专任教师总数15人,满足教学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数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

专业老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3人,其中8人具有博士学位。

表1专业负责人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定职时间

是否

兼职

蔡华珍

1964.3

教授

2005.9

最高学位或最后学历

(毕业专业、时间、学校、系科)

工学硕士(食品科学专业,2000.7,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工作单位(至系、所)

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本人近4年科研工作情况

总体情况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篇,获发明专利1项。

获奖成果共0项;

其中:

国家级0项;

省部级0项;

地市级0项。

目前承担项目共3项;

国家级项;

省部级1项;

地市级2项。

近4年支配科研经费共12万元,年均科研经费3.0万元。

序号

成果(获奖项目、论文、专著)名称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时间

署名

次序

低糖糯米藕生产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ZL200710017165.X)

独自

乌鸡黑色素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二类

第一

乌鸡酶解液的脱苦脱腥及其冻干粉制作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及编号

角色

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快速检测掺有地沟油的食用油

安徽省科技厅,2012

第一参与

不同来源膳食蛋白消化动力学及营养关系谱的模拟研究

安徽省科技厅,2013

家禽血液资源的开发利用

滁州市科技局,201231

4

芡实的食品加工特性及工艺研究

滁州市科技局,201230

5

栅栏技术在冷藏调理肉制品综合保鲜中应用的研究

滁州学院,2012sk005Z

表2专任教师配置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比例

38.5%

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比例

69.2%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

合计

35岁

以下

36至

45岁

46至

55岁

56至

60岁

61岁

以上

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表3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教师一览表

姓名

性别

职称

最高

学位

授学位单位名称

获最高学位的专业名称

硕士

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

孙艳辉

1978.2

博士

江苏大学

张汆

1970.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董艺凝

1980.4

江南大学

贾小丽

1981.03

沈阳农业大学

陈志宏

1987.6

河南科技大学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朱双杰

1975.4

安徽农业大学

微生物学

葛秀涛

1959.2

学士

阜阳师范学院

化学

诸立新

1968.09

安徽师范大学

生态学

沈玲

1956.06

滁州师专

有机化学

罗来高

1979.10.

南京师范大学

向玉勇

1974.06

贵州大学

动物学

柴新义

1978.8

李敏

1957.1

吴霖生

1962.8

2.2专业教师结构

在师资的引进和培养上,注重专业背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先后引进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既有农业院校、师范院校,又有综合性院校;

学缘上,以食品科学、化学为重点,结合生态、微生物、生物技术等,使专业背景更加丰满;

年龄、职称合理,发展势头发展良好。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情况见表3。

近三年内专业老师承担课程均为2门以上,比例为100%,其中承担3门或以上的老师达12人。

2.3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

为了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研究促教学,采取了各种措施。

(1)通过教学竞赛、有经验的老教师说课、评课、观摩教学、听课等手段提高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的教学水平。

(2)通过选派老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作为技术顾问等形式,既服务了地方企业又锻炼提高了老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3)实行导师制,高职称教师指导帮扶培养年轻教师,使他们尽快胜任教学岗位。

(4)通过责权利相结合的方式,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进行教研与科研,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或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产学研课题,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以研究促教学,对教学形成良好支撑。

近4年来,专业建设成员主持各类教研课题15项,科研课题22项,其中主持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基金课题3项、省教育厅课题12项(其中教育厅重点1项)、安徽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1项、滁州科技局项目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研究经费达200万元,发表研究论文64篇,其中一类3篇、二类27篇;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1人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第4);

滁菊高效利用研究、风味腊肠加工技术2项成果成功转让。

表4近4年科研工作总体情况

教师参加科研(教研)比例

100%

近4年年人均发表科研(教研)论文

5篇

科研经费

(万元)

出版专著

(含教材)(部)

发表学术

论文(篇)

获奖成果

(项)

鉴定成果

专利

200

64

表5本专业近4年主要科研(含鉴定)成果(★本表可续)

成果名称

项目完成人

(注署名次序)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

(No.KJ2011-G2-015-04)

张汆(第四)

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农业部,2011年度

(ZL200710017165.X)

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授权

一种低度芡实酒的制造方法

(ZL201110290305.7)

国家发明专利,2013年授权

银鱼干保鲜保色贮藏技术

孙艳辉(第三)

安徽省科技厅

表6近4年有代表性的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限填6项)

采纳单位、时间及社会、经济效益

滁菊高效利用研究

滁菊研究所,2009年,每年可创效益50万元以上。

风味腊肠加工技术

蚌埠禾泉山庄,2010年,每年可创效益30万元以上。

表7本专业教师近4年发表的学术文章(含出版专著、教材)一览表(★本表可续)

论文(或专著、教材)名称

作者

(注次序)

发表日期

出版日期

刊物、会议名称或出版单位

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快速鉴别潲水油

2012(10)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氨基酸与丙二醛反应体系的荧光光谱

2012(22)

食品工业科技

应用同步荧光光谱和支持向量机快速鉴别油茶籽油真伪

2012(4)

荧光光谱法研究羟基自由基诱导的酪氨酸氧化

2011(7)

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滁菊原汤总黄酮含量

2011(5)

食品科技

分子荧光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7

光谱法研究绿原酸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2010(4)

8

滁菊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2010(6)

9

冷藏熟肉糜水提液同步荧光光谱的研究

2009

(1)

10

丹皮边角料提取物对草莓保鲜效果的研究

2012(5)

滁州学院学报

11

150位滁州市居民膳食营养问卷调查分析

2010

(2)

12

滁州市食品加工业研究

2009

(2)

13

山茱萸药用酒加工工艺研究

2012(4)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4

酵母发酵法提纯地木耳粗多糖的工艺优化

20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