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习资料教育学原理文档格式.docx
《考研复习资料教育学原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复习资料教育学原理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名词解释背)
一、教育者
涵义: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
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三、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主要体现在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等)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阅览室、校园等)中。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原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
(二)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三)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原始社会没阶级——奴隶社会阶级——封建社会加强)
(四)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奴隶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而他们正是当时社会直接生产者,能进入学校的是与直接生产无关的统治阶级的子女)
二、现代教育
(一)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发展中国家由教育的极端落后向普及教育迈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的阶级越来越不合时宜,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
(三)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教育目的上:
既要培养统治和管理人才一,又要培养大量的劳动者;
教学内容:
增加科学技术教育的分量,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地位
教学方法上,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演示、实验、实习等方法。
(四)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现代教育的早期,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出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端倪;
教育系统的形成及教育改革的进展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并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第四节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
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
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个体发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
会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未能)
(一)未完成性
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预示着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
(二)能动性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一)顺序性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如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不平衡性
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要求教育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阶段性
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个别差异性
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要求教育必须深人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整体性
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
要求教育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功能的发展变化与完善。
如周岁幼儿学走路,青少年身高的剧增等。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
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情况,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二)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是客观的、给定的。
(顺逆境态度)
(三)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而且正因为有了环境的给定性,反而激发了人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个体的活动、个体的社会实践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1)人不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身发展的主体。
人在发展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
(2)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人在发展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发展起来,个体也就能够逐步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活动之外的人的发展是无意识的、本能的。
这种发展极其缓慢而有限,常常是停滞不前的。
(2)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是人有目的地学习,培养,锻炼和建构的结果。
两中不同的状态主要区别在于发展的目的性。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一)知识的认识价值
(1)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识,弄清事物是什么,把握住事物的特性。
(2)学生掌握知识,又意味着他掌握认识的工具
(3)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掌握知识的资料和资源。
(二)知识的能力价值
知识是心理操作与行为操作的认识结晶。
学生学习知识,不只要掌握知识的内容,而且要掌握知识的形式;
不仅要掌握对事物的认识,还要掌握操作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三)知识的陶冶价值
知识蕴涵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引导人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人文精神引导人追问人生意义,追求人的价值等等。
(四)知识的实践价值
知识具有对社会实践的有用性或有效性。
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名词解释+大题)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并参与到社会生产中,他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科学
知识)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现代生产有其显著特点,它是日益科学化、机械化、电脑化、智能化的生产)。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能直接或间接的,显性或隐性的向年轻一代传播社会政治意识,从而为一定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创造重要条件。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古代教育十分重视培养政治人才。
现代社会强调法治,更加重视政治人才的培养。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越高,其国民就越能认识民主的价值,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越能履行民主的权利。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
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递。
(谈学校文化教育)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教育的文化选择既要符合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利益的要求,也要符合人
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1)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更在于它的更新与创造。
(2)教育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补充、更新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名词)
含义: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1)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
(2)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与发展。
(3)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主要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
练,以期切实地为社会的变迁服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之间转换。
(2)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
(3)在社会流通过程中,人主要作为目的,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
但是,两者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并为其实现开拓了可能的空间;
(2)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值尺度,又是推进社会变迁的动力。
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日益增强的能动作用。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人、培育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具有天赋的能动性、可塑性和创造潜能等特点,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
教育要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等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无论是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或进行教育改革,都要重视与借鉴教育的历史经验,都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改进、稳步向前
第三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
(教育对人的发展不论有多大作用,但它毕竟还只是人的发展的外因,必须经过人的发展的内因,经过人的自我教育,才能转化为人的个性素质)
(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
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从形态看,教育目的还可作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区分。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的总目的;
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是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
四是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一)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二)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名词)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评价两者都是片面的)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所造就出来的人不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寄生虫,也不是供剥削阶级驱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
(二)坚持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分类和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分类的角度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
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个方面的发展。
从分层的角度看,
(1)发展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如劳动能力)、
(2)与
社会关系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3)与自我关系的能力(如自我评价能力),
(三)培养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强调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超越精神。
(二)和(三)辩证统一的关系,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五个名词解释)
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组成部分。
1•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军事活动和幸福生活都需要强健的体魄作基础。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实际本领。
3.德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性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所以,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处于引领的地位。
4.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它在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
5•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教育。
第六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特点:
(一)客观性
(二)规范性(三)历史性(四)强制性
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没有教育制度。
(2)在古代阶级社会之初,由于社会的分化,出现了古代学校,产生了古代教育制度。
(简略性、非群众性和不完善性。
)
(3)随着现代学校的发展,出现了现代教育制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制度在当代还在不断地发展。
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
后者从横向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看看就行)
(一)双轨学制
18一19世纪的西欧,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
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
及其后的职业学校
(二)单轨学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原来的双轨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就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湮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简称单轨制。
美国单轨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
小学、中学、大学。
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三)分支型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恢复了帝俄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于是形成了既有单轨制特点又有双轨制的某些因素的苏联型学制。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