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2147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于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持续的有序管理和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将学校的校风校纪内化为行为规范的过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戴王义、严松认为“养成教育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知识传授、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2】薛玉山认为“养成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确定的理性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严格管理,行为训练,规范反馈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使教育指向内化,养成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3】

以上定义尽管语言表达不同,但都有共识之处,都包含着一种转变,一种“行为”的转变。

笔者认为养成教育就是要把行为从未开化培养为开化,从不文明行为培养为文明行为,由非道德性培养为道德性,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养成教育活动从内容上划分,可包括人与人的养成教育、人与社会的养成教育、人与自然的养成教育、人与自我的养成教育;

从培养目标上划分,可包括基础文明行为养成、人文素质养成、职业精神养成;

从指导范围上划分,既包括对学生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对学生思想、语言等的锻炼。

采取以自我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方式,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礼貌待人、团结协作,学会理财,遵纪守法,善于交际,乐于思考,勇于创新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校园逐步达到行为文明、仪表文明、语言文明、环境文明。

(二)对90后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90后大学生正处于各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时代既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大学生的成长面临更多的艰难,因而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养成教育。

它既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1、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90后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有社会主义制度对实行市场经济所提出的利益关系和发展目标的制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上,存在着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它不仅要求人们遵守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如平等、公正、诚实守信、互利互惠、精诚合作等;

而且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的行为规则,如集体主义原则和义利并重原则等,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与发展。

90后大学生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对文明与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明素养,这对90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旺与发达。

2、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的是具有优良道德素质的大学生

知识经济时代是软实力竞争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最终体现在软实力的竞争上。

在这个时代,天然的资源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关键,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和管理。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之外,更要求具有全面的、优良的道德品质。

国外学者把这种优良品质概括为是在“学术性”、“职业性”以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要求90后大学生具备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事业进取心。

既能正确地对待挑战,参与竞争,又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

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作能力,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对社会、对国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

善于根据时代对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自觉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信的个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需要具有优良道德素质的大学生

90后的大学生是网来网去的一代,他们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而成长。

网络对于整合人的智力、知识和创造力,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世界观的形成、能力的发挥都有着特殊的功能。

网络给他们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使他们跨越了地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着自由互动式的沟通与交流,使人的思维意识进一步趋于完善与成熟,并正在改变着人的工作、生活及思维方式。

但互联网也给他们价值观带来了思想意识被西化、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被淡化、道德失范以及自立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等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在此情况下,90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4、全球一体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要求人类具有普适的伦理道德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当今的地球已越来越变成一个“小村庄”,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

然而,全球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以及国际共同体间的冲突、人与自然间的冲突、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冲突、个人与共同体间的冲突、人与自然间的冲突等。

这些冲突反映在人的思想意识上必然带来新旧价值观的冲突,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价值观,即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相统一、和平与发展相统一、生态环境意识与人本主义思想相统一、个人与家庭、社会和谐统一等,以促进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繁荣,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90后大学生应当具有普适的伦理道德素养和文明养成的理念并付诸于实践。

二、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素质、行为、心理特征分析

要了解和掌握90后大学生的素质、行为与心理特征,有必要对其成长环境作一简要分析。

高校、媒体、教育行政部门与社会公众对90后的大学生都十分关注,也作了相关的调研与报道,武汉大学2008年对90后大学生作的调查报告就是其中之一。

综合各方面相关材料与数据,再加上笔者多年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接触了不少的学生,尽管在一些问题上看法不尽相同,但这一代人还是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1、良好的经济环境导致大学生花钱较大方,经济独立意识差,对家庭依赖大

90后的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他们从一开始就生长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与80后相比较,他们这一代人生活的环境更为优越,家庭的经济压力较小,父母亲对子女的照顾也更为周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没吃苦过,没受过罪,有的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90后新生中,90%以上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甚至有个别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

据武大对08新生每月生活费的调查显示:

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拉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过2000元/月;

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元-1000元水平。

这表明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也说明高校助学贷款和各种奖学金助学金扶助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51.4%的90后表示:

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

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

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

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2、特殊的应试教育环境导致大学生知识面虽宽,阅读面很窄,写作能力较弱,目光不够远大

90后的一代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家庭与中小学仍处于“高考”的指挥棒下,“成绩”或“分数”成了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讲,他们大多成了考试的机器,在应试教育的坛子中泡大。

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

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极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名牌大学,学习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

重智育轻德育,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

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考人大学,家庭、学校为他们建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理想条件,一切与社会相接触的矛盾冲突都由父母、老师替他们解决了,在这种全方位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依赖性强,忍耐力、适应性差,缺乏独立处理矛盾的能力,不具有改革时代对大学生要求的最基本的素质。

