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2124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外拓展

请展示你收集到的教材以外其他类型的地图,说说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

并把收集到的地图贴在课本上。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

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

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和认识。

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

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

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

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

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

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

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

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

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

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

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周星期第课时年月日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课程标准:

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知识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能力目标:

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地图。

教学手段、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置的一个好办法。

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只是位置,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讲授新课)

【议一议】如果我想到杭州市区玩,手上却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

为什么?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

【选一选】如果你是林胜强同学,要了解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

【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教材图1-11A和图1-11B①,思考

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归纳:

A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

B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

【想一想】3、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4、从两幅图中你人分别能了解到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A图?

在什么情况下选择B图?

并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发现:

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

反之,越详细;

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过渡:

选择好合适的地图后,该如何使用地图呢?

情境1:

暑假期间,张京准备同妈妈从北京到杭州旅游。

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张京找来了一些地图,如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杭州市交通图等,他应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分小组展开竞赛。

【比一比】1.引导学生读《中国交通图》②,设计出从北京至杭州的最短铁路线。

2.让学生量算一下北京──杭州的距离。

情境2:

如果张京同妈妈想到杭州西湖玩两天,利用杭州西湖游览图③(历史与社会图册)第7页,该怎样设计安排才能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比一比】出示《杭州西湖游览图》确定杭州西湖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线路,比比看哪个小组安排的路线最合适,走的重复路线最少(教师可在步骤上作适当的指导)。

情境3:

出示图l-14④【想一想】

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

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

3.你会画等高线地形图吗?

教师出示立体图,和图1-14比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

等高线较密的地方,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越平缓。

【议一议】

1.图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

2.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

把路线画在图1-14上。

3.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

情境4:

出示图1-15⑤【想一想】

1.你准备从哪儿进?

哪儿出?

(第一步:

找到进入风景区的入口。

2.为了缩短行程,应选择哪个饭店?

(第二步:

由于要在风景区内玩两天,所以必须找一个晚上住宿的地方。

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点?

第二天游哪些景点?

(第三步:

大致确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要游览的景区。

4.在图上画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线路。

(第四步:

具体确定每天的旅游线路。

请各组派代表当小导游介绍本组的设计路线。

情境5:

出示图1-16⑥,结合图例阅读图。

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农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的含义(教师补充)。

2.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是怎样分布的?

有什么特点?

3.1985年前的非农业用地与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相比,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1985年后非农业用地有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认识社区的分类与主要功能。

2.学生从身边入手,感受区域差异,理解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1、让学生掌握从图表中获取相关有用信息的能力。

2、从对现象、问题的分析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入生活,形成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及实地动手调查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参与调查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2、感受城乡的差别,体会“城乡一体化”的真正意义,确立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社区的类型

四、教学难点:

区域交流

五、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小组竞赛、社会实践

六、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本社区有哪些外地特产?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以“社区是我家,你都参观了哪几个地方?

”,复习前一课的知识点。

以给图1-3②和图1-9②找碴,找出图中的不同之处。

形式上可用“小组竞赛”。

其中可由区域规模的“大”与“小”,设问、引导复习“比例尺”知识点。

教师归纳:

重点突出“规模”和“特色”的不同。

提问:

那么,你所居住的社区跟它们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色?

(培养学生留意身边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巩固所教知识)

2、解决重点

(1)、展示课本图1-10②,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a、这是描绘什么地区的局部地图,说一说图中四个区域的方位。

b、仔细观察,分析四个不同社区的各自主要功能(特点),以此来给四个社区命名。

c、“中关村”“王府井”“首钢总公司及附近地区”“方庄小区”等划分为社区的依据是什么?

(功能不同)

d、对照图中各社区的分布,说说当地这类社区的具体分布,并从便捷和生态等方面谈这样分布是否合理?

(2)、提出疑惑:

a、北京市算不算一个社区呢?

它又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行政管理范围)

b、我国的行政社区可分哪几级?

划分区域大小不一的行政社区有什么意义?

(3)、学会归纳根据上面所学,要求学生填写P10页表:

社区不仅表现为城乡差异,即使同一城市也会有不同的功能社区,各个社区间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活动:

不同社区的同学交流所在社区的差异。

3、突破难点提问:

想一想,这些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

你怎样看待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可用现实例子证明),这些差异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引导学生得出“区域联系”

(1)、展示课前学生调查社区商场中从外地调动的商品名称和产地和本地特产……

(2)、这些商品中,很多都是某地的特产,那么本地能否生产?

你知道不能本地生产是由什么造成的?

(3)为什么要调动外地的物产?

本地特产又是通过什么输往各地的?

区域间的差异,使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和必要,通过交流,可以发挥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我们通常称为“优势互补”。

设疑,引发思考:

那么区域间产交流合作仅限于日常消费品吗?

四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按顺序朗读代表四个地区的人的对话。

思考:

(1)、山区和平原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相互间要进行交流,那么当地有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例子呢?

