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2574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文档格式.docx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文档格式.docx

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要注意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功模式,就是大力推行“教学工厂”的实训模式,使车间与教室合二为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如河南信息工程学校与思科网络公司联合举办“思科实验班”,把网络教室与课堂教室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2007年该校学生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中获得网络技术应用比赛一等奖。

4.引导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模式的调整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模式上的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成为阻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在这一问题上,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比赛项目的设置就显得非常实际而科学,不但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与现代生产实践相结合,更加联系实际,而且能够把专业所学集中、系统地展示,呈现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的教学要求。

这些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和评分标准能够直接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思想上的变革和创新,正是改革的方向,会引导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和专业设置及时更新,更加市场化,更具创新性,更能接近接近现实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

如中国软件协会利用行业优势,与部分职业学校合作实施CSIA课程项目,搭建“宽基础、活模块、人为本”的专业课程,融入到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之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参与合作的学校在2008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5.引导中等职业学校教学重点的把握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本要求,但在学校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却很难把握它的尺度。

而这一要求在技能竞赛中却非常明确。

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在设置上,由于受到比赛时间的限制,同时又要求具有很强的选优功能,因而往往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数控技术的技能比赛中,其竞赛内容包含了理论知识(30%)和操作技能(70%)两部分,而技能操作比赛的成绩又由现场操作规范和试件加工质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分值比例就是中等职业学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的“晴雨表”。

同样,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工电子专业的技能比赛中,对试题范围、类型及比重都作了详细说明。

技能竞赛比赛的项目及内容,一般是实践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参加技能竞赛有助于把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上的重点和难点。

三、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严师出高徒。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教师不熟悉行业、不熟悉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实践操作技能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技能竞赛的举办,正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强大推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首先大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不然就不能指导学生,也不能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要培养出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必然要求其指导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包括理论水平都要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不仅是参加竞赛学生的技能大比武,同时也是参加竞赛学生的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大比拼。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参加竞赛学生成绩的不确定因素较大而言,由于多数情况下,同一地区的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之间相互都有一定的了解,大家对相互的技能操作水平都已经有一个固定的认识。

而技能竞赛正是各位指导教师力求通过所教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以展示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检验实践教学的成果,从而提高大家对自己教学能力看法的一个有效途径。

当然,如果技能竞赛中不仅仅是设置了学生的技能竞赛,同时也设置了教师的技能竞赛,就可以通过教师自己直接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技能竞赛,锻炼、提高、推动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推动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普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提出了更新的希望,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催化了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

中职校要树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课堂教学适应技能大赛的要求。

本文结合实践,就技能大赛引导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二、目前中职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我国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就中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1)教学方法的问题 

很多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仍在走传统教学方式之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受到限制;

(2)教学手段的问题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难以打破单一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普教模式,体现不出职业教学的本色。

多媒体教学模式没有得以很好地应用,实训基地建设落后,实习实训安排不足,满足不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需要;

(3)师资水平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任课教师有不少是从普通大学毕业生或大专院校的教师中聘用,专业不对口,远不适应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

掌握一定专业技术,但缺乏实践经验或相关企业工作经验。

因此上课时不能很好地将教材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提出对学生进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培养,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设的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是个涉及了机械、电工、电子、自动化控制等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而此专业的现状是“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显然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满足不了现行的要求,教育需要我们进行改革。

在这其中教育者的观念首先得转变,教师要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作风,建立起一种学习地位相对平等的关系,为学生创设没有精神压抑、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现在的中职教育是一项较为特殊的教育,由于客观的原因,入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受触动着我们的职教工作者,不少的学生进入职校后没去想过:

“我来这里到底可以学到什么?

”甚至只是想等着拿了毕业证就去工作。

这不是他们的错,是整个教育体系没有及时跟上所造成的。

随着技能竞赛在各个职业学校的开展,我们学校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通过每一次竞赛,逐步完善各个竞赛项目。

并规定学生毕业时必须完成相应的项目才能取得毕业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

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要求老师改变以前的传统的授课方式,探索新的更能突出学生主导地位,更利于学生快速接受新知识的授课形式,而每学期组织的技能竞赛就非常符合课改的要求。