学校、家庭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多,较少关注他们的养成教育与道德教育。

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成了90后父母的主要价值导向。

现在大学生在实习和就业问题上“眼高手低”,只瞄准公务员事业单位或知名外企,使得众多急需人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苦于招不到优秀大学生。

EIC启德教育集团南区总经理张超指出:

“这是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们应另辟蹊径,多深刻了解不同的行业,寻找与自己性格最匹配的职业起点,而不应盲目从众,否则反而会阻碍潜能的充分发挥。

”提到大学生在面试过程的表现,不少人力资源专业人士都认为,当下大学生知识面虽然很宽,但阅读面比较窄,只关注流行书目,诸如《女人的心理》、《哈利波特》等成为了学生们的熟读书目。

在对武大等90后新生的调查中,武侠、科幻推理和娱乐时尚类书报分别以42.8%、39.3%、35.8%的比例排在前三位,而古典名著的受欢迎程度仅为12.2%。

大多数90后的作文中,越来越充斥着网络词汇,充斥着一些俗不可耐、夸大其词甚至真假莫辨的例子,而真正具有自我个性的文字正悄然溜出他们的作文空间。

这种简单化的个性,反而暴露出他们缺乏自我个性,精神空间“缺氧”的事实。

这说明,随着现在电视、网络的功能增大,使得青年一代们的书面阅读能力减退,进入“浅阅读时代”:

即阅读不再思考图文,而是跳跃式的阅读方式,容易导致90后大学生在阅读中缺少思考。

还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大学生不但英文表达能力欠佳,连母语中文的表达能力都惨不忍睹。

在工作中写邮件、写报告和做演说的时候,无法运用适当的词语进行文字和口头上的沟通。

不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良好,但入职后表现大相径庭。

人力资源专家们认为,原因在于大学生没有认清工作的责任感和压力,“学生”和“员工”在“实习”和“工作”中所担负的责任是非常不同的。

对不少应届毕业生很快成为“跳蚤”,专家建议,每位大学生在接受一份新工作时,都应该问问自己:

我是否做好了在这家机构至少干三年的准备?

对职场新人来说,太过频繁的跳槽,不但影响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会影响企业对未来毕业于同所高校学生的看法。

3、科技与信息环境导致大学生易接受新事物,但逆反心理强,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90后的一代生长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网来网去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不少同学在中学时就拥有手机或小灵通,在家中上网成了学生们空余时间的主要消磨场所,用手机发短消息成了他们主要的交流工具,因而相对于80后与70后,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与与网络的综合运用能力更高。

人机交往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

人际交往靠电话、短信、QQ。

 

调查显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

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

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多数学生认为与家长“谈不来”。

调查发现,家长制和与长辈之间的代沟是90后与家人沟通的最大障碍,38.8%的学生认为“家长爱限制自己的行为自由,不重视自己心里的想法”是与家人沟通不畅的原因;

还有25.5%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与家长间存在“代沟”。

南京市鼓楼医院心理科主治医生杨海龙表示,在患抑郁症的孩子中,90后占了相当比例。

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

调查发现,随着离婚率上升,不少90后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

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期间,创新创业进入90后视野。

调查中有10.5%的学生希望能参加一个社团,同时有5.5%的学生希望能创办一个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载体;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风尚和不少大学生的现实选择。

调研发现,这些90后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生活充满着期待,并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怀揣参与创新创业的想法,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90后大学生憧憬校园生活、乐于展示自我、期待发展突破。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4、思想与文化环境导致大学生聪明有创意,欠缺适应力及理想与信念,在两性问题上较为开放

90后的一代是生长在意识形态多元化时代,组织、精英、权威传播逐渐让位于个体、草根、大众传播;

社会多元资讯影响力加强,主流意识实际影响力下降;

组织团体生活多元化、基层多元的非正式的组织活跃,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

与之80后相比,他们的思想更为解放,眼界更为开阔,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有更浓厚的兴趣。

90年代后的大学生又是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知之不多,更推崇的是大众文化,对各种媚俗文化更容易接受与喜爱。

广州移动的人力资源经理赵颖指出:

“同学们的想法较多,稳定性较差,对挫折的适应能力也有待提高。

”其他人士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情商方面缺乏培养,不大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与团队中的其他人分享,不太懂得如何恰当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妥协。

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

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

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在调查中,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的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