(2)、“跨区作业⑦”互帮互助的合作,那么为什么能在这些不同的地区实现?

(农业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3)、模拟一次利用电话查询某一区域的商品信息的过程。

(4)、组织学生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区域间的其他方面的联系。

4、小结:

社区有规模、特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使社区的分类多样化。

而正是不同区域的社区间的这种差异性,才使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和必要。

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5、学生作业:

假如市长要你为本地的发展和繁荣献计献策,给报社写一篇文章,你分析本地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为实现“优势互补”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八、教后反思

学生对社区生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情境,尽量把学生置身于社区生活中,分析讨论逐步得出结论。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出示图l-14④

教后反思

不需要学生记忆地图的类型等知识,重点在于学生能否在掌握有关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阅读地图,会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学应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

七上第二单元教案集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从地图中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难点】 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过程】

一、人类的的栖息地

[谜语导入]出示谜面:

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两头寒,中间热。

一天一夜转一圈。

猜一物体。

 

盆地

四周被群山、高原环绕,相对高度较低。

生答:

地球。

展示地球,并简要介绍:

这是1972年美国登月飞船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照片。

播放旋转的地球,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那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就让我们先去认识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吧。

有人说:

地球其实不是个地球,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

你们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学生讨论]

出示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并通过利用《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加以明确:

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71%,它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地,而陆地面积只占了29%,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展示大陆与岛屿图,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关大陆、岛屿、半岛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特点与异同点。

分别出示台湾岛、崇明岛地图:

图上是我国的什么岛屿呢?

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大陆、岛屿、群岛和半岛的名称。

再出示海陆示意图,明确大陆、岛屿、群岛和半岛的特征。

观察大洲和大洋图,在图中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岛屿、群岛和半岛的位置,并说出名称。

然后教师在图中指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名称,并简单介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及轮廓。

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描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示意图,并请部分同学展示,并说出名称。

出示空白世界地图,请学生说出大洲和大洋的位置与名称。

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蓝色的宝库。

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海洋对人类的影响、与人类的关系。

展示澳门填海造陆动画。

教师展示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和琼州海峡地图,要求学生指出它们所沟通的海域。

引导学生归纳海峡的共同特征。

请学生自己来说明海峡在交通上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海峡的重要性,体会海峡具有的重要交通意义。

教师应做鼓励性的评价。

[课外延伸]浩瀚的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影响着人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从海洋中的索取也越来越多,给海洋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展示图片《城市向海洋排污》《海洋环境的污染》《海洋垃圾1》《海洋垃圾2》《赤潮1》《赤潮2》《赤潮3》《赤潮4》《赤潮5》《赤潮6》(根据课堂时间情况有选择地展示)等,播放石油泄露,使学生了解海洋中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造成海洋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明白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总结:

陆地和海洋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环境,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它们,我们要爱护蓝天碧水和足下的土地。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们的明天更灿烂。

【教后反思】

通过图表直观地展示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使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来理解概念,在读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

第二课 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1. 

结合图片与文字资料,了解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理解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知道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对地理问题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 平原和高原、丘陵和山脉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地形多样

[录像导入]播放录像《从空中看中国》。

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在录像中,你看到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平原、山脉、高原等。

除了这几种地形类型以外,你还知道哪些?

主要有五种地形类型,即:

山地(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它们与气候、河流、植被等共同组成了美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类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入大自然,去认识多样的地形、复杂的气候,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首先我们大家来探究地形。

[分组探究 合作学习]出示世界地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种地形,共同探究,在图中(或课本图、图册)寻找各大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并派代表上台,在图中指认。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

①在世界地形图中,各种地形类型分别是用什么颜色来表示?

②平原的分布有没有规律?

③山脉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④盆地与四周的地形相比,在海拔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出示五种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得地形类型的感性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各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地形类型

海拔高度

主 要 特 征

山脉

500米以上

高大,连续起伏,脉络分明。

平原

200米以下

宽广低平,是人类主要的生活地。

高原

1000米以上

边缘陡峭,表面起伏和缓,有的高原起伏大。

丘陵

500米以下

坡度和缓,连绵起伏。

展示图片,加深印象,明确特征:

①山地、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乌拉尔山、安第斯山、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并播放录像片段。

②平原1、平原2、东北平原、江南水乡平原、欧洲平原。

③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

④丘陵、山东丘陵。

⑤四川盆地、刚果盆地。

⑥地形类型示意图。

[合作学习]分小组探究:

高原与平原的异同,丘陵与山地的异同。

并小组间交流,归纳总结。

小组       记录员       发言人

地形

不同点

相同点

陆地是人类的栖息之地,千差万别的地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成为人口密集之地。

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科学地保护自然,才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注重学生对五种地形的理解和把握,可以通过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否快速准确地阅读地形图,能否从多种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能否对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寻找其异同点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课 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利用地图,认识地球上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

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关心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热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概况。

【教学难点】 气候与自然景观、人类活动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