比如说“活塞环的选配”这一模块,课本上重点讲了各零部件的结构、作用、安装位置、选配的要求及笼统的检测方法,并不针对某种车型去做过多的介绍。

因此学生只能从课本中学到一些很浅的泛泛的知识,就以这样的水平毕业,到企业去实习,充其量只能是对零件的认识,而与真正去完成这一模块的操作相差甚远。

但随着技能大赛在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开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教师也通过每一次的比赛,不断地增加经验,将这一模块的内容不断充实,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在这几年的竞赛中,“活塞环的选配”这一模块,使用的发动机是丰田卡罗拉,主要内容包括:

清洁缸体,按规定的方式将活塞连杆组拆卸并分解活塞环,清洗活塞环并吹干,清处积碳,对活塞环进行端隙、侧隙的检查,用正确的方式对气缸的磨损进行测量,用外径千分尺在规定的位置测量活塞的尺寸,并进行油膜间隙的计算,对连杆螺栓的直径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一切测量的工作结束后,将活塞环装好并按规定的要求放好,在气缸、活塞、轴瓦等部位进行涂润滑油,将活塞连杆组装回气缸,按规定力矩拧紧,最后整理工具,清洁场地。

这样就将知识细化,必须通过不断地操作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

通过举例说明,确实是技能竞赛能够促进专业教学的改革,这种实践研究值得使用,只有通过不断地比赛,才能找出差距,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竞赛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

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拉动了新模式

通过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各种职业技能大赛,拉动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在竞赛前后各职业院校都积极地寻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探索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途径。

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更加注重实用

性,在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开展了以课

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竞赛的项目及要求,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要、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等内容接轨,促进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的开展。

2..形成了新机制

以赛代考评价机制。

..普通学校有高考,职业院校有大赛..的理念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针对两种教育,应采取完全不同的评价方式,职业院校就是要在实践环节上突出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

以生产成果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更具有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激励性。

以赛论教。

竞赛活动分学校、区(县)、市三级赛事。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采取小组竞赛、技能比武、技能节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学生有多大本事就给他提供多大的发展平台。

参赛学生一路走来,强度逐渐增加。

指导逐级提高,潜力得到最大提升。

形成了多方建设机制。

比赛推动了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地方政府列为工作目标加大投入,学校不等不靠主动投入,企业抓紧宣传争相投入,家长欢迎。

体现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激励机制。

竞赛活动体现了职业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过去从未受过表扬的学生捧着职业技能竞赛颁发的证书,脸上充满了自信,有些学校大张旗鼓地开表彰大会,不仅有精神奖励,还拿出钱来重奖学生及指导教师。

3..畅通了新课改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课程开发已从学校为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

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以及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课程目标突出了岗位就业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中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中等职业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

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中职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的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

基础理论课程目的,是以..必需、够用..为度。

把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要求、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

同时,由于其职业能力的内涵宽泛,不仅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培养了新教师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要参与比赛项目或专业的技术标准的研究。

在竞赛过程中,专业教师要与行业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详细了解企业用人的标准,企业用人一般要求是:

一是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例如,现在的加工行业设备类型多,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高技术的数控人员必须有车和铣的综合能力。

二是要具备管理和协调相结合的能力,这也是高技能数控工艺员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

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模仿企业的真实环境,通过校企合作来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好与不好,我们的专业教师是关键。

所以,我们的专业教师要定期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参加实践活动,拜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为师,真正锻炼成..双师型..的教师。

 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

在准备和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一些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就很快会暴露出来。

总体上来说,职业教育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明确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它是一种专门教育,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都有具体行业、专业或工种的职业方向要求,从而培养的规格也要有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

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市场为依归,使课程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岗位内涵”。

回而现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目标与普通学校区别不大,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难以使“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

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注塑模具CAD设计与主要零件加工”竞赛项目的比赛中,技能大赛提出了以下要求,以新技术应用、高技能熟练为主,强调技能综合,既要掌握先进的设计技能,又要具备熟练的先进设备操作技能,要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工作的模具CAD设计与先进设备操作技能同样重要。

3名队员组成竞赛队,由竞赛选手自行决定分工与合作。

选手必须具备合作默契、计划周详、处事沉着冷静的职业素质。

而有的选手正是缺乏分工与合作的职业素质才导致其名落孙山,最终的原因是他们的课程目标缺乏职业性。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方面是要有优势的。

绳《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中指出: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按照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要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

”可以这么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能和针对性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毕业生的就业的主要砝码。

由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它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而许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的学科逻辑性较强,理论性较浓,知识点重复较多,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