但也有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

不过,令专家更为关注的是,调查显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

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

90后的大学生日后终将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然而信仰的缺失会导致这一批接班人将难有特别重大的作为和贡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和辨证规律的。

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早日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这对于他们的成才和发展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武大调查发现,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

更令人关注的是,这次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对于青少年早恋和婚前性行为这个问题的看法,已不再如他们的前辈那样“谈虎色变”。

在受调查学生中,约有22.7%的新生表示赞成,并认为“自由快乐就好”;

另有37.5%的新生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

还有近四成的新生表示反对或不愿表态。

许多90后大学生对爱情感到迷茫,但也不再把婚恋看得那么沉重。

重庆师范大学2008级一位辅导员说,他在与今年刚入学的学生交流时,发现大部分人对于恋爱都表现得很开放,然而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责任感。

在他所熟悉的学生中,接近50%的人对恋爱的要求是快乐至上,一旦感觉不到快乐就立即散伙,在恋爱方面比较浮躁。

从上面分析可知,90后的大学生兼有知识分子和青年的双重身分,是社会上对新事物最敏感、最积极的群体;

思想观念及行为上受社会变迁的动荡和混乱影响直接而尖锐;

是青年亚文化内涵的代表性群体,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

面临着社会环境带来的发展困惑、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的选择困惑等;

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

因而他们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为特殊的年青一代。

因此我们可以对90后的大学生做一简单概括,就是:

思想活跃,价值多元;

视野开阔,易受诱惑;

思维独立,偏差普遍;

主动认知,反感束缚;

兴趣广泛,动力不足;

崇尚自我,能力欠缺;

追求个性,发展矛盾;

追逐流行,符号文化;

单一目标,素质不均;

面临压力,成长艰难。

四、90后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路径选择

1、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注意养成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高校已成为21世纪教学改革探索热点。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休戚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实际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大多是关于“做人”的学问。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修养格言,很多都是真、善、美的合理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所应具备的人文精神。

高校教师尤其是两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两课的面授辅导与实践环节中要结合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心理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与教育,把大学生的做人放在第一位置,把育人作为每一位教师与员工的天职。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才道路、民族自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思想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他们的文明素养。

2、要重视家长老师的教育引导,言传身教,示范养成

有人曾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学生经常以所接触的人为榜样进行模仿、尝试,并逐渐形成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对青年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离他们生活最近、最值得他们信赖的父母和老师。

古人云: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高校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担负着为人师表的职责。

教师言传身教的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传播思想道德等,如果教育者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脱节,必然会动摇受教育者的信念,对教师的言教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厌恶感。

大学生还未真正涉足社会,教师的影响力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所以,高校校园仍是学校无小事,教师的道德行为、价值标准、工作态度,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学生有所引导,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起到熏陶作用。

教育者的道德与文明意识、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学生的道德与文明养成教育中,老师、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以身作则、积极引导,通过“言传”和“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教育、美的熏陶,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

3、要严格规范教育与教学管理制度,管理育人,强化养成

俗话说: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因为没有制度的约束而养成不良习惯和品质的例子。

因此,当前我们的养成教育的第一位或首要前提,是以使学生从对规章制度等成文规则的敬畏开始,到对校园、社会上不成文习惯的敬畏,再至对校园、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的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最终在其内心生成一种对事物、他人、社会中的一些应然的制度、规则、习惯等基础性秩序的敬畏为支撑点,重视校园基础秩序,使学生言行习惯中体现此中包含的学生之为学生直至人之为人的品性等,从而一切的制度设想或应然性设想方能真正的被遵守,一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等才能养成或才有养成之必要,让他律转化为自律。

许多大学校园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校园面貌随之大为改观,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大有提高。

应该说,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促成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

道德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有替代强化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做了就要受处罚。

如考试作弊、助学贷款和就业求职过程中的诚信问题等,应诉诸纪律和法律来增强对大学生的约束和规范,通过严格管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学校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

管理的目的在于育人,它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4、要加强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锤炼品质,培养养成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场所,如果学生不接触社会,就会与社会需求脱节。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意,增长知识与能

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引导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

高校应组织大学生运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开展便民服务活动,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到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看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进一步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学会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

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参观考察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利用影视资料、新闻媒体、社会舆论进行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教育。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辩论大赛等方式,教育、熏陶和引导青年学生。

按照马克思教育学说,社会实践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寓思想教育于学生的工作、生活、活动之中,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闪光点。

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的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纪律观念等经历着不断检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其主观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最终实现自身人格的塑造,完成完整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

5、要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净化自身,促进养成

学校文明行为训练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文明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它也是行为主体在正确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