  另外,实际工作过程是个连续体、是个系统,其构成要素除了工作任务外,还需要大量把这些任务联系起来的知识,因为每个人的工作都不是孤立的,而只是工作体系中的一部分。

这些知识就是资源、信息和系统。

正是课程内容的这一重大缺失,造成了职业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巨大差距。

  在大赛中有的选手面对新机器操作非常不熟练,或者是不按操作规则来,这就使他在大赛中得不到好成绩,分析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学校的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所导致的。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工作过程不一致

  职业教育课程所选取的内容是技术知识,“它是既涉及过程性知识,有涉及陈述性知识,这两类知识的呈现,决不是简单的“代数加”,而应该是“矢量和”。

阎因为,技术是以“制作”为目的,因而其知识必然是与活动紧密相联系的,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是形式化的学科知识。

技术知识的形式和复杂性与技术活动的类型和层次相关,离开了活动与实施情境,大部分技术知识便失去了意义。

  而我国大多数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是直接将普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压缩,对其中一些课程进行删减,或者适量加入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构成职业教育课程。

它是按知识逻辑体系构建,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属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使技术知识成了死知识。

这就与企业的工作工程不一致。

如有的学校旅游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在介绍某一旅游景点的时候,就想背台词一样,一字不差,一字不少。

这与该校课程的内容的组织过于死板,没有与工作过程一致所导致的。

  (四)课程师资力量不足

  许多学校为了参加技能培训,临时突击培训教师,有的职业学校甚至还要请企业技工来培训参赛学生。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学校的教师中学科结构不合理,理论型教师多,实践型教师少,合格专业教师严重缺乏。

  事实上,现在许多从事学校专业教学的教师是从普通教育系统转行而来的,而职业教育的教学有其特殊的要求,其相关理论不但有其特殊性,例如职业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如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这一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受传统的普通教育的束缚,很难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另外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及掌握本专业高新技术与运用能力,而目前在职教教师队伍中教师缺乏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也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五)学生实训力度不足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十三个关键环节。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为了达到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实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要到企业去实习,到真实情景中去历练,使其更了解工作过程,通过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校企合作受阻,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实训环节令人很不乐观,以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

下面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2007年在浙江人才市场招聘会上,亚龙集团准备招聘20名自动化方面的技术员,前来应聘的有30个人,但经过面试后,公司只选择了3个人。

其实面试很简单,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招聘时,问他懂材料力学吗?

懂。

懂机械设计吗?

你会设计一个机械零件吗?

没有把握。

你能装配一个机械结构吗?

不行。

企业要设计一个传动轴,计算功率、受力分析,一个学生算了整整一个星期还算不出来,而企业里有经验的工程师只要l0分钟就可以完成。

这些学生不是专业知识不精通,而是动手能力太差,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原因是他们平时的实训力度不够。

  (六)课程评价与职场的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不一致

  课程评价的目的就在于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育教学,有利于教学领导者和监督者实施全过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督。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还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课程评价内容、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仍存在重知识,轻技能;

重记忆,轻创新;

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评价。

很多学校技能和能力考核比重仅占课程评价的20%,大多注重考核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轻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其次是课程评价方法简单。

现行的课程评价方式大多是笔试,对于口试,操作,演示等形式采用较少。

再次,课程评价形式单一,无法做到扬长避短,全面考核。

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主体I陛发挥,也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课程评价类型单一。

现行的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期末轻平时,重分数、轻实施。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期末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对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较少采用,课程评价类型单一,这种只看重总结性课程评价的做法直接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使有些参赛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参赛项目符合标准,就临时抱企业的“佛脚”,了解职场的岗位要求标准,以期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

二、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

  技能大赛在暴露职业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像一个“方向标”,引领着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他又像一个杠杆,“撬动”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使它加快发展。

  

(一)对课程目标制定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就是学生、职业的需求,它的确立核心就是要达成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

“职业需求”信息的获得不是简单的从书报杂志上或是政府报告上获取的。

它是一个与企业密切接触和充分交流的过程。

因为,“职业”真正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的最终发言权是属于企业。

课程目标的制定者之有与企业密切接触和充分交流了他们对职业岗位、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对人才规格的调查才有实际的意义。

而现实的情况是很不理想的,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冷淡,使课程改革一再受挫,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也是缺乏职业性。

技能大赛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屡春风,从技能大赛中,职业学校可以,知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探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并且在技能大赛中职业院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对职业需求及其变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职业需求制定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如在2009年6月份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技能大赛中职组新增建筑专业,高职组新增机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